正在閱讀
成仙夢,戀紅顏:唐明皇Emperor Ming Huang

成仙夢,戀紅顏:唐明皇Emperor Ming Huang

「唐明皇」為唐代第九代皇帝李隆基(685-762)的別稱,取自其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古代史書多用廟號「唐玄宗」稱呼李隆基,然清代康熙皇帝名為玄曄,為了避諱才廣泛使用「唐明皇」。歐美博物館典藏品名稱多採中國人物畫原有的畫題直譯,因此有唐玄宗(Emperor Xuanzong)及唐明皇(Tang Ming Huang/Emperor Ming Huang)兩種譯法。

「唐明皇」為唐代第九代皇帝李隆基(685-762)的別稱,取自其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古代史書多用廟號「唐玄宗」稱呼李隆基,然清代康熙皇帝名為玄曄,為了避諱才廣泛使用「唐明皇」。歐美博物館典藏品名稱多採中國人物畫原有的畫題直譯,因此有唐玄宗(Emperor Xuanzong)及唐明皇(Tang Ming Huang/Emperor Ming Huang)兩種譯法。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在位最久(712-756在位)的皇帝。公元710年,唐中宗李顯(656-710)驟然逝世,皇后韋氏及其母族覬覦皇權,甚而效法中宗母親、歷史著名的女皇武則天(624-705),讓韋氏獨占帝位。李隆基身為中宗姪子,由於不滿外戚干政,聯合禁軍將領進行政變,輔佐父親唐睿宗李旦(662-716)復辟。二年後,他因父親禪讓而登上皇位,但實權仍由姑母太平公主(665-713)牽制。直至公元713年,李隆基賜死太平公主、消滅其黨羽之後,才真正大權在握。掌權之後,他面對政事的親力親為,禁奢勤勉的決心及選賢與能的雅量,為唐代帶來近30年的盛世。他替自己爭得江山鴻業,也為百姓帶來久違的安樂生活。然而這些成就累積的榮耀及富裕,卻在迷戀道術和爭求愛情的後半生中全數賠盡。

登月求仙

道教尊崇的老子李耳與唐代皇室同姓,因而唐代帝王多尊道貶佛,視道教為國教,唐玄宗亦不例外。在政局安穩之後,他逐漸將目光轉移至神仙方術,《資治通鑑》曾記載,唐玄宗禮遇方士張果,執拗相信方士擁有法術及長生修仙之道。他對道教的迷信,讓許多野史大作文章,留下不少皇帝召見道士天師發生的奇聞逸事,成為藝術創作的好題材,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元代任仁發〈張果老見明皇圖〉(圖1),張果老即方士張果,是傳統信仰的八仙之一,傳說中他騎驢能日行千里,未坐驢時便將牠摺疊收於巾箱,下次噴水即可恢復原形。畫中坐在繡墩上、鬚眉皆白的老翁為張果老,他的神色輕鬆自在,令身旁小童打開布袋,這時一頭迷你小驢從中竄出,往皇帝的方向奔去。旁觀者議論紛紛,皇帝也好奇傾身觀望,緊盯著眼前發生的道教法術。

圖1 元 任仁發〈張果老見明皇圖〉局部,絹本設色,41.5×107.3公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片取自Wikimedia Commons。

資料庫聚焦:故宮名畫記

北京故宮博物院精選館藏作品,製作「故宮名畫記」網站。網站按藝術流派、藝術家、作品及時代,分類介紹書畫。除此之外,網站也羅列學術研究論文,供研究者參閱。以〈張果老見明皇圖〉為例,不僅提供放大觀察繪畫細節的功能,亦可從「作品詳情」的頁面上,查詢到慶和〈仙人謁明皇.人神凝神端—任仁發〈張果見明皇圖〉賞析〉、逸鳴〈〈張果見明皇圖〉的那些傳說〉及洪再新〈任公釣江海.世人不識之—元任仁發〈張果見明皇圖〉研究〉三篇相關學術文章全文。

藏於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的中國〈屏風〉(Panel)(圖2)亦是唐玄宗崇信道教的一例,製作年代在18世紀之後,改造自掐絲琺瑯的壁飾,圖繪講述唐玄宗遊月宮之事。此故事原型最早出現在唐代傳奇小說《龍城錄.明皇夢遊廣寒宮》,大意為皇帝在二名天師道士的幫助下,在雲中遨遊並登月,一窺廣寒宮的奧妙,最終帝王將聽聞的仙樂譜成〈霓裳羽衣曲〉,並在宮廷流傳。隨著後世添寫,故事愈發精彩,明代凌濛初寫就〈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禪鬥異法〉,收入《初刻拍案驚奇》。在這版本中,帶帝王踏上登月之路的道士唯葉法善一人,他將手中笏板變作銀橋,讓帝王渡橋至廣寒宮,宮前「露下沾衣,寒氣逼人」,入口依稀可見「面前有座玲攏四柱牌樓」。

圖2 1700至1800年〈屏風〉,高67.5公分,寬67.5公分,縱深2.3公分,荷蘭國立博物館藏。©Public Domain

荷蘭國立博物館藏此件〈屏風〉應是參考明代之後的版本,畫面中心可見一座銀色的石橋,橋上黃袍者為皇帝。另有兩位頭戴便帽的僮僕,護在帝王前後;而橋墩處一白鬍男子,推測應是道士。屏風左上方有「月」高掛,右上方則有四柱牌樓,牌樓下有三盆奇花異草。全幅以藍底花草紋為底,並有祥雲、白鶴、雙鯉、海水等祥瑞紋樣圍繞陪襯,增添幾許熱鬧富貴的氣氛。

為愛生禍

沈溺道士天師帶來的神仙快活之外,皇帝鍾情美豔動人的楊玉環(719-756),封她為貴妃,晚年追愛進而荒廢國事,正如白居易〈長恨歌〉所寫:「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朝政除了由權臣外戚把持,更是引狼入室,讓野心勃勃的節度使安祿山(703-757)趁虛而入,與史思明(703-761)聯合向朝廷宣戰,帝妃二人只好避難蜀地。

年輕時期意氣風發,卻在鶴髮晚年倉皇離京,令人不勝唏噓。唐代畫家李昭道(活動約8世紀初)將這段過程繪成畫,按照古時帝王離京出遊稱為「巡幸」的說法,將畫題取作「明皇幸蜀」,掩飾帝王帶臣妃避難之實情。現存有兩件〈明皇幸蜀圖〉,一件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圖3),另一件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圖4)。它曾英譯為「Emperor Minghuang’s Journey to Shu」,保有中文畫名的委婉之美,但後期及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皆改譯為「Emperor Xuanzong’s Flight to Shu」,直接用「flight」說明逃難的史實。根據學者研究,這兩件皆非李昭道原作,是宋代摹本,但仍沿襲唐代的金碧山水,構圖視角恰好是一遠一近,形成有趣對比。

圖3 唐人〈明皇幸蜀圖〉軸,55.9×8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圖4 南宋 佚名〈明皇幸蜀圖〉軸,113.7×82.9公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Public Domain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表現遠景,畫面主體是高聳入雲的山峰,表現蜀道之險峻。與龐大的山岳相比,人和山徑都顯得渺小無比。皇家隊伍正從畫幅的右下角經過,唐玄宗身著紅袍黑帽,駕馬正要穿越小橋。在皇帝身後,除了侍衛官兵,穿著帷帽的宮人同是亦步亦趨。大都會博物館藏本則將重點放在人物,前頭開道的官兵手拿旌旗,一匹披著青色錦緞的白馬跟隨在旁;身穿紅衣的帝王由弓箭兵護持,頻頻回首,神情流露不捨。根據歷史記載,將士視楊貴妃為禍水,因此逃亡至馬嵬坡時,要求皇上賜死一同逃難的貴妃,否則不願再聽命。無奈之下,唐玄宗只得讓楊貴妃自縊。而在大都會博物館藏本之中,身上無人坐騎的白馬便是象徵其主人貴妃已離世,故在皇家隊伍缺席。至於令唐玄宗回顧的眷戀,是那段不畏罵名也要爭取的暮年愛情。
唐玄宗的奮起和癡狂,推動了一個朝代的興亡。作為帝王,他因私慾造成國局動盪而受譴責;但生而為人,求仙和愛情的慾望卻是真摯且平凡。正因如此,才能獲得古今中外的傳唱。不再限於「賢君」和「昏君」的二元論述,他用一生創造個人傳奇。

資料庫聚焦:Google藝術與文化

Google致力於建立藝術資料庫,近幾年也向博物館提供不同的網站模組,鼓勵館方嘗試新的文物推廣計畫。像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就為〈明皇幸蜀圖〉建立「精選故事:Memory of a Golden Age: Emperor Minghuang’s Journey to Shu」。訪客上下滑動頁面卷軸,除了可以看見畫作介紹,更可放大特定局部,說明畫家如何安排構圖及畫中物件的象徵內涵。除此之外,Google為歷史人物「唐玄宗」設立專屬頁面,內容包含生平及其相關的藝術作品,當中有不少特殊文物,如1990年代製的唐明皇皮影戲偶、日本畫家狩野光信創作的〈唐明皇與楊貴妃〉屏風,由此可見唐玄宗的故事在東亞廣泛流傳。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朱子毓( 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