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首爾城北區的澗松美術館(圖1),為韓國近代史上首座私人美術館,亦為首爾市區三大私人美術品收藏機構(澗松美術館、三星Leeum美術館、湖林博物館)之一,由創辦人全鎣弼(1906-1962)於1938年設立,「澗松」為其雅號,現由其長孫全仁建擔任館長。

從鮮為人知到聲名大噪的澗松美術館
該館以文物保存研究為主要工作,展覽活動相對較少,每年僅於春秋二季的5月、10月下旬開放參觀,每次為期2週,相關展覽資訊則多於屆期時宣傳,並於展期出版《澗松文化》論文集,其餘時間均不對外開放。由於每年開放時間有限,展覽期間常見人群自美術館入口處,至最近地鐵站出口處大排長龍。平日約莫步行20分鐘的路程,往往需2至3個小時始能抵達該館正門,週末期間更須費時至少3個小時,因此直至參觀截止時間下午5點為止,不得其門而入的觀展者比比皆是。
儘管相較於具備現代化完善設施的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建物僅二層樓的澗松美術館,在展覽空間、動線布局、展櫃燈光、文物介紹等各方面均相對簡單,復以開放參觀期間人流眾多,觀展品質的確有所落差,但由於館內典藏文物極具水準,每年仍吸引不少訪客入館。
實際上在2008年之前,澗松美術館僅為熱衷韓國古美術者所知,但隨著同年韓劇《風之畫師》的熱播,引起觀眾對於劇中主角─朝鮮晚期畫家「蕙園」申潤福(1758-?)的關注,而當時正在進行建館75週年書畫特展的澗松美術館,遂因其中展出「蕙園」作品而吸引大批觀眾且漸為人所悉,一改此前以年長者居多的觀眾性質,從此館內安靜悠然觀展的情景已難再現。
「澗松」全鎣弼的家世背景與藝術養成
美術館之名來自於創辦人「澗松」全鎣弼。其曾祖全啓勳(1812-1890),因壟斷現今首爾東大門鐘路四街一帶的錢債商權,故憑此鉅利廣購田土,不僅囊括現今首爾市區往十里、踏十里、清涼里、可樂洞、倉洞一帶,亦擴展至今北韓黃海道延安、南韓忠清道公州、瑞山等地,成為年收數萬石糧食的富商地主。
澗松之父全泳基(1865-1929)出身武科(註1),曾任通政大夫、中樞院議官等職,與妻密陽朴氏(1862-1943)於年屆不惑之際,誕下家中么兒全鎣弼。澗松叔父全命基(1870-1919)亦於朝廷身居高位,並與其兄同居一院,家族和睦融洽。澗松甫誕生即由叔父收為嗣子,但僅止於名義,起居仍無變更,仍為嫡長房之幼子,上有相差14歲之長兄鎣卨(1892-1919)與其他四位胞姐。
1919年,全鎣弼遭逢養父、長兄相繼去世,成為生、養二家的唯一繼承人,坐擁數十萬石租稅之龐大財富。1921年,全鎣弼自於義洞公立普通學校畢業後,隨即進入徽文高等普通學校就讀。在校期間除加入棒球隊奪得多次冠軍,並擔任隊長遠征日本大阪,亦常流連書肆,廣蒐古籍,其於《蒐書漫錄》曾言:「吾之蒐書,得力於家人深諒。先父母見我懷書而歸,皆欣然接納,未嘗不悅。」
1926年,全鎣弼負笈東京,留學早稻田大學法科。全鎣弼成長於朝鮮日治時期(1910-1945),就學期間,親歷殖民地百姓之屈辱歧視而懷抱復國熱望,然東京之現代化見聞,卻使其質疑過往信念是否為徒然誤判,所幸在遍訪志同道合之前輩師友過程,發現頗與徽文高等普通學校時期之美術教師─「春谷」高羲東(1886-1965)志趣相投。
高羲東曾於1909年遠赴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學習,為韓國創作西洋繪畫之先驅,歸國後於1918年促成當時書畫界名家,聯袂創立韓國第一個由本土書畫家組成的現代美術團體─書畫協會,並擔任總務一職。該協會於1921年在首爾中央高等普通學校禮堂舉辦首屆展覽,為韓國首場公開的現代美術展覽,同時亦致力於美術啟蒙工作,創辦韓國首份美術刊物《書畫協會報》。高羲東自1924年起,拒絕參加朝鮮總督府主辦的朝鮮美術展覽會,並全力投入書畫協會的發展,以團結朝鮮本土藝術家。
身為懷抱濃厚抗日意識,且深諳並珍視傳統文化的新知識分子,高羲東對於全鎣弼的憤懣懷憂與理想抱負頗有共鳴,遂鼓勵全鎣弼以其財力投身守護民族文化遺產之志業,同時引薦全鎣弼結識時年65歲的書畫大家「葦滄」吳世昌(1864-1953)並成為忘年之交。吳世昌於朝鮮王朝末期倡導開化,積極引入西方文明,朝鮮亡國後則以天道教眾身分領導三一運動,為韓國獨立運動的象徵人物。此外,吳世昌承襲秋史金正喜(1786-1856)一派之考證學,尤精於書畫鑑識與古籍考據,當世推為一代宗師。此後,全鎣弼遂頻繁出入吳門,研習自秋史以降之考證學,磨礪書畫鑑賞眼力,並精進書法與繪畫技藝。
澗松書畫與陶瓷典藏的建立過程
1915年9月11日至10月30日,朝鮮總督府舉辦「施政五周年紀念朝鮮物產共進會」,以博覽會方式將朝鮮半島各地物產集中展出,為此特於景福宮內興建一座擁有二層樓展示空間的建築。展會結束後,該建築遂就地成立「朝鮮總督府博物館」,同時成立博物館協議會與朝鮮古蹟調查委員會,以管理運營該館。館內共計六處展廳,分別展示樂浪與帶方郡、三國時代、統一新羅時代、高麗時代、朝鮮時代與佛教美術品,藉由文物展覽方式,以日本殖民史觀重新建構、詮釋朝鮮半島歷史,並強化殖民統治正當性之論述。
為豐富朝鮮總督府博物館典藏,館方曾大量購買瓷器、書畫、經籍、佛像、金銀器等朝鮮半島文物,在利益驅使下,當時京畿道開城(今北韓開城)、全羅南道、忠清北道(均位於今南韓境內)、黃海道海州(今北韓境內)附近高麗古墳與各地寺院多遭盜掘竊取,京城(今首爾)市場亦出現大量買賣古代文物的情形。朝鮮總督府博物館於成立之初,共計有1萬2203件文物納入典藏,其餘落入日本私人藏家手中者更難以勝數。
在此情形下,為與實力雄厚的日本藏家在文物市場上競爭,儘管全鎣弼手握龐大財富,仍需獨到眼力始能精準出手。故此,全鎣弼委託吳世昌事先進行書畫調查研究,並培養信用與能力兼備的仲介商李淳璜,專責各類書畫古物的資訊蒐集,再交由吳世昌鑑定收購。全鎣弼於交易過程中從不討價還價,若遇賣家不瞭解文物價值而出價過低,均依自身鑑定結果,如實支付雙倍甚至三倍的價款。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即為當時活動於京城的共產黨成員向全鎣弼提議,欲以1千圓(註2)的價格出售《訓民正音解例本》(圖2),但全鎣弼認為此古籍有其重要性與珍稀性,故以高於報價10倍的1萬1千圓蒐購,而所支付的款項則被運用於該黨社會主義運動。此件於慶尚北道安東某古宅發現的《訓民正音解例本》,後於1962年指定為國寶第70號,並於1997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遺產,與2008年於慶尚北道尚州發現者,為現今並存唯二原本。

1934年,全鎣弼在現今首爾城北區城北洞中心區域購買一萬多坪土地,用以存放購得文物,並於原即存在的韓屋建築內開設裝裱工坊,為蒐集所得書畫作品重新裝裱修復,同時量身訂做各類梧桐箱盒以利保存,且由吳世昌題寫箱書題跋。此處原為19世紀末法籍石油商人的洋樓莊園所在,吳世昌因其鄰近現已不存的先蠶壇,故名其為「北壇莊」(圖3),並由「無號」李漢福(1897-1940)題寫匾額。

同年,日籍古董商新保喜三深受全鎣弼熱情感動,應邀增聘為專屬仲介,並薦其參與京城美術俱樂部舉辦的古董拍賣會。1935年,全鎣弼以2萬圓自日本古董商前田才一郎處購得高麗〈青瓷象嵌雲鶴紋梅瓶〉(圖4)。1936年,全鎣弼以1萬4580圓購得朝鮮〈白瓷青花鐵彩銅彩草蟲菊紋瓶〉(圖5)。同年,吳世昌為全鎣弼自當時的高麗青瓷再現品製造商─日本富田商會會長富田儀作(1858-1930)處,以高價購得一批「蕙園」申潤福(圖6)作品。



為求系統化地全面進行文物收購,全鎣弼於1936年以1萬1170圓購買位於鐘路區觀勳洞的舊書店翰南書林,並持續委託李淳璜等人管理,以做為古籍書畫等文物的收購管道。不久,全鎣弼即以5千圓購入「玄齋」沈師正(1707-1769)的〈蜀棧圖〉山水長卷,由於此作購入時畫況破損不堪,故再花費6千圓送往日本京都重修裝裱,當時一座瓦房價格約莫千圓,可見所費不貲。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當時許多滯日的英美人士開始陸續返國,其中一位長期在東京執業的的英國律師John Gadsby於離開之際,將其畢生蒐藏的高麗青瓷讓售全鎣弼,該批文物包括高麗〈青瓷麒麟蓋香爐〉(圖7)、〈青瓷鴨形硯滴〉、〈青瓷母子猿形硯滴〉、〈青瓷象嵌蒲柳水禽紋淨瓶〉等,涵蓋各類碗盤杯碟、香盒、茶具等器物,品相均屬上乘之作。為此,全鎣弼甚至出售位於忠南公州,可年產5千石糧食的土地,以彌補巨大的財務缺口。

澗松美術館的創設與經營
1938年,位於北壇莊內的韓國史上首座私人博物館「葆華閣」舉行上樑儀式,建築由朝鮮建築師朴吉龍(1898-1943,註3)設計,為朝鮮建築師所設計的早期西式建築之一。由於戰時物資與人力的嚴格管制,工程期間無法覓得足夠工人,往往需藉助全鎣弼家族所屬佃農進行施工,並透過大阪古董商「山中商會」分別自義大利、上海訂購裝飾樓梯的大理石,以及展覽室所需之展示櫃。館體建築竣工後,由年屆75歲的吳世昌命名為「葆華閣」,並親自書寫定礎銘與匾額。
1950年韓戰爆發,北韓人民軍占領首爾期間,葆華閣藏品因人民軍戰局失利,而開始準備包裝運往平壤,所幸經後來分別擔任國會議員、國立中央博物館館長的「素荃」孫在馨(1901-1981)、「兮谷」崔淳雨(1916-1984),以準備運送工作為由,盡可能拖延時間的機智應對下,俟聯合國軍隊重新奪回首爾後,而暫時倖免於難。但在中國解放軍介入韓戰後,首爾再度面臨北韓人民軍的占領威脅,全鎣弼旋即在美軍憲兵護送下,迅速以火車將精心挑選的重要書畫與陶瓷作品,運往友人位於釜山的租賃別墅安置,並由次子全景雨看守,直至停戰後始得運回首爾。至於其他無法隨同轉移的大批韓國書畫、瓷器、古籍等文物,則無法倖免於難,幾乎全數遭到破壞或盜取,甚至有部分遭盜文物竟先於全鎣弼一行抵達釜山,並已在古董商據點出售。
韓戰停戰後,全鎣弼自1954年起曾先後兼任古蹟保護委員會、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委員,並以葆華閣為中心,與當時任職國立博物館的「南雲」李弘稙(1909-1970)、崔淳雨、「蕉雨」黃壽永(1918-2011)、「樹默」秦弘燮(1918-2010)、「三佛」金元龍(1922-1994)等學者,充分利用典藏文物進行研究。1960年,全鎣弼成立「考古美術同人會」並創辦《考古美術》期刊,2年後即因急性腎炎驟然離世。為表彰全鎣弼在文化遺產保護與教育事業上的卓越貢獻,韓國政府於1962年追授韓國文化褒章,並於1964年再次追授韓國文化勳章國民章。1965年,考古美術同人會成員成立「韓國民族美術研究所」,並於1971年將葆華閣更名為「澗松美術館」,成為該機構的附屬美術館。1968年,考古美術同人會改組為「韓國美術史學會」,學會刊物《考古美術》則於1990年更名為《美術史學研究》延續至今。
時至今日,澗松美術館的典藏規模雖不及其他大型博物館,但品質水準卻毫不遜色,類別涵蓋書畫古籍、高麗青瓷、朝鮮白瓷、佛像石塔等面向,擁有國家指定文化遺產中的國寶12件、寶物32件,例如:《訓民正音解例本》(1962年指定國寶)、高麗〈青瓷象嵌雲鶴紋梅瓶〉(1962年指定國寶)、申潤福《風俗圖畫冊》(1992年指定國寶,箱盒題簽名稱為《蕙園傳神帖》)等,另有首爾市指定文化遺產4件。儘管館內不做常設展示,但藉由每年春秋二季的短期主題展覽,迄今亦已舉辦展覽達80餘回,展出逾千件館藏珍品,出版《故澗松全鎣弼蒐集書畫目錄》、《蕙園傳神帖》、《秋史名品帖》、《謙齋名品帖》,以及包括二千餘類漢籍的《澗松文庫漢籍目錄》等,俾便相關學者進行研究。
澗松美術館的展望與挑戰
澗松美術館雖向來側重文物保存研究工作,但因考量受限於館場空間狹小,難以舉辦大型展覽,無法同步展示大量典藏文物,以及展覽期間每因觀展人潮擁擠,致使作品與觀眾安全堪憂等因素,遂自2014年起,定期於東大門設計廣場舉辦沉浸式、互動式數位媒體展覽,呈現澗松美術館的代表性藏品。此外,澗松美術館亦改變營運模式,於2014年同步成立澗松美術文化財團與官網,俾便社會大眾查詢藏品資訊,以及向海外進行展覽推廣。
澗松美術館雖以「美術館」為名對外開放,但實際上包括館體建築在內的美術館園區,均屬全鎣弼後代所有,其後代居住的私人宅邸亦位於其中。此座宅邸最初乃為保管當時逐漸增多的藏品,而在美術館籌備期間所興建的臨時保管所,韓戰後便轉為居住使用。由於長久以來並未完成正式註冊,因而澗松美術館非屬法律定義上的美術館機構,之所以懸掛美術館牌匾,主要乃基於象徵意義,故並無人對此提出異議。
2012年,文化財廳於國會詢答過程中,提及館內文物保存現況相當令人擔憂,尤其館齡已逾70年的老舊建築狀態不佳,迫切需要採取應對措施。2016年,澗松美術館開始計畫於現地增建新館,並預計與首爾市政府合作,於2021年在美術館周邊興建開放式的文化公園;同時亦與大邱市政府簽訂《大邱澗松美術館建設與運營協議》,正式推進美術館工程,並於2022年1月動工。但由於經費籌措困難,為順利取得公私部門各項資源挹注館舍建設經費,澗松美術館終於2019年正式註冊為美術館。
2020年,為解決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所引發的財務困境,澗松美術館以每件15億韓元的高價,公開拍賣館藏〈金銅如來立像〉(圖8,寶物第284號)與〈金銅菩薩立像〉(圖9,寶物第285號),財團相關人士甚至表明,由於該館藏品以書畫陶瓷為主,往後若有資金需求,將不排除釋出其他佛教文物,例如:三國與高麗時代的〈金銅癸未銘三尊佛立像〉(圖10,國寶第72號)、《金銅三尊佛龕》(國寶第73號)等。



此舉除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亦促使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等相關機構就是否參與競標進行討論。儘管韓國中央博物館每年文物採購預算約莫為40億韓元,但礙於國家公共機構性質,並不適合與一般消費者參與拍賣競標,故遂於拍賣進行前公開表達購買意願,可惜澗松美術館並無明確回應,而拍賣公司亦表示無法取消拍賣。最終,此2件金銅佛像於拍賣中因無人出價而流標,後續澗松美術館與拍賣公司便轉向中央博物館探詢購買意願,經中央博物館依規定審慎評估後,決定動用年度預算,以總價低於30億韓元的價格購入。
2024年,澗松美術館原建物完成修繕復原,同年9月3日,大邱澗松美術館正式開館,為澗松美術館首座地方分館,主要除展示澗松美術文化財團典藏文物外,亦同步推動大邱與慶尚道地區的文史藝術研究工作,尤其館內特設「開放式修復室」,邀請觀眾共同見證文化遺產修復過程,並計劃與當地產官學界合作,致力於嶺南地區(慶尚南北道別稱)文化遺產的修復保存。
大邱澗松美術館開幕特展「與世同寶—與世共珍」(展期:2024年9月3日至12月1日)共計展出澗松美術文化財團典藏文物97組件,包括申潤福《風俗圖畫冊》與金弘道(1745-1806)〈故事人物圖 武夷歸棹〉(圖11)、金得臣(1604-1684)〈風俗圖畫帖 野貓盜雛〉(圖12)、沈師正、鄭敾(1676-1759)〈海嶽傳神帖 金剛內山〉(圖13)、金正喜等人書畫作品,以及高麗〈青瓷象嵌雲鶴紋梅瓶〉、朝鮮〈白瓷青花鐵彩銅彩草蟲菊紋瓶〉、高麗〈金銅三尊佛龕〉等陶瓷、金屬工藝品,並有《東國正韻》、《東萊先生校正北史詳節》等珍貴典籍,其中申潤福〈美人圖〉、《訓民正音解例本》均於個別展廳單獨展出。此外,展覽亦以數位媒體技術打造沉浸式視覺體驗,並特別擺放家具設計師河志勳作品〈자리〉(直譯為「座位」),讓觀眾在觀展過程享受美感與舒適兼具的休憩空間。開館僅月餘,即吸引逾七萬人次的觀眾入館,成為當地民眾關注的文化中心。



「與世同寶—與世共珍」特展結束後,除原有《訓民正音解例本》與沉浸式數位媒體展仍持續展出至2025年5月25日外,其餘展廳則以每年定期更換三回展品的方式,展出山水畫、花鳥畫、風俗畫、書法、陶瓷等澗松美術館的代表性收藏,目前正展出共計52組件的文物。觀眾可同時於展覽中,一睹朝鮮繪畫史上「三園」—「檀園」金弘道、「蕙園」申潤福、「吾園」張承業(1843-1897)與「三齋」—「謙齋」鄭敾、「玄齋」沈師正、「觀我齋」趙榮祏(1686-1761)的經典畫作,以及被譽為朝鮮「本國第一手」的「虛舟」李澄(1581-?)金泥山水圖。
高麗與朝鮮陶瓷的部分,則包括高麗〈青瓷象嵌雲鶴紋梅瓶〉與朝鮮〈白瓷青花鐵彩銅彩草蟲菊紋瓶〉,並特別將此二件指定為國寶的珍貴陶瓷,陳列於全鎣弼在1938年親自訂製的木製展示櫃內。此外,展覽中亦呈現朝鮮王室成員的書法作品,例如:書風端雅雋秀的惠慶宮洪氏(1735-1815)〈書簡〉、朝鮮正祖(1752-1800)御製詩〈靖惠公延諡宴詩〉,以及安平大君(1418-1453)、興宣大院君李昰應(1820-1898)等名家墨寶。
2025年4月2日,由澗松美術文化財團與三星文化財團共同策劃的「謙齋鄭敾」特展,已於湖巖美術館正式開幕,預計展出至同年6月29日。本次展覽為2004年澗松美術館「大謙齋展」以來,再度以鄭敾為主題所舉辦的大型展覽,共計集結澗松美術文化財團、三星文化財團、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等大型機構與私人藏家的鄭敾代表作約165件,類別涵蓋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翎毛畫等多種題材,全方位探究鄭敾筆下所流露的內心世界與藝術精神,以多元視角展現鄭敾的藝術成就。另預計於2026年下半年,本展將移師大邱澗松美術館展出核心作品,並新增首次公開的佳作,為觀眾帶來更豐富的藝術饗宴。
註釋
註1 朝鮮王鮮實行科舉制錄用官員,文科錄用文官,武科錄用武官,文官及武官又合稱「兩班」,為朝鮮王朝的上層階級。
註2 此時期朝鮮半島使用的貨幣為朝鮮銀行發行的朝鮮銀行券,紙幣票面的計算單位為「圓」,下一級錢幣單位為「錢」,100錢為1圓,10錢、20錢、50錢皆有紙鈔,其餘為硬幣,均與當時日幣是分開使用,但可在滿州國、日租界通行。目前韓國使用為新韓圓,不用漢字,僅用韓文「원」表示。
註3 朴吉龍為首爾人,是韓國首批接受西式建築專業教育的建築師之一。1919年於京城工業專門學校(今首爾大學工學院)畢業後,即進入朝鮮總督府擔任建築技手,參與當時朝鮮總督府廳舍興建工作。1932年晉升建築技師後,便辭職創立事務所,並致力於韓國本土建築師之間的聯繫合作,陸續擔任朝鮮建築會理事、京畿道建築代書士(今建築師協會)組合長、梨花女子專門學校講師、朝鮮水利組合會建築事務囑託。建築風格沉穩厚重,代表作包括京城帝國大學本部(1931)、同一銀行南大門支店(1931)、韓青大樓(1935)、京城女子商業學校校舍與講堂(1937)、惠化專門學校本館(1943)等。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92期〈永保國華:全鎣弼與澗松美術館〉,作者:王明彥(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候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