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文.沃姆(Erwin Wurm)與傑宏.尚斯(Jérôme Sans)。(藝術家提供)
人多穿上一件衣服,將腦袋伸進傢俱上的洞裡,或是頂著空瓶靠著牆,就變成了雕塑?
奧地利最為知名的當代觀念藝術家之一歐文.沃姆(Erwin Wurm)首度在臺個展「一分鐘臺北」,今(1)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亮相。沃姆曾參與兩屆威尼斯雙年展,也於2000年參與臺北雙年展「無法無天」,本次個展也由當年雙年展的國際策展人傑宏.尚斯(Jérôme Sans)策劃,展示包括「一分鐘雕塑」(One Minute Sculptures)、「表演雕塑」(Performative Sculptures)、文字雕塑(Word Sculptures)等近三十年創作生涯的代表作系列,同時展出的,還有其參加當年臺北雙年展的街拍系列作品「臺北室外雕塑」,以及一系列新系列「維也納室內雕塑」,與舊作形成對話。
藝術家歐文.沃姆、策展人傑宏.尚斯、北美館館長林平合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沃姆以顛覆傳統雕塑觀念而知名,他的作品總是超乎常規想像,卻無不構築於日常物之上,彷彿一齣齣荒誕派戲劇,呈現種種經由扭曲處理的尷尬現實。開幕記者會上,因疫情無法來臺的藝術家與策展人分別在維也納與巴黎,透過現場連線與臺北觀眾「見面」,沃姆表示幽默、諷刺與荒謬雖然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卻是重要的一部分,不僅讓人發笑、更引人提問和深思,在這特殊時期尤其如是。他也鼓勵臺灣觀眾參與「一分鐘雕塑」,並將照片與錄影透過Instagram等社群媒介傳播。
歐文.沃姆,《攀登101》, 2020,觀眾參與。(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曾參與去年的「白晝之夜」的「一分鐘雕塑」,開始於1990年代初,並一直延續至今,是沃姆最具顛覆意義的創作系列。藝術家透過在現場的指示性素描與簡要文字,提示參與觀眾如何藉設置在展場內的各種物件或空間形態,在一段短時間內作出動作或是姿勢,完成這些荒誕但具有儀式感的過程。而攝影(或錄像)則成為這些稍縱即逝的現場雕塑的記錄載體,也是它們最終得以實體化存在的形式,也就是說,記錄一個「雕塑性的時刻」。這一系列重點在於其媒材顛覆性(譬如以人的身體和現成物為材料,又僅以短時間的存在),沃姆透過促成一件件不像雕塑的「雕塑」,反而想要強調其作為「雕塑」的意涵。對沃姆而言,他的「主要興趣始終在於處理雕塑課題以及與人之身體的關係」。
建築也是沃姆時常樂於探究和實驗的領域,此次個展中他打造了臺北地標101大樓為造型的室內攀岩雕塑,讓參與者透過攀爬而調動身體潛能,在美術館場域中感受雕塑、建築與身體的新關係。另外,此次邀請專業表演者,於開幕日現場進行介入演出的「表演雕塑」系列,則特別呈現了圓山飯店、北門在內的臺北地標建築的造型黏土雕塑,再由專業表演者透過踩、踏、踢、擊、壓等各種施力形式與之互動,使雕塑隨之發生形變,藉以思索社會符號、意識形態與行為、身分與思想之間的關連與衝突。
歐文.沃姆,《無題(網球)》, 1998,觀眾參與。(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歐文.沃姆,《電視頭》, 2017,觀眾參與。(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文字雕塑」則更為徹底地顛覆雕塑作為實體性存在的根基,僅由參與者在雕塑臺座上朗誦文字描述,完成時間性遠勝實體性的抽象「雕塑」。沃姆的這些作品透過不同形式的變形與轉化,將經典雕塑的概念,一再轉換為可集體分享,且深具表演性和日常性的媒介經驗,並探求「是否有可能將諸如絕望、荒謬這樣的概念,轉譯為雕塑語言」,以總體性的抽象結構,接近和叩問不同時代之間既共通、也各有不同的精神議題。
歐文.沃姆,《表演雕塑》(部分), 2020,陶土、表演。(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歐文.沃姆,《在伊比鳩魯的陽光下烤自己》, 2007,觀眾參與。(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基於防疫需求,此次北美館展覽中「一分鐘雕塑」與「文字雕塑」系列將暫由現場工作人員進行互動演示,後續再視情況評估是否開放觀眾參與。最新消息請關注北美館官網及臉書粉絲專頁。
一分鐘台北:歐文.沃姆個展
展期:2020.04.02-06.1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嚴瀟瀟(Yan Xiao-Xiao)( 209篇 )追蹤作者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