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靚壺:日本京都老鐵壺、銀壺、茶道具分享展

靚壺:日本京都老鐵壺、銀壺、茶道具分享展

18世紀之際,鐵壺成為新興的茶道具。它脫胎自茶釜,保留用鐵鑄造的特色。不過有別於茶釜以自在鉤吊掛、柄杓取水的使用方式,鐵壺多加上了日本土瓶(陶製的日本餐器)的壺嘴及提手,易於提拿及取水。隨著明治時期(1868-1912)的茶道普及,鐵壺開始流行。由名釜師打造的鐵壺,除了具煮水的實用功能,壺上精美華貴的雕刻紋樣更有收藏價值。
雨敲打著地面水窪,張狂且嘈雜。
與門外世界的喧囂對比,這個位居天母巷弄、展示日本茶道具的空間顯得清謐靜雅。正如進入茶室之前,參與者必須將俗塵置於腦後、佩刀掛在茶室外牆,我也細心收拾濕漉長傘,整理好悶熱煩躁的心情,緩緩地推開門。
展覽不藏私,大方擺出特色京都鐵壺及銀壺供同好欣賞。(攝影/張筠)
「靚壺:日本京都老鐵壺、銀壺、茶道具分享展」(簡稱「靚壺展」)展出多件日本珍貴老件,為藏家張益坤個人收藏中的經典。收藏日本的鐵銀壺,有人是因看上它的稀缺性,有人則喜愛其外觀——而這批「靚壺」主人的收藏契機,卻是來自味蕾的驚喜。
藏家自2007年開始做普洱茶,賣茶之餘亦愛品茶。有回到朋友家喝茶,茶一入口,回甘清香令人驚豔。他忍不住打聽選用何處水,友人誠實告知水並無特別,僅是改用鐵壺煮水罷了。藏家這才體會到,不光是茶葉好能讓茶加分,若茶器更好的話,茶葉更是加分。有了這般體會,他開始收藏銀鐵壺,既愛其煮水的實用性,更著迷於日本工藝及其豐富的飲茶文化內涵。
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 )版畫,圖繪正在備茶的女人。(©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日本飲茶的習慣源於中國。西元9世紀初,赴唐學習的日僧攜回佛學經典,也將養成的茶癮雅興及茶樹種一同帶回故鄉。而後禪僧榮西(1141-1215)移植茶樹至九州,推行「供茶」的佛教禮儀。隨著佛法廣佈,茶從寺院走入將軍貴族的宅邸。品茶、宴客及佈置茶席,逐漸成為獨特的禪悟經驗。從村田珠光的「侘茶」至千利休的「和、敬、清、寂」,這些哲思理念形成淵遠流長的茶道傳統。
茶道精神歷久不變,但因應時代需求及風尚,歷代茶道具則各有特色變化。日本茶道具最初沿襲中國,略分成爐、茶釜、湯瓶及茶碗四類:湯瓶和茶碗為沖泡茶葉及呈送客人之用器,爐及茶釜則為燒水加熱的用途。材質性能及藝術喜好的考量下,工匠運用鐵金屬、陶、瓷等不同材質,製作精美獨特的茶道具。
山口金道堂造,八件純銀茶道具組。(茶韻藝術提供)
18世紀之際,鐵壺成為新興的茶道具。它脫胎自茶釜,保留用鐵鑄造的特色。不過有別於茶釜以自在鉤吊掛、柄杓取水的使用方式,鐵壺多加上了日本土瓶(陶製的日本餐器)的壺嘴及提手,易於提拿及取水。目前多半認為,這項發明是由清水家三代的小泉仁左衛門率先改良而成。隨著明治時期(1868-1912)的茶道普及,鐵壺開始流行。由名釜師打造的鐵壺,除了具煮水的實用功能,壺上精美華貴的雕刻紋樣更有收藏價值。
藏六造 鐵壺,此為第一百支壺紀念。(茶韻藝術提供)
京都鐵壺
鐵壺流傳至今,除了可見日本岩手縣盛岡產的南部鐵器,如今停產的京都鐵壺更令人愛不釋手,是所謂的夢幻逸品。不同於南部鐵器的製造方式,京都鐵壺的原型是使用蠟膜去雕刻製作,一旦翻完模且灌入鐵漿之後,這個蠟膜就毀了。因此京都鐵壺的珍貴,來自每把都無法複製、皆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京都鐵壺是由龍文堂的四方安之助(1780-1841)發起創始,他多次為京都文人製作煎茶道使用的鐵壺。不過龍文堂是使用翻砂鑄造,以兩個模去鑄合鐵壺,因此壺上有一道接合線。而後,龍文堂將技術傳給波多野正平,波多野正平自立門戶創堂號「龜文堂」,不光將鐵壺發揚光大,其技術工藝更達巔峰。
展覽空間中,有把波多野正平剛從龍文堂出來時做的第一把壺。我好奇張望,藏家主人熱心地從玻璃櫃中拿出,讓我有機會一親芳澤。鐵壺遠觀,漆黑如濃墨一般。近看端詳,燈光下清晰可見釜師精心雕琢的荷塘景致,花瓣蓮葉以銼金裝飾,更顯精緻且栩栩如生。提梁上則有金線勾勒荷葉田田、蓮花含苞待放的圖樣,顯得高雅雍容。
由龜文堂創辦人(波多野正平)所造,自立門戶初期的鐵壺作品。(茶韻藝術提供)
壺身橫款「龜文堂造」。(茶韻藝術提供)
龜文堂造的鐵壺十分容易辨識。特色之一是釜師鑄造技術純熟,使用脫蠟技法,鐵壺幾乎是無接合線的一體成型;其二壺上圖案立體明顯,釜師更善用金銀鑲嵌的技法裝飾紋樣;其三是使用可拆卸的S型銅製提梁。不過這把波多野正平打造的鐵壺,正處於風格轉變的過渡時期,他仍使用龍文堂傳授的技術,壺體翻砂轉為脫鑄鑄造之雛型,因此壺身依舊有鑄合的接線,上方提梁也尚未改成S型銅製提梁。但銅蓋上以煅鐵合於蓋面,企圖承現壺身壺蓋為一體的作法,壺上採用的立體浮雕及銼金工藝,已頗有龜文堂特色。這把壺既帶有龍文堂的師承傳統,卻也隱隱可見波多野正平將走出自我風格。
除了龍文堂及龜文堂,尚有光玉堂、金壽堂等各堂號。每個堂號都有代表人物,亦有其獨特之處。並未執著於堂號名氣,這回藏家挑出極具特色的銀鐵壺,供收藏同好欣賞,其中大阪尚美堂即為一例。這把壺由大阪尚美堂所造,有著渾厚圓潤的壺身,以及特殊的「鐵包銀」工藝。匠人以銀壺為本體,外層再打上鐵,借用鐵與銀不同的光澤及質感,產生一種特殊的裝飾效果。由於銀和鐵的熔點不同,因此如何讓它們於壺身融合,是當時少見且特殊的工藝技術。
大阪尚美堂創立於1900年,此為少見的鐵包銀壺。(茶韻藝術提供)
銀壺
近代早期的日本社會中,生產銀壺不是一件易事。除了銀本身價值高昂,當時購買銀得向公家單位申請,匠師必須透過中間人來買辦,程序繁瑣且不便。由於價值高且取得不易,因此當時銀壺大多是訂製款,使用者則以皇親國戚居多。故若能用銀壺作為茶道具,便是一種社會地位的彰顯。
收藏佈展、閱壺無數的藏家主人說明銀壺的日本藝術地位,並拿出長治齋造的銀壺:「象牙把之外,然後又是壺身鎏金,它是非常有特色的銀壺。」長治齋的生平資訊甚少,推測約在明治到大正期間。這把壺得之不易,是向日本藏家央求許久才獲得的珍貴收藏。 這把壺除了使用鎏金工法增加奢華,有翡翠象牙等珍貴材料相佐之外,壺口雕塑的龍首尤為特殊。「一般常見的有點像饕餮紋,做得比較抽象。但它的不太一樣,非常具象地表現眼睛、鼻子等細節。」
長治齋造 銀壺。(茶韻藝術提供)
獸口立體逼真,而壺底刻有款印(右)。(茶韻藝術提供)
除了以少見珍貴的材料妝點,匠師亦常使用日本傳統文樣,表達祝福及吉祥寓意。山川孝次,文政11年(1828)生,他在柳川春茂門下學習,後以「茂孝」之名獨立出師,被視為加賀鑲嵌技藝的代表。此件山川孝次造的銀壺描繪梅樹盛開,樹下有壽翁、鶴及童子二人。一名童子俯首端盤,態度謹慎小心;另名則試圖偷懶,坐在地上不願起來,二人互動顯得有趣好玩。而梅樹另一頭,壽翁正持杖與仙鶴並肩緩行,顯得祥和喜悅。由這件銀壺作品,可見山川孝次對傳統文樣的熟捻及掌握,他不只用雕刻完美模擬出勾勒皴擦的文人墨筆,更淋漓盡致地運用嵌金手法,金銀相互輝映下,進而彰顯畫中的吉祥意涵。
山川孝次造 銀壺。(茶韻藝術提供)
壺上刻有匠師名款。(茶韻藝術提供)
「要想在100多年前,這些是怎麼做到的? 」藏家從喝茶到愛上了日本茶道具,回顧欣賞家中的銀鐵壺收藏,他仍有初見時的感動。他表示這邊每把銀、鐵壺都不光只有欣賞價值,要是保養得當,都可以用來煮水。它們仍精神奕奕,是茶人煮水的得力助手。
主人在展間殷勤供茶,其身旁爐上的鐵壺正煮著水。一縷輕煙從壺口竄出,裊裊上升,這番光景彷彿是今日,也似乎來自百年前的日本茶席。「靚壺展」展現今日收藏的美好,帶領參觀者回到過往,享受偷閒的幽靜。
名壺賞析
金壽堂造 鐵壺,為金銀鑲嵌的牡丹盛開之景,帶有富貴玉堂之寓意。金壽堂為京都的鐵壺堂號,文正文化時期(1868-1878)成為外銷歐洲的重要產品,因此今日常見於歐洲各大博物館及私人收藏。(茶韻藝術提供)
金壽堂造 銀壺。金壽堂主要以製作鐵壺為主,此把為少見難得的銀壺作品。壺身毛雕蟲籠及秋日花草,配以鍛造鐵製壺蓋上的一鈴蟲及豆莢形勾式提把,頗有秋日風情。鈴蟲翅膀可上下擺動,伏於蓋上歇棲,似主人翁在秋日放出籠中愛蟲納涼,意境悠美動人。(茶韻藝術提供)
北村靜香造 銀壺。北村靜香是大正時期銀壺知名工藝師代表之一,此壺壺身薄口打出為其特色,壺身做破裂狀,但又以銀做補釘狀,似是呼應岡倉天心在《茶之書》所言:「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茶韻藝術提供)

靚壺:日本京都老鐵壺、銀壺、茶道具分享展

展期:2019.06.08-06.30
地點:茶韻藝術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天母東路50巷20-10號

 

張筠( 7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