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慶祝龍年的到來,靜嘉堂文庫美術館以「龍年快樂!繪畫、工藝中的龍」(ハッピー龍イヤー!〜絵画・工芸の龍を楽しむ〜)作為2024年首檔展覽,展期為時一個月。靜嘉堂的藏品,來自三菱第二任社長岩﨑彌之助(1851-1908)與第四任社長岩﨑小彌太(1879-1945)父子的收藏。展覽展出館藏精選的66件作品,雖然無法全面呈現有關龍的藝術品歷史,但與靜嘉堂的傳統展覽(以學術或特定類型為基礎的展覽)相比,卻能欣賞到一些過去較難被選入的染織品、銅鏡、玉器、茶道具與配件等。
「龍」這種想像中的生物誕生於古代中國,具有飛天、降雨的特殊能力,被視為強大和權力的象徵。不同於西方的龍帶有邪惡的色彩,東方將龍視為吉祥的靈獸。龍與中國的陰陽五行思想緊密相連,是四神之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作為東西二方的守護神,很早以前就有「龍虎圖」的誕生。在藝術工藝品中,龍相關的圖騰還有翱翔於天的「雲龍圖」、現身於波濤的「龍濤圖」,與鳳凰搭配的「龍鳳圖」則有龍鳳呈祥的吉祥寓意,成為中國帝后的象徵。還有許多作品以龍的神話為基礎創作,或是「登龍門」、「畫龍點睛」等成語故事。諸如此類,龍以各種姿態在東亞藝術品中綻放光芒,藉由創作,東亞人民將祈願與喜愛注入龍的藝術品,與龍有著緊密的情感連結。在展廳中,我們規劃了四個主題,以下,我將循著各單元介紹展件。
第一章 龍,翱翔於東亞

這個大盤使用了濃麗的青花,以雲龍為主圖,邊緣飾以波濤紋,填塗背景的則是清代開發、含有酸化銻的黃彩。龍的鬍鬚、背鰭、火焰,以及細緻的圓圈是在釉下先繪製的,之後才在釉上施上黃彩。這條龍正面向人,有著象徵皇帝的五爪,捧「壽」字龍珠。盤緣繪有山和波浪圖案,令人聯想到「壽山福海」。波浪上塗有淺淺的綠色釉料,在厚重的色彩增添了一絲亮麗,可說是乾隆官窯的精品。

這件大壺被雙龍圍繞,蓋子上裝飾寶珠狀的圓紐。若將蓋子打開,可以在口緣處看到「大明嘉靖年製」的款識。根據文獻記載,嘉靖年間(1522-1566)景德鎮官窯使用了從西方進口的鈷藍釉料「回青」,其豔麗而深邃的藍色在白瓷上顯得格外鮮明。兩條龍飛翔於壺的前後,五爪張開,飛騰於山川大海上。在龍前方,有個靈芝生長成的「壽」字,整體形成了「壽山福海」的設計,寓意著長壽和幸福。

《說文解字》由東漢許慎編纂而成,是中國最古老、按部首分類的漢字辭典,使用了當時正式的字體──小篆。書中收錄了9353個漢字,以540個部首分類,對每個字的意義、字形結構和發音進行了解釋,被視為中國文字學的基本著作。靜嘉堂所藏《說文解字》是南宋初期的版本,為現存最早版本,因此非常珍貴。《說文解字》全八冊,這次展覽我們展示了第一冊的起始部分,以及第六冊中含有「龍」字的頁面:
龍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飛之形、童省聲。臣鉉等曰、象夗轉飛動之兒。凡龍之屬皆从龍。力鍾切。

鏡子左側是有著瘤狀角的龍,右側則描繪了雙眼圓睜的虎。這類長角的龍可稱為「天祿」、「辟邪」,而虎有「禽獸」或「天獸」的別稱,人們相信它們能實現添子、招財、延壽等各種願望。據考,過去有多個工匠團體都會製作象徵蟠龍的「盤龍鏡」,當中以龍氏為代表,本件應該就是出自龍氏的精品。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浙江紹興漓渚和浙江省上虞等地,都有出土和本件類似的鏡子,它們在設計表現、紋樣和銘文等方面有著相似之處。
第二章 龍,降臨中國工藝品

漆盒蓋子設有稜花形開光,裡頭描繪了追逐寶珠的五爪龍。在器身和蓋子的側面共繪有八條龍,加上中央大龍,總共有九條龍,皆被瑞雲和牡丹包圍。器底刻有「大明宣德年製」款,並用朱漆寫有前收藏地「大德寺 高桐院」的銘文。
明代初期,即15世紀的永樂和宣德年間,是漆器史上的顛峰時期,這時期的剔紅和剔黑,成為象徵皇帝權威的工藝品。在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與本作品幾乎相同尺寸的剔紅雲龍紋圓盒,還有一個相近例子的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徑38.9公分),加上本件展品,世界上已知有三件相同尺寸的存在。在日本的這件,有可能是中國皇帝御賜,通過日明貿易等途徑而來。

這是本展覽中首次公開展出的作品。圓形盒器身微鼓,整體使用了剔紅技法(日文稱「堆朱」),內部塗有黑漆,底部則是朱漆。蓋子上,三條五爪龍在波濤上相對,圍繞著中央的火焰寶珠。蓋子和器身側面飾以牡丹和唐草紋,地為相連的方格紋,邊緣則用細緻的連珠紋裝飾,雕刻之精巧,令人驚嘆。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有一件帶有乾隆銘文的漆盒,與本件相似,不過北京故宮的龍紋比例更大。

此印係中國福建省壽山地區的珍貴石材「田黃」,高度近10公分,體量罕見,印面未經雕刻。雕刻方面,使用了「薄意」技法(極淺的浮雕),利用石材的皮,一面呈現了包圍火焰寶珠的五龍,另一面則細緻地雕刻了旭日與雌雄鳳凰、牡丹等。
靜嘉堂擁有超過200方印材藏品,本印為2001年日本外交官兼印章研究者新關欽哉(1916-2003)所捐贈,其來歷可以追溯到清代末期,最初由慈禧太后贈予李鴻章,後來流傳至蘇州的官僚兼財閥盛宣懷、上海收藏家黃蔭堂、京劇名優梅蘭芳,最後傳至政治家陳公博,再由陳公博的兒子轉贈給當時擔任香港總領事的新關欽哉。

所謂「帳」(とばり)是日本的茶室(可由一般和室布置而成)中,掛在茶室的進出口的長幕。中國製造的華麗長幕,就像是一種舞臺布置,引領日本人進入他們嚮往的中國文人的世界。這件帳在深藍色的羅紋絲綢上,以各種色線、金銀線繡出了象徵皇帝的五爪龍及吉祥圖案。從圖案結構和布料的接合來看,這個帳很有可能是改裝自中國皇帝龍袍,是件引人入勝的作品。
其中,龍紋使用了「捻金」(日文稱「撚糸」)技法,金銀線的製作方式,是將金銀箔貼附在襯紙上,裁成細長的紙條,再捲曲捻成線,能夠展現金屬的光澤。龍麟是由捻金線彎曲排列而成,再用細線縫住。在下擺的部分繡著波濤紋和壽山,波濤間還有珊瑚、法輪等八寶紋,以漸層表現的的牡丹盛放,紅色的蝙蝠飛舞,構成了「壽山福海」的圖案,象徵幸福。

這是一件明代萬曆五彩的大型瓶,高達77公分。萬曆年間的景德鎮盛行仿製銅器的尊式瓶,如本件側面的翼狀棱脊便是受古代青銅器造型啟發。瓶頸的左右分別裝有獸面耳,其上開有孔。作為萬曆五彩,本作的紅色略顯黯淡,不過垂直成對的龍和花卉圖案,製造了華麗的視覺效果。這種華麗的裝飾可以說是萬曆樣式的特點,口沿附近帶框的年款和口沿內部的裝飾,讓它成為令人喜愛的佳作。

清代康熙年間,景德鎮官窯的燒製技術進展顯著,開發出一種以銅發色的紅釉瓷,以督陶官的姓氏命名為「郎窯紅」,使用 「釉下紅」的上釉方式,作品經燒製後經常泛灰,要成功顯出紅色相當困難。這件使用釉下紅的大型水缸,可以說是珍貴的成功案例。
缸的圖案是由波濤中升起的五爪龍,另一面也採用了相似的設計,其間還穿插十字形的雲紋和火焰寶珠。龍的眼睛應該使用了鐵釉,口緣和底部的環形紋則以青花繪製,底部裸露胎體,無銘款。相同紋樣的五彩作例,可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找到。這件作品在入藏靜嘉堂岩﨑家前,曾是英國記者兼陶瓷研究者,前軍人Francis Brinkley(1841-1912)的珍藏。
第三章龍,逡巡於日本


這是日本近代繪畫中,首批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的作品之一。1895年,為了紀念平安(京都)遷都1100年,京都岡﨑舉辦了第四屆內國勸業博覽會。展覽會的重頭戲,是由日本東方和西方──東京和京都兩地的知名畫家共同參與的屏風競賽,當時岩崎彌之助贊助了十組屏風的製作,而橋本雅邦〈龍虎圖屏風〉就是其中之一。
這件屏風是「近代日本畫之父」橋本雅邦(1835-1908)的代表作,右側描繪蒼龍親子伴隨雷鳴飛來,左側的兩頭虎在懸崖上向龍咆哮。《易經》中有語:「雲從龍,風從虎」,所以龍與雲、虎和風,皆是「龍虎圖」中典型的要素。橋本雅邦利用豐富的色彩和巧妙的空間表現,將古典畫題「龍虎圖」昇華為近代日本畫,可惜當時大家對這件作品褒貶不一,未能在展覽會上獲得獎項。
橋本雅邦生於江戶時代的木挽町,家族是幕府御用畫家狩野派門人。明治二十二年(1889),橋本雅邦就任於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並於次年榮獲「帝室技藝員」稱號(由日本皇室設立,代表了當代美術的最高榮譽和權威)。


這是近代日本畫壇領導人物鈴木松年(1848-1918)的屏風大作,他是畫家鈴木百年(1828-1891)的長子,出生在京都四條堺町西。這件屏風的左右隻都達八曲,是罕見的大尺幅。右隻有六位仙人,右起依序為:能將石頭變成羊黃初平和他的兄長黃初起、與鶴相伴的控鶴仙人、從口中噴出小分身的李鐵拐,接著是穿著蓑衣,手持草花神農,以及降鳧化鞋的王喬。屏風的左隻也有四個仙人,左起是乘鯉的琴高仙人、留著白鬍子的黃石公、蛤蟆仙人,以及在天上乘龍的太真王夫人(西王母的女兒,名婉),她經常以抱琴乘龍的形象出現。
這件作品也是第四屆內國勸業博覽會的展品,因為畫中有龍登場,也被選為本次的展品。搭配橋本雅邦〈龍虎圖屏風〉,可以說是再現了當年屏風競賽的風華。

這是一件日本有田燒(即伊萬里)厚釉陶板,在紅色的圓圈內,描繪青龍抓著自己尾巴,呈團龍姿態,在風格上被歸類為「柿右衛門(酒井田柿右衛門,江戶時代的陶工,1596-1666)」,陶板背面的附有四足。柿右衛門的特點是,在略施乳白色釉的胎上使用釉上彩,且大多例子中都僅有使用紅色描繪圖案。
京都西本願寺內的轉輪藏(用來存放《大藏經》的旋轉式書架),據說建造於延寶五年(1677),在轉輪藏的腰壁處裝飾著和這件作品同款設計的陶板。轉輪藏上的陶板紋樣,除了團龍紋,還有一款是描繪帶有羽翼的「應龍」,這兩種陶板至今依然貼在轉輪藏上,共有312塊。由於這些陶板原屬奉納品,所以市面上非常少見。另外,柿右衛門的標準作很少,而這個陶板是延寶時期製作,對於了解柿右衛門燒製作品的年代很有意義。
在陶板背面釉下有「松浦郡皿山 土肥源左衛門作之」的簽款,推測出自姓「土肥」的陶工,可能與世代相傳手藝的酒井田柿右衛門家族有關。

這幅浮世繪取景長崎唯一的花街──圓山,妓院內的男女遙望著海上的蒸氣船,畫中的玉燈籠(長﨑玻璃珠製成的吊燈籠)、茶壺、茶杯等,讓畫面充滿異國情調。一名花魁拿著長煙斗,頭上插滿了價值不菲的鼈甲簪,身穿龍紋「打掛」(婚禮時穿的華麗和服,花魁會穿這種衣服模仿結婚的氛圍)。男性穿著印有「源氏香」圖案的羽織,頭髮束成了海老茶筅髷(形狀似蝦和茶刷的髮髻)。
這名男子應該是江戶時代長篇故事《偐紫田舍源氏》的男主角,這是一本諧擬《源氏物語》的著作,作者柳亭種彥,由歌川國貞畫插圖。男主角叫足利光氏(《源氏物語》的男主角是光源氏),他的髮型就是海老茶筅髷。在各種以《源氏物語》為基礎的源氏繪中,本作是人氣很高的一部。
第四章 龍,遁入茶道具

日文「天目」指的是配合北宋時期點茶法的黑釉茶碗,而「曜變」原本是指「窯變」,「曜」字又更有光輝、星芒的意思。這個茶碗內分布著大小不一的斑紋,散發藍色的光彩。讀者也許知道,2009年杭州南宋宮殿相關遺址中曾發現曜變天目殘器,一起出土的還有其他珍貴的陶瓷碎片和漆器,這項考古表示,曜變天目不僅是因受到日本喜愛而輸出,在南宋宮廷中應該也頗受重視。
除了靜嘉堂,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和大阪藤田美術館都藏有曜變天目,加上出土的殘器,我們得以見到四種曜變的光彩。現存這幾件曜變的色澤全都不同,可見它們的誕生就像奇蹟的偶然。
那麼曜變天目和龍有什麼關係?我想到的是,建盞是由「龍窯」中燒製出來的(或許曜變天目是龍所生的?),在展覽中我們也搭配了建窯大路后門窯址、蘆花坪窯址的說明卡。


這是一組日本茶道具,唐物茄子形狀的茶入被稱為「利休物相」,「利休」意味曾經為著名茶人千利休(1522-1591)所有,「物相」是盛飯的飯匙,用於形容茶入肩部稍微突出的形狀。17世紀後,在德川第三代將軍家光時期,這個茶入被賜與給仙臺藩主伊達政宗,之後一直作為伊達家的茶道具世代相傳。1888年,岩﨑彌之助開始收集茶道具初期,購得了本作與其他伊達家傳世的茶道具。
至於「利休物相」和龍之間的關聯呢?這個茶入附帶的托盤上有剔黑的「螭龍紋」,底部則是朱漆。螭龍是龍的變種,形狀類似蜥蜴,沒有角和鱗片,尾巴細長。當時,伊達家委託茶人小堀遠州(1579-1591)尋找能夠配上這個高級茶入的托盤,最後選中了這件托盤,將這個宋代方形托盤轉45度,如菱形一般,再放上「利休物相」,顯得格外優雅。
龍年快樂!繪畫、工藝中的龍
展期|2024.1.2-2.3
地點|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