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長鄭麗君在「共再生的記憶論壇」中,與200多名藝術史相關學者與從業人員會晤時,宣示將「重建台灣藝術史」列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之一,並且首度運用政府特別預算促進推動,以國家的高度重建台灣藝術史。在塑造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前提之下,我們樂見官方推動此計畫的決心,但這也值得藝術工作者深思,官方藝術史觀的建立,在台灣主體不明確的當下,確實有助於凝聚自身認同,但中心化的藝術史架構,勢必一定有屈就某些政治意識形態框架下的問題:政府仍舊無法迴避其所設立的文化架構,同時帶有凝聚某種國族想像的功能,而過程中藝術史研究者的專業角色是否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也值得深思,這時來自民間的觀點就顯得十分重要,對官方中心的回應甚至是修正,也需要有連結與溝通的平台。
今年的「春之當代夜」論壇由策展人高森信男策劃,主題為「藝術史劇場:全球藝術史的參照與對話」。(春之文化基金會提供)
春之文化基金會想必可以是這類民間平台的重要典範之一,在企業家侯王淑昭女士的大力支持下,「春之」這個品牌,其實早已是台灣藝術史的一部分。1978年成立的「春之藝廊」,是最早推廣當代藝術的空間之一,後續的「春之文化基金會」,則從2013年開始持續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春之當代夜」論壇,是民間少見由企業發起,提供國內外藝術史學者、策展人、藝術家、評論人一個相互切磋與交流觀點的空間與機構。而今年的論壇由策展人高森信男策劃,主題為「藝術史劇場:全球藝術史的參照與對話」的系列講座中,就針對台灣與世界各地如印尼、泰國、新加坡與科索沃等的獨立藝術檔案機構作出探討,對應上述文化部重建台灣藝術史的宣示,想必可以是一個有趣的對照與參考。
新加坡國家畫廊資源中心助理總監、印尼視覺藝術檔案庫顧問Farah Wardani。(春之文化基金會提供)
高森信男表示,在某次因緣際會之下,讀到了海地的藝術史概論,當時讓他感到驚訝的是,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包括台灣,藝術史的撰寫方法與結構想像,幾乎如出一轍,在前現代的本地藝術脈絡之後進入現代化,開始有外籍教師入國開啟新思想,接著一批批的留學生出國,本地的藝術學校與相關美術機構的成立,爾後本土發展出的「當代藝術作品」進入了歐美重要雙年展或美術館,開始向西方藝壇爭取發言權,這些當然都是理解自身定位的途徑之一,但過於直線與扁平的結果,反而更難看清楚自己在世界的獨特位置。
印尼的「IVAA」(印尼視覺藝術檔案庫,Indonesian Visual Art Archive)。(攝影/高森信男)
「比較藝術史」是高森信男針對此次論壇提出的中心概念,各國在建構自我的藝術觀點之前,若能透過與他國主體的比較、分析甚至找出可連結彼此的枝微末節,其實都是開拓自我視野的方法之一。在5月4日與5日的兩場論壇中,第一天首先登場的是印尼的「IVAA」(印尼視覺藝術檔案庫,Indonesian Visual Art Archive),這個由獨立藝術工作者們自主成立的資料庫,其不落窠臼的藝術檔案詮釋與方法論,使其成為日惹當地最亮眼的藝術機構之一。與其對話的則是台灣的《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畫,該資料庫的並非在處理過往的藝術史檔案,而是以泛馬來地區為中心,蒐羅與整理計畫型藝術家的研究成果,打破一般印象中的資料庫形式,兩者能擦出怎樣的討論火花值得期待。之後下半段的議程主題為泰國,以1980與90年代的台泰藝術變遷為討論重點,特別是當時兩地社會皆經歷過動盪的社會運動與政治板塊變動,對藝術創作者的影響如何?則是另一層聚焦方向。
泰國藝術大學考古學院藝術史學系講師、《今日東南:亞洲當代及現代藝術的方向》編輯成員唐娜維.恰卜瑞蒂(Thanavi Chotpradit)。(春之文化基金會提供)
泰國藝術家Phaptawan Suwannakudt的作品《Knowledge in your Hands, Eyes and Minds》。(Photograph courtesy of Thanavi Chotpradit)
泰國藝術家尼潘.歐拉尼維斯納(Nipan Oranniwesna)的作品展出現場。(Photograph courtesy of Tanatchai Bandasak)
左:新加坡藝術檔案計畫創辦人暨藝術家許元豪 (Koh Nguang How);右:藝術家、普利希納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研究員暨創辦人、獨立藝術與文化機構執行總監Albert Heta。(春之文化基金會提供)
5月5日則以新加坡開場,這個東南亞的多元文化國家對台灣聽眾來說,想必不會陌生,當地則是有一名堪稱檔案狂的藝術家許元豪 (Koh Nguang How)所創辦的「新加坡檔案藝術計畫」(Singapore Art Archive Project)在他的資料庫中,有哪些台灣的身影?而這些身影帶出了怎樣的想像,則由高森信男與許元豪共同為大家解答。第二場則有與台灣同樣面臨「統獨問題」的歐洲國家科索沃,在列強環伺之下,一個跨越獨立前後的藝術空間如何面對一個新國族的誕生,對照台灣官方凝聚藝術史主體性的計畫,著實耐人尋味。兩天的座談最後邀請到學者呂佩怡以從「西方美術.台灣製造」的觀點論述台灣當代策展,如同先前提到在西方現代性介入亞洲世界後即影響著各地的美術史論述結構,我們只能是個不斷向西方藝壇爭取發言權的外地邊陲嗎?這個常見的問題,我們如何解答?想必本次論壇是邀請觀眾思考的開始。
泰國藝術家Korakit Arunanondchai和Alex Gvojic的作品《No history in a room filled with people with funny names 5》展出現場。(Photograph courtesy of Thanavi Chotpradit)
【春之當代夜】藝術史劇場:全球藝術史的參照與對話
展期:2019.05.04-05,13:30-18:00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備註 策畫:高森信男(奧賽德工廠策展人)
陳飛豪( 119篇 )追蹤作者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