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3梅樹月】「山行譜曲」特展:台日88件作品回顧台灣山岳圖像記憶

【2023梅樹月】「山行譜曲」特展:台日88件作品回顧台灣山岳圖像記憶

Special Exhibition for 【2023 Month of Li Mei–Shu】 Presents 88 Artworks by Taiwanese and Japanese Artists to Recollect Images of Mountains in Taiwan

2023年梅樹月展覽,以「山行譜曲」為題,聚焦於近代台灣的山岳圖像創作,展出日治時期到戰後的山岳繪畫與攝影兩大主題,作品共計88件。呈現近代台灣山岳圖像發展的軌跡與脈絡,映照出台灣這座島嶼高山風景的歷史記憶。

「那高聳的山、蒼鬱的大森林,種類繁多的生物相,以及蕃人的山上生活所交織出的群山世界,把我迷住了。」

──1941年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
石川欽一郎,《台灣蕃地見取圖》,1910,水彩、紙,書陵部所藏資料目錄畫像公開系統資料庫。(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今年(2023)李梅樹紀念館一年一度的梅樹月展覽,以「山行譜曲」為題,聚焦於近代台灣的山岳圖像創作,展出日治時期到戰後的山岳繪畫與攝影兩大主題,作品共計88件。呈現近代台灣山岳圖像發展的軌跡與脈絡,映照出台灣這座島嶼高山風景的歷史記憶。

前言

日治時期,台灣的山岳繪畫或高山攝影,多與日本帝國領土的擴張,脫離不了關係。日本統治初期,利用「開山撫番」及部落間社路進行山區武裝探險調查。山區探險調查進入「蕃界」,雖有登山之實也「首登」許多高山,但登山僅為手段,目的是為政治統治與資源開發。現代性的登山活動,則是直到1920年代以後,始漸次普及。

本次展陳56件台日畫家所繪山岳繪畫,其中日籍畫家皆親自到訪過台灣。日治時期作品以曾參與「台灣山岳會」的石川欽一郎,及共同創立「日本山岳畫協會」的丸山晚霞、足立源一郎等三位日籍畫家為主。台籍畫家則有陳澄波、李梅樹、林玉山、楊三郎、劉啟祥、許深州等較早涉足山岳繪畫的畫家,其創作年代跨越日治至戰後年間。

楊三郎,〈玉山殘雪〉,年代未詳,油彩畫布,64×71公分,順益台灣美術館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登山不易,寫生挑戰:日治時期的山岳繪畫

1926年「台灣山岳會」創立,日籍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1871–1945)曾擔任首屆幹事。發起人沼井鐵太郎(1898–1959),曾在〈台灣登山小史〉文中爆料指出:「在台灣的石川欽一郎氏,在繪畫及寫作上有很大的貢獻,但他本人只是畫家,並不爬山……」。石川因不喜登山,描繪的山岳圖視野多為遠眺式的高山風景,他曾說「如果登山不用轎子,我不要!」策展團隊認為「這或許與石川早年參軍時期,曾在天津戰場負傷跛足有關。」因此,石川親自入山繪製的山岳畫,多半是接受官方授予的特別任務所致。

石川欽一郎,〈台灣次高山〉,年代未詳,水彩紙本,32.7×49.1公分,國立台灣美術館藏。本幅為石川遠眺描繪雪山畫作。

1910年代台灣總督府推行「理番計畫」,石川欽一郎奉命隨軍前往大嵙崁(今桃園大溪)一帶,以細密寫實的畫風,紀錄深山隘勇線風光,收錄於《台灣蕃地見取圖》,作為理番成果,由台灣總督上呈給明治天皇觀覽。

石川欽一郎,《台灣蕃地見取圖》,1910,水彩、紙,書陵部所藏資料目錄畫像公開系統資料庫。(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隘勇線」位於平地與番地交界,是隔離防備原住民的武裝線道。清領時期,曾在南投霧社設置「人止關」,禁止漢人入內,以防衝突。日治時期,總督府攻破賽德克族防線前進管理霧社,人止關天然險峻的峽谷地貌,吸引不少來台遊歷的日本畫家前往取材。

(左)石川欽一郎〈山水〉(人止關),年代未詳,水彩絹,123.5×23.5公分,國立台灣美術館藏;(右)代谷耕外,〈霧社人止關秋景〉,
1932,彩墨、紙,125.4×40.6公分,秋惠文庫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早期登山不易,除了交通不便之外,尚需官方「特許」,管制嚴格、地圖列管,申請關卡重重。必須成立登山社團,才能在特許條件下申請入山。1926年山地治安趨穩,官方鼓勵人民登山健行,民間「台灣山岳會」就此成立,以推廣登山活動為主,其成員多為日籍文人及官吏。

〈霧社〉為1920年矢崎千代二來台寫生所繪,畫面右前方可見海拔1,148公尺高之霧社台地上的聚落,及聳立遠方的合歡山和奇萊連峰。矢崎千代二,〈霧社〉,1920,粉彩紙本,23.2×32.2公分,秋惠文庫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日治時期因為登山成員多為日本人,因此當時的山岳圖像創作,主要以日籍藝術家為主。金森南耕是繼石川欽一郎後,較早進入台灣高山與蕃地寫生的日本畫家。1913年他首次來台時,遊歷阿里山、日月潭等地,受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委託,繪製〈新高山全景〉。本次展出〈新高山真景〉可能同為金森1913年來台所繪,為本次展覽年代最早之畫作,可一睹百年前的台灣玉山景色。

(左一)金森南耕,〈新高山真景〉,1913,水墨紙本,掛軸,108×40公分,私人收藏。(攝影/朱佑霖)

「新高山」是台灣的哪座山?日治時期,日本將台灣島視為國土的南向擴張,因此經測量後發現台灣的玉山(3952公尺)及雪山(3886公尺),皆比日本內地最高峰富士山(3776公尺)還高,故先後由明治天皇於1897年命名玉山為「新高山」;裕仁皇太子(即昭和天皇)1923年命雪山為「次高山」,取「次於新高山」之意。本次展覽以玉山為主題的創作數量達32件,其他亦有阿里山、奇萊山、合歡山、雪山、太魯閣等等高山。

【重要古物】多多羅義雄,〈新高山〉,1932,油彩畫布,60×48公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取景地點應為祝山山頂,畫作具表現主義與立體主義風格。於2014年在阿里山賓館被發現,當時作品情況劣化嚴重,經南藝大團隊修復後已回復原貌,並於2022年7月獲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古物」。

1936年,在日本被譽為「山岳畫之父」的足立源一郎(1889–1973)參加由田中薰助教授率隊的神戶商大山岳部的登山隊,來台灣登山寫生一個多月,攀登南湖大山、次高山(今雪山)、大霸尖山…等高山。此行足立等人締造了台灣登山史上的新紀錄,首度在積雪期的南湖大山,運用現代登山裝備進行滑雪登山,以雪橇劃出了史上第一道的「處女滑跡」,當時創舉的留影照透過紙本報導,在本次展覽亦有展示。結束雪地登山活動後,足立另獨自前往攀登新高山(玉山),可惜因天候因素,未能成功登頂,但有成功抵達玉山西峰,在此處向南描繪了玉山南峰。

1936年台灣首次登山滑雪報導。(攝影/朱佑霖)
足立源一郎,〈新高南山〉,1936,炭筆顏彩紙本(折帖),33.2×48.3公分,私人收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這位執著「現場主義」繪畫的實踐者,畫作皆為實際登山在現場速寫而成,堅持不透過相片摹寫創作。因此,他的山岳畫尺幅多為五號以下小尺寸,油畫也是畫在容易攜帶的紙張上。本展特地從日本借展足立當年來台登山寫生的三件作品,皆首次在台展出,包含以水彩和炭筆繪於折帖上的〈新高南山〉,繪於畫仙板的〈佳陽蕃耕地〉,及素描〈沙拉茅社(今梨山)〉。同時,也展陳足立源一郎在野外寫生使用的攜帶式畫架及畫箱。

足立源一郎畫架與速寫作品,展場照。(攝影/朱佑霖)

同年(1936),熱愛登山的日本畫家丸山晚霞(1867–1942),與足立源一郎等畫友,共同成立「日本山岳畫協會」。在此之前,丸山晚霞曾兩度來台登山,由於畫家對高山植物的喜愛,經常以高山植物為前景,起伏的山巒為背景入畫。同時,他也應邀為《新高阿里山》、《台灣の山林》等山岳雜誌,繪製封面畫及插畫。

丸山晚霞,《新高阿里山》,1934–1935,封面畫及插畫,國立台灣圖書館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另一位描繪台灣高山的日本畫家岩田秀耕(1883–?),1939年接受台灣國立公園協會邀請,來台繪製國家公園。岩田入山花了約40天,跋涉新高阿里山、次高太魯閣(雪霸、太魯閣)、大屯山(今陽明山國家公園)等三座國立公園實地寫生,創作28張作品,隔年(1940)出版為《台灣國立公園畫集》。本次展出之〈太魯閣仙寰橋〉,推測繪於岩田來台寫生不久之後。

岩田秀耕,〈新高的殘陽〉,描繪玉山與阿里山公園景色。(本次未展出品,現藏國立台灣圖書館)圖版出自:岩田秀耕,《台灣國立公園畫集》,台北市:台灣國立公園協會,1940,頁8。中研院南方資料館2023.05.10瀏覽。(翻攝/朱佑霖)

登山寫生漸形風潮:1945年戰後的台灣山岳繪畫

如上述所言,台籍畫家除少數擁有地利之便,如住在阿里山山腳下嘉義的在地畫家陳澄波(1895–1947)、林玉山(1907–2004)等,偶有幾件山岳作品問世。一直到戰後初期,台灣以高山為主題的創作,才逐漸形成一股風潮。陳澄波自1920年代末便開始描繪「玉山」風景,1935年作〈阿里山遙望玉山〉是從阿里山的景點祝山遙望玉山群峰,前景右側為吉野櫻,中間深色山影應是鹿林山。1947年2月所繪〈玉山積雪〉,是畫家從嘉義市向東遠眺玉山群峰積雪景觀,本幅作品亦為陳澄波留世遺作,現為私人收藏,本次難得展出。

陳澄波,〈阿里山遙望玉山〉,1935,畫布油彩,53×72公分,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陳澄波,〈玉山積雪〉,1947,木板油彩,23.5×33公分,私人收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自1930年代開始曾數度登阿里山寫生的畫家林玉山,在1959年夏天,與師大藝術系寫生隊前往橫貫公路探勝,登臨昆陽合歡山一帶雄峻山嶺,以水墨創作〈橫貫公路寫生隊〉,並題字「萬壑風烟冷,千崖氣象高」。1960年,東西橫貫公路竣工,加上入山管制放寬,登山活動日趨活絡,許多台籍畫家也紛紛加入登山寫生的行列,造就了一股入山寫生的熱潮。1998年,林玉山作〈玉峰雄姿〉時,已91歲高齡,他以東方彩墨媒材表現出西方繪畫寫生的特色,以蒼勁筆觸呈現記憶中的玉山雄姿。

林玉山,〈橫貫公路寫生隊〉(局部),1959,水墨淡彩,紙本,136×22公分,國立台灣美術館藏。(攝影/朱佑霖)
林玉山,〈玉峰雄姿〉,1998,彩墨紙本,59×65公分,嘉義市立美術館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戰後活躍的登山活動,深深影響膠彩畫家許深州(1918–2005)。1950年中期,許深州與被譽為「山岳畫家」的好友呂基正,經常與其他畫友連袂登山寫生,開啟他往後近50年的山岳畫創作歷程。1981年大作〈奇萊連峰〉,以顏彩的堆疊及暈染,呈現大山雄偉浩瀚的磅礡氣勢。

許深州,〈奇萊連峰〉,1981,礦物彩、金粉紙本,65×100公分,家屬收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李梅樹(1902–1983)作為梅樹月特展的東道主,其山岳畫作多半集中在1960年代初期至1970年代初期之間。本次展出10幅山岳繪畫,數件家屬舊藏為首次曝光之作。其中,尺幅最大的〈奇萊春曉〉,寬130公分,是李梅樹在往奇萊山的旅途中偶遇的風景,畫中強調光線明暗對比,形成一幅在金色陽光照射下耀眼的山林風光。

李梅樹,〈奇萊春曉〉,1972,油彩畫布,130×89公分,家屬收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方寸之間:玻璃底片裡的台灣高山意象

本次展覽的另一大重點,是台灣早期的山岳攝影創作,展出早期使用「玻璃底片」拍攝的台灣高山景觀,展出作品共32件。本區三大亮點:

  • 台灣最早的山岳寫真集

日本博物學家森丑之助(1877–1926)1895年以日軍通譯身分來台,與其僚友中井宗三(1883–1920),深入台灣高山田野調查與採集標本過程中,常將鏡頭轉向遠處山巒,捕捉氣象萬千的高山美。兩人拍攝的山岳風景,於1913年由台北「新高堂書店」集冊發行《台灣山岳景觀》,是台灣最早的山岳寫真集。森氏所攝取的台灣高山,注重畫面構圖及取景角度,同時兼具歷史學術研究及藝術價值。《台灣山岳景觀》拍攝年代約為1902至1910年前後,內容收錄新高山、合歡山、奇萊主山、巒大山、大武山、及中央山脈等,共18張台灣高山景致,皆難能可貴。

森丑之助、中井宗三,《台灣山岳景觀》,1913,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藏。(攝影/朱佑霖)
  • 首位台籍高山攝影家

台灣第一位台籍高山攝影家方慶綿(1905–1973)的玉山攝影作品。方慶綿熱愛攝影,曾立志要把島上山峰全都拍下來,一生登玉山多達三千次以上,人稱「新高伯」。

方慶綿,〈玉山主北峰雪景〉,約1930-1940,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典藏授權。(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1927年,方慶綿告別家鄉南投來到嘉義,開設「新高寫真館」。特別的是,他結合日治時期盛行的新高山登山活動,親自上山為登山團體拍攝紀念照。1973年方慶綿辭世,留下約200張玻璃乾版底片,及相關攝影器材,均由後人無償捐贈給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典藏。本展取得玉管處的授權,以藝術微噴輸出重現1930–1940年代的台灣玉山風景,同時展示3張玻璃乾版底片的原件。

方慶綿,〈玉山主峰下〉,約1930-1940,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典藏授權。(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 日本國寶攝影師「岡田紅陽」鏡頭下的台灣山岳

岡田紅陽(1895–1972)是大正、昭和時期著名的山岳攝影家,現今日本千元大鈔上的富士山〈湖畔之春〉,便是由岡田紅陽拍攝,享有「富士的寫真家(富士の写真家)」之名,一生拍攝富士山影像近40萬張。今日在富士山腳下還有一座「岡田紅陽寫真美術館」(以下簡稱岡田寫真館),長年展示其攝影作品及生前攝影工具等。

一千日圓紙幣E號券,左側富士山〈湖畔之春〉由岡田紅陽拍攝。(發行期間:2004.11.1迄今,預定2024年終止發行)@wikipedia

1938年,岡田受台灣國立公園協會之邀,來台拍攝三座「台灣國立公園」寫真。他費時一個多月,揹負沉重的玻璃底片相機器材,實地攀登高山,並於1939年4月出版《台灣國立公園寫真集》,書中收錄130張相關作品。這批攝影作品曾消失在日本地震中,可喜的是兩年多前,岡田寫真館重新發現這批玻璃底片。新出土的玻璃底片共存117張,全都是當年拍攝台灣國立公園的原始負片,部份曾刊載在《台灣國立公園寫真集》,有些則是從未發表過的漏網鏡頭。

岡田紅陽,〈邁向次高山峰〉,1939,照片經人工塗色後製處理。圖片出自:《台灣國立公園寫真集》,1939,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授權。(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策展團隊取得岡田寫真館同意後,挑選出12件山岳攝影佳作,在館方要求下於東京「写真弘社」進行影像修飾處理及數位輸出,印製完成後,還必須先送回山梨縣的岡田寫真館確認品質,最終運送來台展出。本次實體展出12件攝影照,未來也將由李梅樹紀念館典藏。策展人回憶這段過程,稱其為「天助自助者也」,他感謝每年準備梅樹月展覽時,總能挖掘到新文物和史料。有賴策展人積極出擊的性格,主動聯絡館方才得知117件台灣高山底片出土的消息,在策展團隊共同努力下,方能把作品帶到台灣觀眾眼前。

岡田紅陽,〈黃昏的蕃社(佳陽)〉,1938,玻璃乾版底片數位輸出,岡田紅陽寫真美術館典藏授權。(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梅樹月」是李梅樹紀念館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動,以展覽和講座等活動進行。梅樹月今年邁入第12年,梅樹月特展期間民眾可免費入館參觀。

2023 梅樹月:山行譜曲—近代台灣山岳圖像創作

展期│2023.04.22–06.04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

朱佑霖(Chu Yu-Lin)( 65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