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曼谷藝術空間春季連線#2】100 Tonson Foundation的當代建築實驗場「FIELD COLLAPSE」

【曼谷藝術空間春季連線#2】100 Tonson Foundation的當代建築實驗場「FIELD COLLAPSE」

【Bangkok Art Spaces in Spring #2】“FIELD COLLAPSE”, A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Experimental Site by 100 Tonson Foundation

建築作為一個動詞比作為一個名詞也許更值得被討論。作為動詞的建築更含納一種有關協作的、社群主導的過程成果,我們可以想像在施工期間,勞動者們會因短暫生活於此地,發展出許多互動、親密、共享、娛樂、詩意的時刻,而這些時刻在設計師的草圖被完成與被辨識之前,某種程度就已經主宰了該建築的基底與美學,甚至展現其文化、經濟結構以及在縝密秩序中不可預測的微恙獨特性。

前言

除了上篇【曼谷藝術空間春季連線】介紹的曼谷重要當代國際藝廊之一的SAC Gallery外,我在曼谷期間也接連參訪了像是ATTA Gallery、333 Gallery、Lek Gallery Art、Nova Contemporary等其他藝術空間,大多展示平面繪畫、立體雕塑形式的作品,就連身為曼谷當代藝術重要場館的曼谷市立藝術文化中心(BACC)內合作進駐的藝術空間也不例外。我開始好奇那曼谷較具實驗性、創新型態的作品會在哪展出?而除了Bangkok City City Gallery(拜訪期間正逢空間暫時關閉)外,台灣也鮮少有關這類型空間的相關資料。於是,這次拜訪曼谷藝術空間的策略,除了在Google及Google map上以關鍵字直接搜尋外,也採取像「接龍遊戲」ㄧ樣,每到一個藝術空間都會詢問現場的工作人員是否有推薦其他藝術空間,而這次要帶大家去的100 Tonson Foundation,就是Nova Contemporary的工作人員大力推薦的,兩者距離路途不超過5分鐘,不過卻帶來完全截然不同的展覽。

從商業藝廊轉身為藝術基金會

100 Tonson Foundation位於曼谷的繁華市中心的100 Soi Tonson上,距離大名鼎鼎的四面佛步行僅約10分鐘的距離,附近國際級的大使館、酒店林立,也是曼谷商業重點廊帶,基金會巧妙隱身於綠樹成蔭的運河邊的私人住宅內,門口雖掛著金屬鏤空雕刻的100 Tonson Foundation字樣,不過若只是不經意的經過,我想大概也很難想像這裡是一處藝術展演空間。

100 Tonson Foundation由Tonson Gallery創始人Ek-Anong ‘Aey’ Phanachet於2020年創辦,將藝廊轉為藝術基金會,為藝術家、策展人、作家、研究人員提供支持與資助,旨在推動泰國多元文化與當代藝術發展。Tonson Gallery早在2003年便開始投注於藝術產業,近20年間也率領東南亞藝術家參加超過一百多個展覽、國際藝術博覽會和博物館展覽,亦參加過瑞士的巴塞爾藝術展(2011),過去2013-2015年也曾參加香港的巴塞爾藝術展。2015年Tonson Gallery開始邀請藝術家參加為期六個月展覽的製作,在2020年由100 Tonson Foundation繼續推動這類計畫,並以更多元的方式支持藝術出版、講座、工作方與其他文化活動。

100 Tonson Foundation隱身於綠樹成蔭的運河邊巷子的私人住宅內。(攝影/陳思宇)

如何理解作為動詞的「建築」?

現正(2023年3月)在100 Tonson Foundation展出的展覽「FIELD COLLAPSE」(瓦解場域),由具建築師背景的藝術家Savinee Buranasilapin和Tom Dannecker共同製作完成。該展覽以建築工地為摹本,用鋼筋、木棧條作為主要結構,並依照特定地點與空間型態打造一座大型的裝置。觀者進入展場空間後,首先會先順著著裝置中鋼筋空出的走道往內部移動,接著踏上木板搭建的階梯,一階一階往空間上方前進,當踩在最高的階梯上時,觀者身體會鄰近空間頂部的霧玻璃窗,陽光從玻璃窗外半掩著灑入,幾片落葉的剪影亦映在玻璃上。接著再走下樓梯,從另一側的出口回到一開始進入展場的地方。

「FIELD COLLAPSE」以建築工地為摹本,用鋼筋、木棧條作為主要結構,並依照特定地點與空間型態打造一座大型的裝置。(攝影/陳思宇)

該展覽相較於曼谷市區一般常見的以販售平面以及雕塑類作品的展覽,更著重於重建觀者對於這個空間的感知,藝術家以鋼木結構,引領觀者從不同的高度、方向與身體動作來重新認識/感知這個空間。而這樣的裝置設計也讓我想起前陣子忠泰美術館剛結束的展覽「感知現場」所欲操作的「空間如何被重新感知」的企圖,建築師林伯陽純白、輕巧的樓梯,與藝術家王德瑜的幾乎貼滿整個空間的超大型氣囊,皆利用異材質的轉化、接合、拼貼、覆蓋,創造了觀者對於現場空間的新體驗,亦同樣帶領觀者在不同的尺度裡,重新認識身體與空間的關係。相較於「感知現場」的不穩定、變形、柔軟、晃動、純白的基調,「FIELD COLLAPSE」反而呈現的是一種堅硬、冰冷、幾何造型的氛圍。然而,除了這種既抽象又主觀的「感知」外,關於這種高度仰賴觀者的沈浸式體感的空間裝置作品,我們還可以從「FIELD COLLAPSE」來討論什麼?

「FIELD COLLAPSE」反而呈現的是一種堅硬、冰冷、幾何造型的氛圍。然而,除了這種既抽象又主觀的「感知」外,關於這種高度仰賴觀者的沈浸式體感的空間裝置作品,我們還可以從「FIELD COLLAPSE」來討論什麼?(攝影/陳思宇)

讓我們不妨先從藝術家Savinee Buranasilapin在其展覽敘事提及的話繼續推進,身為建築師,對於從草圖到成品轉化的貼合度應最為關心,但他卻著重於正在進行中的建築工地,認為這之中其實傳達了更多我們原本以為的訊息。尤其一個現代建築的完成,表面上雖是建立在機器計算、機具輔助與建築師的草圖設計上,但最終端其實需仰賴眾多勞動者們的手工製作才能完成。也就是說,建築作為一個動詞比作為一個名詞也許更值得被討論。作為動詞的建築更含納一種有關協作的、社群主導的過程成果,我們可以想像在施工期間,勞動者們會因短暫生活於此地,發展出許多互動、親密、共享、娛樂、詩意的時刻,而這些時刻在設計師的草圖被完成與被辨識之前,某種程度就已經主宰了該建築的基底與美學,甚至展現其文化、經濟結構以及在縝密秩序中不可預測的微恙獨特性。

作為動詞的建築更含納一種有關協作的、社群主導的過程成果。圖為展場空間頂部的霧玻璃窗。(攝影/陳思宇)

這次展覽「FIELD COLLAPSE」即透過類建築的裝置搭建,讓觀者除了在身為名詞的建築中創造新「感知」之外,亦強調搭建過程中、作為動詞的建築所能透露出的線索,來思考建築與文化、經濟結構之間的幽微關係,而這也似乎將總是著重於感知、現場、氣氛、體驗的沈浸式空間改造作品,覓得另一值得我們探討的面相。

延伸閱讀|【曼谷藝術空間春季連線】從SAC gallery的兩個展覽看泰國藝術現象

「FIELD COLLAPSE」即透過類建築的裝置搭建,讓觀者除了在身為名詞的建築中創造新「感知」之外,亦強調搭建過程中、作為動詞的建築所能透露出的線索,來思考建築與文化、經濟結構之間的幽微關係。圖為「FIELD COLLAPSE」展場中的藝術家創作草圖。(攝影/陳思宇)

推動泰國當代藝術多元實踐

除此之外,100 Tonson Foundation不僅提供長時間的布展與展示期,讓藝術家有充足的時間來完成其作品,也搭配各種不同活動的結合與舉辦,讓作品有更多互動及探索的機會,像是針對該展覽所安排的四場公眾活動,第一場是「木棍和繩子」邀請兒童用木棍和繩子搭建自己的藝術結構;第二場由花藝藝術家Sakul Intakul引導,用植物作為基底,在現場的剛硬建築結構中加入軟性的結構材料;第三場由藝術家討論另一在戶外進行的作品《Field Work》中對於建築、場域關係的思考;最近一場於四月舉行,由編舞家/舞者Lordfai Navinda在裝置現場進行表演,在看似堅硬實則脆弱的鋼性結構中,探索人、物體、空間互相交織與穿越的關係。在曼谷的眾多藝術空間中,足以看出100 Tonson Foundation在推動泰國當代藝術多元實踐的支持與企圖心。下回再漫步於曼谷商業藝廊的同時,不妨也走一遭100 Tonson Foundation吧!也許會發現泰國當代藝術的另一面貌。

最近一場於四月舉行,由編舞家/舞者Lordfai Navinda在裝置現場進行表演,在看似堅硬實則脆弱的鋼性結構中,探索人、物體、空間互相交織與穿越的關係。圖為Lordfai Navinda演出活動宣傳照片。©100 Tonson Foundation

待續

【曼谷藝術空間春季連線】接連走訪了位於市中心的SAC gallery和100 Tonson Foundation之後,接下來我們將來到鄰近曼谷古城區的新興藝術特區,這裡不僅設有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亦有集合了眾多藝廊、設計公司的WAREHOUSE30。穿梭在這區的各式塗鴉牆中,會在一個佈滿嫩綠色植物的小徑內,找到一間設置於超過百年歷史的中式建築中的藝術空間。特別的是,除了商業買賣外,他們亦致力於推動泰國當代藝術的教育與開發本地新興藝術家與收藏家,我也幸運地訪問了該藝術空間的主理人,分享對於該空間的經營理念與泰國當代藝術的觀察。

延伸閱讀|【曼谷藝術空間春季連線#3】ATT 19 Gallery藝術總監Mook談空間經營與泰國藝術市場

穿梭在這區的各式塗鴉牆中,會在一個佈滿嫩綠色植物的小徑內,找到一間設置於超過百年歷史的中式建築中的藝術空間。(攝影/陳思宇)

100 Tonson Foundation

地址|100 Soi Ton Son, Lumphini, Pathum Wan, Bangkok 10330, Thailand
時間|星期四-五 10am-6pm/星期六-日11am-7pm

陳思宇(Sih-Yu Chen)( 90篇 )

藝術報導、研究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表演藝術、電影與當代影像,以及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曾任《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藝術很有事》專案企畫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