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機構如何可能:「超限連結:亞洲藝術交流論壇」 談後疫情時代的共製與共創

藝術機構如何可能:「超限連結:亞洲藝術交流論壇」 談後疫情時代的共製與共創

Art Institutions and Their Possible Ways: “The Unrestricted Society Forum”, Post-Pandemic Co-production and Co-creation

C-LAB當代藝術實驗平台總監吳達坤指出在現在科技急速發展與藝術環境劇烈變化的情下,機構只停留在支持藝術家系統是不足的,需要更大的國家政策力量來協助推動整體環境的改變。所以2018年起,文化部推動C-LAB在台灣成立。亞洲其他地方的藝術機構,也都在同樣的浪潮下思索機構可以扮演的角色與因應的做法,這場論壇就建立在這個情境下,從不同國家的藝術團體、大型企業、國家政策等面向來彼此溝通與交流。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每年都會以「藝術、科技、社會」三大面向來推出不同主題的年度展覽,今年以「超限社會」,透過12組海內外的藝術家作品來探討現今科技快速發展的現狀,重新思考人與技術之間的雙向關係,並在11月17日舉辦「超限連結:亞洲藝術交流論壇」。邀請釜山雙年展執行董事金聖淵、釜山文化基金會文化進用與參與部主任徐祥昊、韓國現代汽車集團文化中心經理金泰潤、日本山口媒體藝術中心(YCAM)策展人倫納德.巴托洛枚烏斯、韓國藝術經營支援中心(KAMS)藝術實驗部門總監李收玲,以各自的經驗,來交流、分享藝術機構如何因應快速科技變遷所帶來的影響與困境。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在11月17日舉辦「超限連結:亞洲藝術交流論壇」,邀請不同機構來交流、分享各自如何因應快速科技變遷所帶來的影響與困境。(本刊資料室)

C-LAB當代藝術實驗平台總監吳達坤與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駱麗真率先開場,吳達坤指出在現在科技急速發展與藝術環境劇烈變化的情下,機構只停留在支持藝術家系統是不足的,需要更大的國家政策力量來協助推動整體環境的改變。所以2018年起,文化部推動C-LAB在台灣成立。亞洲其他地方的藝術機構,也都在同樣的浪潮下思索機構可以扮演的角色與因應的做法,這場論壇就建立在這個情境下,從不同國家的藝術團體、大型企業、國家政策等面向來彼此溝通與交流。

一開始金聖淵以「釜山雙年展」為例,指出新科技對跨國雙年展的重要影響。像是在疫情期間,國際間的許多雙年展、演出,都不得不取消或者延期,但他們仍堅持繼續舉辦釜山雙年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借助了數位工具的技術,當時海外的藝術家無法前來佈展、參與,他們透過數位工具的協助,讓在地的工作人員成為海外藝術家的眼睛與手,協助將作品佈置完成。金泰潤則分享像韓國現代汽車集團這樣的大型企業,如何透過企業的力量支持藝術產業系統,不同於其他藝術機構自主舉辦展覽或工作坊,他們反而扮演的是美術館與大眾的橋樑,對他們來說,藝術家固然重要,但另一在產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是「觀眾」,他們積極和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合作,發展科技相關的藝術計畫,並引導大眾接近藝術。

金泰潤則分享像韓國現代汽車集團這樣的大型企業,如何透過企業的力量支持藝術產業系統。(本刊資料室)

之前原是印尼藝術團體ruangrupa的一員、現任日本山口媒體藝術中心(Ycam)的策展人倫納德.巴托洛枚烏斯,從藝術團體與機構的經驗切入。首先提到,Ycam的兩個主要任務,第一是透過人力或非人力的方式,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支持;再來則是培育在地人才、拓展與社區的合作關係,像是「在地弧度計畫」,透過工作坊來與居民分享媒體科技的技術與經驗。在過去2003年左右,雅加達的藝術家也曾攜手合作利用科技網絡技術,幫助民眾去推翻統治印尼30年的蘇哈托政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ruangrupa發起名為ok的影像藝術節,利用「影像」帶來藝術、技術與社會的對話,也以研討會、出版物、講座的方式,來討論印尼的問題以及傳達知識,他希望能讓手中的資源成為人們有機會創造變革的工具。

ruangrupa發起名為ok的影像藝術節,利用「影像」帶來藝術、技術與社會的對話,也以研討會、出版物、講座的方式,來討論印尼的問題以及傳達知識,他希望能讓手中的資源成為人們有機會創造變革的工具。(本刊資料室)

除了展演、工作坊、講座等方式,論壇接下來開始往國家政策的高度推進討論。徐祥昊以釜山文化基金會為例,分享他們成立了政策研究中心,致力於關心國家的文化政策、文化產業的永續發展,以及藝術家權力的保護與提升等。李收玲也分享了韓國藝術經營支援中心藝術實驗部門的做法,他們從「新科技」的面向探討,認為新科技除了是藝術家新的創作工具之外,也是創造新市場的工具,像是疫情期間的藝術活動都有線上發展的趨勢,也帶動觀看人數的提升,全球的線上藝術市場甚至已經成長7%。為了因應這個新的市場情勢,他們開始致力於針對藝術與技術融合的現象,訂定出相關的法律制度,讓以數位化方式呈現的藝術作品,藝術家可以得到合法收入。

李收玲分享了韓國藝術經營支援中心藝術實驗部門的做法,他們從「新科技」的面向探討,認為新科技除了是藝術家新的創作工具之外,也是創造新市場的工具。(本刊資料室)

李收玲進一步提到,公共機構角色經常是供應者,要考慮的是如何為國家創造更多價值、培育更多企業、人才,面對日新月異的當代社會,機構甚至必須連結多方資源才可能開發更多的觀眾跟消費者,像是雖然我們現在時常提到虛擬現實,但VR設備卻不是那麼普遍,如果要加速其發展的話,機構就不能只是支援藝術領域,而是要從製造業、科技業等技術開發端開始串連。

最後,吳達坤總結道,藉由這些機構的經驗,提供了彼此未來發展與經營的借鏡,也提供了關於這個後疫情時代,如何透過不同的科技工具,共製、共創一個未來的可能。

陳思宇(Sih-Yu Chen)( 97篇 )

藝術書寫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表演藝術、電影與當代影像,以及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等,現任典藏雜誌社企畫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