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美國極簡主義雕塑家理查德.塞拉 Richard Serra 辭世,享壽85歲

美國極簡主義雕塑家理查德.塞拉 Richard Serra 辭世,享壽85歲

以打破雕塑界線而聞名的美國極簡主義雕塑家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於紐約當地時間3月26日,因肺炎在家中辭世,享壽85歲。作為當代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塞拉以使用巨大鋼板創作極簡、抽象的雕塑而聞名,他的作品中試圖改變公眾對周圍環境的認知,認為雕塑不僅作為環境中一個孤立的物體,而是應該和所在地、空間與觀者產生聯繫。

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1938年11月2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母親是猶太裔俄羅斯人,父親則是來自西班牙馬略卡島的移民,二戰期間在舊金山一家造船廠擔任管道安裝工。彼時被作為工業用途的「金屬」材料,自童年起便影響了塞拉的一生。在塞拉四歲生日那天,父親曾帶他去造船廠看一艘巨大郵輪的下水儀式。日後,他曾形容他所需要的原生材料(Raw material)都包含在這段記憶中,進而成為一個日後反覆出現的夢想。自16歲開始,塞拉的暑假都會在鋼鐵廠裡打工度過。

美國極簡主義雕塑家理查德.塞拉 。(© Oliver Mark)

1957年,他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修讀英語文學,隨後繼續前往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學習藝術。1964年在獎學金支持下他前往歐洲,在法國與義大利度過了一段時光。這段歐洲時光,作為塞拉日後的藝術創作的轉捩點。首先是在巴黎期間,他第一次見到現代主義雕塑先驅—–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âncuși)作品時,被布朗庫西僅以一條邊緣的線,就能暗示雕塑體積的創作手法深深吸引,見識到雕塑如何優雅地支配空間,這也為他日後的創作畫出一道主題——「弧線」,線能表現出形在傾斜時的重量。

我認為自己不可能接近這個目標,塞尚(Paul Cézanne)沒有阻止我,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和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也沒有阻止我,但維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似乎是一個我必須面對的對象。

受到母親鼓勵而展開的藝術生涯之初,塞拉主要以油畫作為創作手法。2002年,在與《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的採訪中,他告訴了採訪者卡爾文・湯普金斯(Calvin Tompkins),他在1965年時萌生了放棄成為畫家的念頭。那一年,他在西班牙參觀了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Museo del Prado)看到西班牙黃金時代畫家迪亞哥.維拉斯奎茲的經典之作《侍女圖》(Las Meninas,1656)後,意識到自己無法成為一名畫家,而決心轉向雕塑。

理查德.塞拉作品《Four Rounds Equal Weight, Unequal Measure》(2017)。(攝影/張馥)

然而,塞拉並非完全放棄繪畫,而是將其作為一種「視覺筆記」紀錄所見事物。1971年,他展開一系列繪畫創作,以顏料、蠟等材料壓縮製成的黑色顏料棒作為媒材,逐漸發展出與雕塑等量齊觀的創作脈絡。在1970年至2017年間,塞拉的繪畫作品都曾在重要的博物館、美術館,如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奧地利布雷根茨美術館(Kunsthaus Bregenz)、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荷蘭博伊曼斯.范.博寧恩美術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中展出。

1968年至1970年間,塞拉關注於創作過程中身體的「行動」與「感知」所具的關鍵作用。他提出《動詞表》(Verb List),並於紐約李歐‧卡斯特里畫廊(Leo Castelli) 首先展示了84個動詞之一《Splash》,將熔化的鉛潑濺於牆與地之交界處,透過潑灑的方式以材料原有的物理性重新塑造空間;另一標誌性作品《Prop》則是讓厚重鋼板傾斜相依僅以重力互相支撐,創造依賴平衡和重力的雕塑。塞拉對於動詞的探索也在《Stike》中可見,他以高而薄的鋼板將空間切割一分為二,人們需要從兩側觀看,而當繞著作品走動時,感知也會隨著不停變化,從平面讓位給邊緣再回到平面,鋼板成為切割空間的工具,使雕塑家能夠塑造感知刺激觀眾的視覺。

也是自1970年代開始,塞拉的作品規模不斷擴大,開始在日本、加拿大與美國創作針對特定建築、景觀與空間設計的大型公共雕塑,關注雕塑於空間中如何與觀眾產生對話、互動。1980年代,他開始探索鋼材可自行支撐(Self-Supporting)、彎曲、傾斜並且隨時間推移而生鏽氧化的特性,從中尋找更多創作的可能性。

理查德・塞拉作品《Sequence》(2006)。(攝影/章郡榕)

「弧線」作為塞拉作品的核心形式,當人們圍繞作品移動時,感受也會隨著弧度產生變化。塞拉嘗試以流動、環繞的幾何形狀挑戰雕塑的觀看方式,觀眾必須透過觀察、走動才能充分體驗,進而觸發感知和理解上的改變,最終影響到思維模式,以個人探索和反思來實現作品的意義。因此當觀眾穿過作品時,某些地方的結構立面會與他們極為靠近,令人感受到壓迫,這也使得其作品的內部體驗與相對精簡的外觀形成鮮明對比。

1981年,塞拉受美國總務管理局(GSA)委託,創作了《傾斜的弧》(Tilted Arc),一條長36.5公尺、高3.6公尺以巨大線性鋼板製成、稍微傾斜的「弧線」,豎立於紐約聯邦廣場(Foley Federal Plaza)上,以強烈存在感喚起人們對於每日必經空間的感知。然而其巨大如障礙般的尺寸和生鏽金屬外觀招致群眾激烈地批評,在佇立了八年後便面臨被拆除的命運。而對於大眾的不理解,塞拉如此表示:

去看就是去思考,去思考就是去看。如果你能改變人們觀看的方式,就可能改變他們思考的方式;因此,作品沒必要被所有人接受和喜愛。事實上,即使最後失敗了,你也曾有過一個改變人們思維模式的機會。這很重要。

由理查德・塞拉為古根漢美術館製作的八件弧形雕塑 《The Matter of Time》細節。(© Ertly)

在塞拉長達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他的雕塑作品遍佈全球各地,從美國、德國、冰島、紐西蘭到卡達,無論是在空曠的鄉間山野或是繁華的都市廣場,都能看到他的作品。2014年,塞拉在卡達沙漠中完成了他最後一個公共項目「東方—西方/西方—東方」(East-West/West-East),作品位於布克(Brouq)自然保護區內,由四塊高14到16米、厚度10公分的直立鋼板組成,橫跨一公里的沙漠,每塊鋼板皆兩側相對應的石膏懸崖頂部等高。

塞拉的雕塑與繪畫創作也受到各大公共與私人美術館收藏,在1994年至2005年期間,他為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製作的八件弧形雕塑《時間的雕塑》(The Matter of Time)成為他藝術生涯中的標誌性作品。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曾為他舉辦兩次大型回顧展,分別為1986年的「理查德.塞拉/雕塑家」(Richard Serra/Sculpture)和2007年「理查德.塞拉雕塑:四十年」(Richard Serra Sculpture: Forty Years)。在2017年,大衛.卓納(David Zwirner)畫廊也曾舉辦了一場重大回顧展「理查德.塞拉:雕塑與繪畫」(Richard Serra: Sculpture and Drawings)。

理查德.塞拉被認為是當代最重要的極簡主義雕塑家之一,同為當代極簡主義代表的作曲家菲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也發文悼念好友的辭世,兩人早在60 年代初的巴黎便已相識。2015年,當概念藝術家邁克爾.克雷格.馬丁(Ichael Craig-Martin)被問及還有哪些藝術家像塞拉一樣專注於雕塑時,他回答道:「我認為沒有人。」

延伸閱讀2017紐約重量展覽回顧──里查.塞拉 雕塑與繪畫的重量

ARTouch編輯部( 167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