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7紐約重量展覽回顧──里查.塞拉 雕塑與繪畫的重量

2017紐約重量展覽回顧──里查.塞拉 雕塑與繪畫的重量

時至年末,初雪紛落,大衛.卓納(David Zwirner)畫廊,為一隅曼哈頓靜謐的存在──觀者漫步於高地錯落…
時至年末,初雪紛落,大衛.卓納(David Zwirner)畫廊,為一隅曼哈頓靜謐的存在──觀者漫步於高地錯落、或扁或細的四峰之中──為卓納於紐約下西區呈上的「里查.塞拉:雕塑與繪畫」(Richard Serra: Sculpture and Drawings)。
里查.塞拉,1939年生於美國舊金山,16歲開始,夏季於伯利恒鋼鐵工作,種下了與鋼鐵的不解之緣。六○年代在耶魯大學研讀藝術,塞拉的藝術生涯就此啟程。時隔不久,他提出了《動詞列表》(Verb List),84個動詞中,首先執行的「Splash」,即潑灑熾熱熔鉛於牆與地之交界處,而「Prop」則是憑藉重力平衡,進行構建的鋼鐵雕塑。七○年代起,塞拉並製作實驗錄像。
爾後,八○年代「Elevation」、以及九○年代至今「Arc」等不同階段性的雕塑創作,陸續發表。其不焊、不雕、不塑的藝術思維,為當代雕塑的前驅,而塞拉的藝術中,又可見重複(Repetition)、數大(Mass)、同質同積(Equal Weights & Measures)等元素。
賽拉的創作理念,探索場域以及人與物間的關係,以鋼鐵雕塑作為媒介,形由意轉,衍伸出無限的形體變化,紐約時報將之封為「鋼鐵的男人」(Man of Steel)當之無愧。卓納畫廊今冬壓軸,賽拉的同質同積、形體各異,精彩呈現,美國現代雕塑大師一生所研的金屬潛能,所持的空間構思,觀者紛紛慕名踏雪而至,帶來相當人氣與無數鎂光燈。
《Four Rounds Equal Weight, Uneven Measure》。攝影:張馥
遠觀其勢,近觀其質
首先,卓納畫廊以《Four Rounds: Equal Weight, Uneven Measure》 開場,四峰兀立於寬闊敞亮的展間。如名所示,重量同等,皆為82噸,然體積各異。孤立的陣型,龐然的尺幅,令觀者視線聚焦,猶豫不決,時而外圍徘徊,以得其全貌;時而穿梭,視域感知盡是身其中的阻礙;並時而仰望之餘,自覺渺小。
1977年,塞拉液化十六種金屬,澆鑄至鑄錠,並將之反覆燒烤,當攝氏1280度的溫度條件達成,金屬竟成立方結構。他再向之加以施壓,以致密實的稜角。《Berlin Block》(1977)於此誕生,該作為塞拉首件金屬鑄造(Forged Steel)雕塑。
自《Berlin Block》以來,塞拉於雕塑範疇、尤以金屬組構的專注,已四十餘年,斑駁累累的表層紋理,厚實沉甸的工業材質,與幾何線與面的三維構造,成為深具辨識度的標誌。而此標誌,於塞拉今年新作中不言而喻。四峰之外,一對立方體,於卓納畫廊一旁的側展間現身。
《Intro and Across》。攝影:張馥
雕塑《Intro and Across》緊依牆角相望,兩座尺寸1.5立方公尺的雕塑,各重達31噸。乍看如出一徹,然定神細看,墨黑中透出的紅鏽鐵色獨樹一幟,面壁的傾斜角度也略有不同。體積雖無可與四峰相比,甚至可說是相對小巧,然而不容忽視的存實,在僅是四分之一大的空間,仍影響著觀看的方式,觀者不時延牆躊躇,亦後退遠望,並來回於雕塑之間,欲瞧個清楚。
「觀看即思考,思考即觀看。」—里查.塞拉
好似蜜蝶停棲採蜜,花間飛舞,而後展趐翩飛,如此近而遠、遠而近的觀視距離,雕塑、觀者與所在的空間,既是分離又為聯繫,曖昧地共成完整的作品。觀者在雕塑間走動、感受並意識其與他物間關係,這必然的動靜,於塞拉的藝術而言,乃至為重要。
觀者雕塑間的行走,呈現了雕塑的構成,而行走之時對空間感知,表現了空間的條件。雕塑本身因而為接觸塞拉的門戶,然而觀者的感受方是作品內涵真正的體現。主觀抽離、演繹權釋放,僅保留物件本身的型態,為「純粹形體的表現」──當代藝術家杉本博司如此予以詮釋。
然而塞拉極簡而至的藝術,更體現於去蕪存菁、僅存「過程」的迥異美學。觀其雕塑,「過程」直指材質的物理演變,與觀者對空間的反思。極致極簡,是為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與極簡主義的衍伸,推動著1960年代後期,成為前衛趨勢的美國後極簡藝術。
卓納畫廊更另闢蹊徑地完成對塞拉後極簡藝術的窺望,帶來同為2017年所作的繪畫作品。「塞拉的繪畫推向雕塑,甚至是建築領域的極端,且極端如他的藝術家實為稀有」,紐約時報藝評家羅伯特.史密斯(Robert Smith)談及塞拉時,是這麼予以評論的。
塞拉的繪畫筆觸痕跡粗獷,質雜,以蝕刻墨水與矽石,實驗性的嘗試「線」,亦即筆刷可致的重量與體積,並且特以黑色貫徹實踐,旨在於排除隱喻,與畫蛇添足的錯讀可能性, 邀觀者賞畫自發索義,映照其擁護感官性的哲學,足以見塞拉一致相承的脈絡。
卓納畫廊負責人大衛.卓納於展場。攝影:張馥
里查.塞拉狂潮,征服大衛.卓納
塞拉卓爾不群的前瞻藝術思維受認可得甚早,1966年塞拉首次個展,於羅馬拉撒利塔畫廊(Galleria La Salita)與里奧.卡斯泰利倉庫(Leo Castelli Warehouse)開幕,他時年僅28歲,而塞拉人生首次美術館個展揭幕於帕薩迪納美術館(The Pasadena Art Museum)時,方才而立之年年,並持續參加卡塞爾文獻展與威尼斯雙年展。
直至今日,塞拉戰後當代藝術史佔有一席之地,其八件大型雕塑永久典藏於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為其製作回顧展,並於巴黎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與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an Franciso Museum of Modern Art)等皆有展出。
而本次「里查.塞拉:雕塑與繪畫」,展覽製作並不下於塞拉過往的留名大展。由於雕塑之重,四座雕塑總重328噸,陸運過橋竟不可行,只得已由水載負,從哈德遜河上岸,並拆卸畫廊門牆,強化展間地基,再封街將之移入。
費了好一番功夫,大衛.卓納於專訪中回顧一系列龐大工程,甘之如飴:「這是一次創造驚奇的展覽,里查.塞拉是重要的大師,是天才,是歷史上最棒的美國雕塑家,大師之作讓每一個來觀賞的人發出讚嘆。」
卓納更真情流露表示,偉大的藝術家,創造不可能,而追隨之,乃藝廊的使命:「我們跟隨他,我們跟隨他的計畫」。里查.塞拉的藝術贏得天下久矣,更征服王牌廊主大衛.卓納,其畫廊繼2015年「Equal」雕塑大展,今年再度與里查.賽拉盛上藝術家雙範疇創作,驚艷世界。
《Rotterdam Horizontal #5 _ Right Angle, 2016》。圖片提供:卓納畫廊
《Rotterdam Vertical #10》。圖片提供:卓納畫廊
《AR Vertical #4, 2017》。圖片提供:卓納畫廊
《Right Angle #1, 2017》。圖片提供:卓納畫廊
2017紐約重量展覽回顧──里查.塞拉 雕塑與繪畫的重量
張馥( 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