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絲.布爾喬亞 Louise Bourgeois 是當代藝術世界裡為人熟悉的名字。在資訊發達的年代,即使你沒聽過,也可能對她著名的巨型蜘蛛雕塑— MAMAM (法文裡的媽咪/Mommy) 有印象。
由於她真的太有名,我和女兒過去在許多地方都見過她的作品,但真正讓我們能好好感受她的,卻是去年年底在日本森美術館 (Mori Art Museum) 的大型特展, 如今這個展覽已降臨台灣!

路易絲.布爾喬亞為什麼有名?她的創作經歷是什麼?作品又有什麼寓意?今日不如讓我們從展覽到繪本,一起來好好感受這位藝術家帶給我們的母性堅毅、掙扎與溫柔!
一 、巴黎與紐約歲月
路易絲.布爾喬亞誕生於 1911 年聖誕節,卒於本世紀 2010年,享年98歲!
創作時間跨度非常長,也非常多元,主題主要圍繞人類身體,以及如何滋養保護他免受可怕世界的傷害。這一切與她童年經歷密切相關,因此若想了解布爾喬亞就一定得從其兒時故事說起!
童年時的布爾喬亞,家族經營古代掛毯 (tapestry) 的修復與買賣,在巴黎近郊有座掛毯工坊與莊園。與布爾喬亞關係極為親密的母親是位掛毯修復師,她從小既在母親身邊習得各種縫紉與織品相關的知識,12歲起便協助古代掛毯修復工作,由於身高關係,布爾喬亞最常幫忙修復的部分為掛毯圖像中的人物腳底。
然而與母親相反,布爾喬亞和父親關係極為矛盾。
父親重男親女,對母親出言不遜,更糟的是在母親生病後,還公然與布爾喬亞的家庭教師有染,是道布爾喬亞難以抹滅的童年傷痛,她不懂為什麼母親總是隱忍不反抗,父親又為什麼能在讓母親痛苦的同時對著她說我愛妳。

成年的布爾喬亞隨後到巴黎求學。
首先學習數學,後在母親去世的打擊下轉往學習藝術,因為惟有藝術能使她安慰,輾轉在一些大師工坊學習,還被立體派的 Fernand Léger讚揚她是雕塑人才,接著她便遇見了身為美國藝術史學者的丈夫 Robert Goldwater,遂在1938年搬到紐約,開始隨丈夫結識紐約藝界,同時還一邊養育孩子,一邊朝創作邁進、參與展出,例如作品 ”Femme Maison” (女人房屋) 和象徵她思念人物的木作雕塑與裝置。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方向發展,布爾喬亞卻因1951年的父親離世傷心沈寂,待心境平復後開始轉往研究不同材質的雕塑,像是 ”Lair” (巢穴)及其相關系列便是這時期的產物。
但正當布爾喬亞好不容易再度站起,榮獲美國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創作獎金之際,她又再度失去了摯愛的丈夫 (1973)。
自此布爾喬亞傾心創作,製作更大型的裝置作品,並於 1982年成為首位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舉辦回顧展的女性藝術家,那年她70歲,成名之路非常緩慢,卻始終隨著人生腳步前進。

二 、邁向巔峰— 牢籠、媽咪,與蜘蛛牢籠-Cells, MAMAM and Spider/Cells
90年代後,布爾喬亞開始享譽國際,這時期廣為人知的創作可視為她人生的回首與和解。
先是牢籠 (Cells) 系列,作品中布爾喬亞將她過去保留下的衣物及各種老舊物件,安裝在如牢房般的圍欄以形成封閉的內省空間,靈感源自她年幼時對於父親婚姻不忠的痛苦記憶。但布爾喬亞其實不完全怨恨父親。事實上,離家後的布爾喬亞漸漸懂得愛上父親,對父親的離世非常傷心,甚至執著地寫下自父親過世後的心理治療紀錄長達32年,最後在生命盡頭時表示她已學會接受一切。

1999-2000年,布爾喬亞在倫敦Tate邀請下帶來了她最揚名國際的創作,一座高達9米的青銅巨型蜘蛛雕塑— “媽咪”。
這隻大蜘蛛是布爾喬亞獻給母親的頌歌,因為她母親是像蜘蛛一樣的編織者、修補者,有幫助性與保護性,當她繞著蜘蛛雕像行走時,就像在感受母親的保護。在創作“媽咪”之前,布爾喬亞已在90年代期間製作許多縫紉相關作品,認為針與線具有神奇的縫補魔力,修補損害像一種寬恕,而布爾喬亞最初習得的針線技巧既來自她那身為掛毯修復師的母親!

但“媽咪” 巨型蜘蛛雕塑固然有名,我個人認爲還有一件值得玩味的作品—蜘蛛牢籠,是件將牢籠放置在大蜘蛛底下的合併作品,雖說這件作品最初出現的比“媽咪” 早些,但卻是森美術館布爾喬亞特展中的壓軸。

這欓展覽的展出作品不完全按照時間順序,是將內容分成三章節:Do Not Abandon Me (不要拋棄我) 、I Have Been to Hell and Back (我從地獄歸來)、Repairs in the Sky (在天空中修補)。
觀眾會隨著展覽感受布爾喬亞的人生和各種回憶與恐懼,最後慢慢走向一種釋然,如果說蜘蛛代表修補者母親,又將對父親痛苦回憶的牢籠放在修補者之下,即使是傷痛修補了會留下疤痕,卻似乎也能感受到人生對痛苦的和解。
在布爾喬亞的藝術中,經常將個人衝突和創傷相融合、充滿矛盾。
她透過看似侵略性的創作來進行對恐懼的消除,也許我們乍看下會先感到震驚,如同許多人第一眼看到蜘蛛雕塑反應出的驚訝,但當我們慢慢撥開,就能逐漸了解其背後的溫柔庇護,這正是布爾喬亞作品總能讓難以忘懷的固中原因。

三 、路易絲.布爾喬亞主題繪本 & 我們一家的觀展共讀感想
在了解完布爾喬亞的經歷後,最後來看一些繪本吧!
這是我帶孩子看展的習慣,我總會待每次藝術旅行經過一段時間沉澱後,選擇那些浮現在我們心中的作品,再進一步研究討論。

布爾喬亞是本世紀最新一代經典,因此她的繪本不少,例如:
1. DK與大都會美術館聯名的 What The Artist Saw系列—《Louise Bourgeois: She saw the world as a textured tapestry》。

2. Phaidon Press的My First Rebel Artists 系列— 《Louise Bourgeois: Made Giant Spiders and Wasn’t Sorry》。

3. Abrams Books的《Cloth Lullaby: the Woven Life of Louise Bourgeois》(中文版為— 《布的搖籃曲》)。

4. Frances Lincoln的Little People Big Dreams系列—《Louise Bourgeois》。

每本內容都有提到布爾喬亞的經典作品,但總體來說個人認為第一本最詳細;第二本則延續作者 Fausto Gilberti 在此系列一慣的線條設計感;第三本則比較抽象,更聚焦布爾喬亞對母親的情感;第四本風格最可愛,適合拿來唸給年齡層比較小的孩子。
我記得跟女兒一起唸完布爾喬亞繪本後,我問她還怕蜘蛛嗎?她說:
還是覺得很可怕,但也not so bad,接著她問我 ”媽媽,我不懂噎!為什麼媽媽總是比爸爸重要?很多故事都這樣啊,媽媽總是spend more time跟我,但爸爸沒有。但小孩的時候,我又聽說很多地方覺得boy比girl重要?

我覺得她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這或許也是看完女性藝術家展覽後孩子會有的意識。至於我那標準工程師老公卻嚇說 「拜託~母蜘蛛都會把公蜘蛛吃掉養小孩好嗎~超可怕」。
至於我呢,我很高興有機會全家一起看展,這次完整大展後,我對布爾喬亞有更深的認識,開頭提到我已看過她作品多次,也概略知道含義,但這次的深入走訪以及和家人間的閒聊,讓我不禁期待起與布爾喬亞再次相遇的未來,因為我相信那又會是一次不一樣的衝擊。

延伸閱讀
【專欄|Hipster Baby Diary】三種美術館大師建築,讓你一次滿足!德州沃思堡Fort Worth美術館遊記
【專欄|Hipster Baby Diary】Luna Luna。月亮 月亮—讓我們與傳說中的當代藝術樂園,再次相遇吧!(下)
【專欄|Hipster Baby Diary】給孩子的展覽史~親愛的孩子,我們一起去看展吧!
延伸聆聽

曾任職於台灣藝文產業,擁有英美藝術史、藝術管理雙碩士。
雖說是藝術控,卻與麻省理工畢業的阿宅老公,相知相戀。相信不同群體間,都能透過藝術找到他們的橋樑。
現居舊金山灣區,並在疫情逐步解封後,開始牽著孩子的手,四處去探索不同的藝術展覽,從美術館、藝廊,到各種可能的地方。經營IG帳號:@hipsterbaby_diary,歡迎你也跟著我們一起去看今日藝術世界千變萬化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