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在雕塑中創造詩性空間:黃麗音於貝浩登(東京)「當相遇發生時」

在雕塑中創造詩性空間:黃麗音於貝浩登(東京)「當相遇發生時」

觀看黃麗音的雕塑,實則是一場意義的解碼與再編碼的動態過程。作品的語彙,讓其意義在「抹除」與「賦予」之間持續游移,並隨著時空的介入,長成無法預知的驚喜。這種特殊的觀看型態,不禁讓人聯想到羅蘭・巴特在《明室》中探討的攝影哲學。他的創作並非簡單地停留在可被文化符號化、具備普遍意義的知面(Studium)層次——即作品在客觀層面所展現的跨國經濟產業與文化殖民的歷史註腳。更關鍵的是,那些往往在觀者記憶的綿密皺摺之處,召喚出只屬於個人的、難以言喻的情感共鳴,成為難以被定義、卻能強烈「擊中」觀者內心的刺點(Punctum)。

詩歌與小說的分野,並非僅是文體差異,而是一種對語言本質的根本性思維取向。詩的語言拒絕遵循約定俗成的語法邏輯,以一種非固定、挪動、游移甚至跳躍的方式,為詞語的排列「創造新的規則與意義」,甚至是對既有知識體系進行顛覆。而這種詩的「暴力」,讓語言得以擺脫線性邏輯的束縛,挑戰原本追求穩定、確定意義的傳統使命。

有「材質的詩人」著稱的藝術家黃麗音,他的作品透過現成物與可塑性材料拼貼,從人們普遍共享的經驗中汲取靈感,再以時而失序、時而延續其象徵意義等多重方法,如同「詩」般製造了物件與材質間溫柔的衝突、困惑與張力,展現其不斷變化的意涵。今年(2025)九月,黃麗音也與國際畫廊貝浩登展開合作,於東京六本木貝浩登(Perrotin Tokyo)帶來全新個展「當相遇發生時」,結合自身跨國經驗與對日本本地的觀察,以獨特的創作語彙為觀者帶來一場開啟想像的跨文化時空漫遊。

黃麗音「當相遇發生時」貝浩登(東京)一樓展覽現場。圖/貝浩登提供。攝影:Osamu Sakamoto。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Photo by Osamu Sakamoto.

傳統意義與感性經驗的碰撞

出生於臺灣、常駐倫敦的黃麗音,無疑對於跨國文化與全球經濟產業的形貌並不陌生。2022年「臺北美術獎」首獎作品《蒸蒸日上》即探討人類飲食文化中的資本與勞動系統;2024年於英國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個展「Art Now: Steph Huang: See, See, Sea」則實際走訪英國各地,田野全球貿易對當地漁業、社區及消費者的影響,質疑超市貨架上隨手可見的食品背後複雜的層層結構;今年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以臺灣常見的小吃文化為題,反思消費主義所催生的快速、便利景觀。不過,黃麗音的創作並非是直接再現全球化的問題,而是以眾多碎片式、柔軟的感性經驗,允許觀者從各自文化脈絡來回應當代現況。

這次在東京的「當相遇發生時」,結合他對東京的觀察,並初次在展覽裡帶入「 可愛(Kawaii)」的概念,不僅指涉了泛亞洲文化對「可愛」的著迷,也在作品構成中回應日本獨有的文化符號。事實上,黃麗音的展覽總是會隨著所在地的文化來進行調整,他將自己的身體視為一個載體,廣泛吸取不同的感知後再次輸出。他觀察到臺灣至今仍留有許多日本殖民時期的影響,再加上日本向外輸出的流行娛樂與影視文化等,幾乎是已經融入到臺灣人的血液中,當然也包含了自己。然而,雖然他沒有經歷過日本殖民時期,但在殖民傷痛後,要直接將這樣的文化美好想像複製進展覽中,對他而言是非常弔詭的。

他在展覽中刻意使用擁有多重符號的物件,來製造觀看同一物件時,因地域文化脈絡所產生的「差異」。作品《Momotarō ii》以玻璃和銅製作了一顆鮮豔的橘紅色桃子,象徵日本文化中耳熟能詳的《桃太郎》故事,而回到他成長的臺灣脈絡,桃子反而讓他想起生日蛋糕上時常出現的醃漬水果,水果背後代表的是當時臺灣舶來品產業鏈的發達,以及因爲昂貴只有在特殊時刻才會出現的珍稀食品。《Pachin Pachin》則以日本柏青哥遊戲場為起點,同時也回應臺灣夜市時常會出現的彈珠台遊戲機。散落在展場地上的《Collision of Fate》則以圓潤的玻璃造型模擬日本的扭蛋文化,也隱喻著消費社會的欲望泡泡。另一《Dance in the Cosmos》中使用的「壁紙」,甚至是來自藝術家爺爺奶奶家的牆壁,回應了臺灣某時期模擬西方現代性的建材流行,也乘載著家庭生活的私人記憶。

黃麗音《Momotarō ii》。圖/貝浩登提供。攝影 Osamu Sakamoto。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Photo by Osamu Sakamoto. 

除此之外,黃麗音也善於挖掘具有特殊意義的物件與視覺符號,包含異地之間彼此的模擬與想像,以及物件如何折射出跨國經濟殖民等現象。《Dance in the Cosmos》(2025)黃麗音刻意以幾何圖像的編排,設計一種具有無限往前的視覺感受,來回應日本1970-80年代流行的音樂風格city pop,此音樂風格以融合西方都市感聞名,而其中也有一脈絡是使用合成器、電子節奏以及充滿異國情調的旋律,營造出如在未來都市或太空中遨遊的氛圍。《The Column of Fortune》(2025) 他在羅馬柱臺座上擺放著以銅製作的幸運餅乾,幸運餅乾是一種流行於西方的亞洲風味脆餅,裡面包有類似箴言的字條,或是印有幸運數字,但實際上在華人地區並沒有這種食物習俗。《In a Rich Tomato Sauce》(2025)中的鯖魚罐頭與玻璃製蝦子,連結了日本、臺灣、英國都深受海洋文化的影響,尤其英國在1812年設立全球第一家食品罐頭工廠,臺灣則在日殖時期建立漁業,並由日本專家傳授研發各種魚罐頭。罐頭不只是日常飲食的記憶,其背後更有跨國經濟殖民的歷史意味。

黃麗音《In a Rich Tomato Sauce》。圖/貝浩登提供。攝影 Osamu Sakamoto。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Photo by Osamu Sakamoto.
黃麗音《The Column of Fortune》(局部)。圖/貝浩登提供。攝影 Osamu Sakamoto。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Photo by Osamu Sakamoto.

雕塑是在製造空間

另一值得關注的是,黃麗音在材質的選用與現成物造形上,並非是遵循著某種特定邏輯,在《A Pause Button》、《Mediterranean Sea》他並置了從地中海取得的海膽外殼和玻璃吹製的泡泡,似乎早已安排好在有機與無機的材質中共同顯現某種脆弱性。不過黃麗音卻坦言,自己的創作過程並非如同傳統雕塑般,依循著擬定好的草圖將作品完成,而是在生活的過程中作為一位觀察者,對物件保有開放與好奇的態度,並仰賴長時間與物件相處、甚至是在工作室的發呆時光,等待著無法被預測的靈感現身。如同他也刻意逆反當代社會快速生產的邏輯,透過親力親為、耗時的學習與製作,取代工廠與專業技師的介入。

黃麗音《Mediterranean Sea》。圖/貝浩登提供。攝影 Osamu Sakamoto。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Photo by Osamu Sakamoto. 

而那無法切卻描述、沒有具體最終目標、高度仰賴時間的方法,都在藝術家身上成為一種創作經驗的累積,成為黃麗音的美學判斷。

這樣的美學判斷甚至也展現在展覽現場的空間調度,對他而言,雕塑是在製造空間。他的作品不只是在展場中單純「展示物件」,而是與空間持續互動的成果。他不僅會直接在現場調度作品的型態,也會回應地域的特性,使其在不同的時空中長成階段性的獨特樣貌。像是東京的都市空間雖然住商分離,但只要轉過一個街區,就會馬上出現林立的商店,而他在展覽空間的設計上,也以此為靈感,結合樓下展間水泥地板與白牆的設計,將一樓定調為較有現代都會感的空間,二樓因其木質地板與接待空間的特性,則呈現模擬居住空間般較溫潤、私密的靜謐風格。

黃麗音「當相遇發生時」貝浩登(東京)二樓展覽現場。圖/貝浩登提供。攝影:Osamu Sakamoto。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Photo by Osamu Sakamoto.

無獨有偶,作品《Urban Symphony》(2025)在展場中懸吊著一個空的鳥籠,並在其中放置會發出鳥鳴聲響的裝置。觀眾雖不見鳥的形態,卻能透過聽覺經驗勾勒出鳥存在的意象,此經驗更連結到東京交通號誌的電子導引聲音。在日本高度規訓的社會中,鳥鳴早已等同於允許行走的聲音,刻寫在人們身體中。黃麗音也透過這樣的捕捉,企圖模糊展場與外部都市空間的界線。

黃麗音《Urban Symphony》。圖/貝浩登提供。攝影 Osamu Sakamoto。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errotin. Photo by Osamu Sakamoto. 

有刺點的雕塑

觀看黃麗音的雕塑,實則是一場意義的解碼與再編碼的動態過程。作品的語彙,讓其意義在「抹除」與「賦予」之間持續游移,並隨著時空的介入,長成無法預知的驚喜。這種特殊的觀看型態,不禁讓人聯想到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明室》(Camera Lucida)中探討的攝影哲學。他的創作並非簡單地停留在可被文化符號化、具備普遍意義的知面(Studium)層次——即作品在客觀層面所展現的跨國經濟產業與文化殖民的歷史註腳。更關鍵的是,那些往往在觀者記憶的綿密皺摺之處,召喚出只屬於個人的、難以言喻的情感共鳴,成為難以被定義、卻能強烈「擊中」(pierce)觀者內心的刺點(Punctum)。


當相遇發生時 When an Encounter Takes Place

時間|2025 年 9 月 10 日至 10 月 25 日
地點|日本貝浩登(東京) Perrotin Tokyo(東京都港區六本木 6 丁目 6-9 Piramide 大樓 1 樓)

陳思宇(Sih-Yu Chen)( 135篇 )

藝術研究與書寫者。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與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以及文化環境。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E-mail: sihyu0322@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