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賢。(攝影/林柏樑)
3月4日晚餐時分,一同發起「新台灣壁畫隊」的藝術家李俊陽在臉書貼出一張他和前高雄市立美術館(簡稱高美館)館長李俊賢的合照,「剛得知消息,今天他在彩虹橋的另一端。」藝術界各方聞訊,紛紛表示不捨和懷念。
於1957年台南麻豆誕生的藝術家李俊賢,以豪爽、慷慨、健談、交遊廣博著稱於藝壇,除了創作,在公共藝術、策展、評論、出版、藝術社群集結的能量均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在2004至2008年擔任高美館館長期間,創立了《藝術認證》期刊,也系列性推展「南島當代藝術」創作論述生產合一的思潮運動。近十年來無論是組織「新台灣壁畫隊」或「魚刺客」,均有聲有色,引領南台灣集體創作生態思辨討論,居功厥偉。
人稱「爐主」的李俊賢如今辭世,享壽62歲。
李俊賢《消高應》,綜合媒材,190x190cm,2010。(本刊資料室)
許多南台灣的創作好友,紛紛貼出他這十年來,在高雄市十全二路的魚翅羹(全津海產切仔担)聚會,熱食豪飲、彼此談論作品的情景。無怪乎藝評家黃海鳴在台新藝術獎觀察評論書寫李俊賢生前最後一次個展「海波浪」(於台南絕對空間)時,認為「光是用『藝術家』和『前高美館館長』這兩個頭銜,並不足以凸顯他對南部藝術生態的影響力。也許從『魚刺客』這個藝術社群來理解他更為貼切及容易。」
「魚刺客」深耕打狗在地藝術家社群,讓創作、吃飯喝酒、交誼合一。另一個由社群所集結的「新台灣壁畫隊」,則從橋仔頭糖廠藝術村「白屋」發軔,全台灣走透透,世代老中青悉數到齊,也為當代藝壇在繪畫式微的跨媒材聲浪中,大力推廣當代創作方法學中,關於繪畫的重要。
在2014年擔任台新藝術獎年度觀察報告裡,他寫下一篇〈有點寂寞的〔偏挺〕painting〉,表達出繪畫作品已長期在台灣重要當代獎項缺席的呼聲,如同這篇標題,些許落寞,和他直爽的個性截然反襯,也感受到一些他對於繪畫本格的執著。
在角色分工日益明確的當代藝壇,亦少有中生代藝術家,在持續創作之餘,大量生產評論和論述。並且,無分是否擔任有給職的批評書寫者,李俊賢對於藝術批評的志業,是明確而濃烈的。他一面創作,也勤於四處看展,思考論述集結的可能性,也透過更平易的話語來和藝術讀者溝通。
直到2017年年底的個展期間,他仍常常在臉書發表「藝術拿咖喜」,草根而生猛。他就曾這麼寫:「在台灣藝術領域,視覺藝術很被看衰,很多收藏家想透過藝術批評了解,結果越看越不懂,有些藝術批評靠一些『自創』的名詞妝點門面,使要進入門道的人越看越玄,最後,無法理解內容,就看價錢了。而沒有錢的要看什麼?」
在台灣近年益發注重地景藝術節的風氣之前,高雄貨櫃藝術節創始的2001年,就是由李俊賢策劃,兩年一屆的格局,在2000年代亦是重要的戶外藝術場景盛事。「當時高雄文化局還沒成立,高美館也沒有正式館長,so承辦員很辛苦……致使承辦人結束後表示下次再找他承辦就要辭職。因為政策關係,這幾年「貨櫃藝術節」以文創傾向為主,爐主都有看,還是藝術的比較可以看。」
「早上看一些藝術空間的提案,有一個空間負責人職掌寫資金調度,爐主有笑一聲。」「『公共藝術』有沒有藝術內涵,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驗證,只要做完裝上去就開始貶值的,多半沒什麼藝術內涵,幾乎所有藝術品都是放越久越值錢,『公共藝術』應該也不例外,除非它不是藝術品。」在李俊賢還健康的時期,這樣的書寫「氣口」總是充滿聲音的,而他的「氣口」,無論是平易化的批評倡議、對繪畫在地的連結,還是對於藝術社群積極的佈線,他這一生在藝術志業的努力,創作/批評/社群經營/美術館/公共藝術,「爐主藝術拿咖喜」餘音依然繚繞!
李俊賢。(攝影/盧昱瑞)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