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集「眾」之力打造未來想像生態系:台灣藝術進駐聯盟年會「眾裝上陣」探討後疫情時代藝術新視野

集「眾」之力打造未來想像生態系:台灣藝術進駐聯盟年會「眾裝上陣」探討後疫情時代藝術新視野

Creating Imaginative Future Ecolsystem Through “Crowd” Power: “Re: Load” by Taiwan Art Space Alliance Explores New Post-Pandemic Art Horizons

本次的年會以「眾裝上陣」( Re: Load-2022)為題,設計四大主題座談 「藝術進駐未來式」、「藝術空間檔案化與再生」、「交流的磁場-談藝術進駐與在地連結」、「疫情下的組織經營管理策略」,主要針對全球疫情為藝術產業與藝術工作者的生活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以及新的轉變,進行討論與交流,並提出因應的策略與常識,包含數位轉型、行政人力、組織營運、科技技術、跨國際連結、線上平台等,多面向討論如何重新賦能、提升藝術產業與及工作者的環境應變能力,同時窺探疫情過後藝術進駐在當代社會落實文化滲透力及影響力的可能路徑。

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iwan Art Space Alliance, TASA)是一個以藝術進駐計劃、藝術人才培育、國際文化事務推廣、文化空間政策諫進為主要推展目標的聯盟。每年會針對不同的主題舉辦「藝術進駐聯盟年會暨工作坊」,集結國內外相關專業人士進行交流討論。TASA理事長洪秉綺表示,過去這幾年,疫情、科技、資訊、資源不斷變動,TASA希望透過這樣的交流活動,傾聽產業鏈上各位工作者的需求,並協助做一個健全生態系的想像。

本次的年會以「眾裝上陣」(Re: Load-2022)為題,設計四大主題座談 「藝術進駐未來式」、「藝術空間檔案化與再生」、「交流的磁場-談藝術進駐與在地連結」、「疫情下的組織經營管理策略」,主要針對全球疫情為藝術產業與藝術工作者的生活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以及新的轉變,進行討論與交流,並提出因應的策略與常識,包含數位轉型、行政人力、組織營運、科技技術、跨國際連結、線上平台等,多面向討論如何重新賦能、提升藝術產業與及工作者的環境應變能力,同時窺探疫情過後藝術進駐在當代社會落實文化滲透力及影響力的可能路徑。

延伸閱讀|看不見,不代表沒有: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協會理事長洪秉綺談「看不見的溫柔:2021藝術進駐聯盟年會暨工作坊」

本次的年會以「眾裝上陣」( Re: Load-2022)為題,設計四大主題座談 「藝術進駐未來式」、「藝術空間檔案化與再生」、「交流的磁場-談藝術進駐與在地連結」、「疫情下的組織經營管理策略」。(台灣藝文空間連線提供)

共創與連結的橋樑

因疫情關係,許多藝術進駐已不再僅限於實體、特定地點的形式進行,更產生了很多新型態的「共創」與「連結」,座談第一場「藝術進駐未來式」,就邀請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 副研究員柯惠晴,分享工研院與文化部合作展開「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旨為媒合藝術家及科研單位發展科藝創新實驗計畫。過程中工研院會協助藝術家媒合工程師,將科技技術與創意結合,並透過科技技術輔助精進作品,更期待能透過這樣的連結,開發新的科技藝術裝置。

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主任黃意芝則分享C-LAB的聲響實驗室近幾年與各單位合作共製的經驗,包括法國龐畢度中心Ircam、國家電影中心等,透過線上線下的交流,嫁接不同領域共製,發揮各自專長,創造音樂在感知經驗中不可取代的位置,以及新的藝術總體經驗。

面對共創與連結,柯惠晴與黃意芝都認為人才培育有其必要與急迫性。像是科技產業的實驗室,多因商業利益考量不對外開放,透過工研院成員的長期溝通,慢慢建立信任感,才有可能讓藝術家與產業技術接合。且負責協調藝術家與技術工程師的人員,也須具備兩邊專業知識,才能促成良好的共創模式。黃意芝則認為台灣現階段建造了很多新穎的場館硬體設施,但當館舍的經營管理者了解這些新設備如何使用時,才能精準去和製作團隊、創作者對接,創造空間的更多可能性。

面對共創與連結,柯惠晴與黃意芝都認為人才培育有其必要與急迫性。(台灣藝文空間連線提供)

物質到虛擬世界的檔案生產

在疫情衝擊下,國內外不少藝術空間及藝術村也因著各方考量面臨關閉或停止營運,然而空間經營者面對空間的消逝,該如何進行自身歷史資料、檔案化建置等相關思考?座談「藝術空間檔案化與再生」,從物質、社群平台、區塊鏈的不同切面的思考來切入檔案建置。

首先藝術家與VT Artsalon共同創辦人姚瑞中,分享他多年收集的展覽DM、藝術家手稿等,他認為雖然這些多數是還沒進入台灣美術史的,但其實很重要,從中可以看到藝術家的精神主旨,以及地下藝術脈絡的發展。

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總監譚鴻鈞則是分享香港的藝術空間史,近幾年因為政治局勢的關係,許多涉及政治敏感議題的作品比較不會在官方的美術館展出,民間藝術空間就扮演了展示多元藝術品的空間,而這兩年他們也開始經營線上社群平台,除了宣傳展覽與活動外,同時也是用這個模式來做自己的檔案。

narro.|共同創辦人林佳禾接續討論如何在數位世界進行檔案建置,他希望能推動在區塊鏈上做資料保存跟應用,搭建一個公共藝術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他認為目前Web2.0雖然可以將檔案上傳到上面,但這些東西會因為任何理由消失,這樣記錄跟保存的方式是非常脆弱的。而Web3.0,鏈上的每一筆交易紀錄,雖然資料都被存在網路上,但代表的數據是亂碼,有達到備份效果但使用上仍不方便。

林佳禾表示,narro.|想建立的有點像是區塊鏈的Google,Google在2010年左右推動了一個未來網路世界,讓所有機器都讀得懂網頁的內容,創造了一個普及的通用性。未來他們就是想在區塊鏈上建立像這樣的機制。

延伸閱讀|空間檔案再探詢:「空間作為一種回應:1980後的臺灣經驗」講談側記

座談「藝術空間檔案化與再生」,從物質、社群平台、區塊鏈的不同切面的思考來切入檔案建置。(台灣藝文空間連線提供)

機構的反思與闊步

藝術機構的經營在疫情下可謂也是首當其衝,座談「疫情下的組織經營管理策略」TASA邀請北師美術館以及泰國SAC Gallery管理者,分享他們如何積極調整步伐,發展不同於以往的經營管理策略與組織型態。

北師美術館執行總監王若璇分享他們製作「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光)展覽NFT《Kng》的思考與執行經驗。NFT(Non-Fungible Token)是來自金融體系變革的產物之一,但對他們而言,思考的切入點是因為美術館具研究與典藏保存的使命,與NFT在區塊鏈上永存作品的概念不謀而合。

在NFT的製作上,也貼合美術館建築特色,建築具有大面的玻璃採光,在展場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光影變化。依循這個特色,由黃邦銓林君昵兩位藝術家主導,舉辦了持續24小時不同時段的工作坊,邀請觀眾一起拍攝展場。最後透過點雲(Point Cloud)的技術,將總共6萬多張照片拼湊成展場的樣貌,成為NFT《Kng》。

製作過程中,觀眾都是《Kng》共創者,也呼應展覽中呈現的時代精神——透過群眾力量共創文化。且王若璇認為,區塊鏈的世界對於共創NFT的產權是更加透明的,因為可以在NFT中輸入每一位創作者以及分潤比例,只要作品有任何轉手,裡面所有人都可以依比例得到這個利潤。

在美術館的實體經營上,雖然遇到疫情限制了實體觀眾的入場參觀,但卻也透過NFT的推動,與新的社群連結,打開美術館的新面向。

延伸閱讀|重點其實從來就不只是「NFT」:北師美術館《Kng》,Web3.0未來社群經營的佈局

在美術館的實體經營上,雖然遇到疫情限制了實體觀眾的入場參觀,但卻也透過NFT的推動,與新的社群連結,打開美術館的新面向。(台灣藝文空間連線提供)

泰國SAC Gallery的常務董事Jongsuwat Angsuvarnsiri則分享他們近期和Res Artis舉辦線上駐村會議中討論的幾個有趣的主題。首先,當疫情開始,很多機構用了虛擬(virtual)展演、虛擬駐村計畫,但這個詞會讓藝術家覺得被困在一個空間,無法與他人連結,後來他們將詞彙改為使用線上(online),強調實際發生,希望用不同觀點看待這個模式。

第二,為了在駐村過程中減少碳排放,他們鼓勵將駐村期延長,讓藝術家的移動更有價值與意義,也能和當地社區更有連結;以及作品搬運過程的保護裝置,會產生很多廢棄物,也鼓勵藝術家和主辦單位討論,謹慎評估是否真的需要搬運作品。

王若璇也以NFT的特質,回應Jongsuwat提到的關於「virtual/online」的詞彙使用影響人們感知這件事。她說明購買NFT實際上並非得到作品本身,而是擁有「冠名權」,她曾詢問NFT持有者為何想買冠名權?他們回饋說「雖然不是實體作品,但光是擁有冠名權,他們就覺得已經擁有作品了。」這其實關乎到這個時代,我們如何去認知「擁有」這個詞彙。

泰國SAC Gallery的常務董事Jongsuwat Angsuvarnsiri則分享他們近期和Res Artis舉辦線上駐村會議中討論的幾個有趣的主題。(台灣藝文空間連線提供)

集「眾」之力打造未來想像生態系

TASA理事長洪秉綺總結道,這次題目「眾」意思是集合眾人之力來完成事情,每個團隊跟組織的運作,需仰賴著許多人一起朝著共同目標去努力。這次年會討論主要可分為空間存在與支持系統,空間存在包含營運空間、典藏作品、保存展覽資料等等,面對多元的資料該如何用新的方法將它們建置,這些都是很值得我們繼續思考的議題。

另一是支持系統的部分,洪秉綺認為不管是工研院還是C-LAB,都在積極的進行人才培育,也思考如何利用場所本身的資源,支持更多有趣的共創與共製發生。從近幾年的藝術駐村看來,駐村也不只是提供空間跟時間而已,現在更強調行政人員、技術、在地社群等跨領域的連結。

洪秉綺認為,接下來的問題不再是哪裡有資源,而是鼓勵藝術工作者們去有意識的選擇、連結適合自己資源,TASA在其中也會以各種形式支持與陪伴,相信透過眾人的共同努力,定能一起勾勒出未來想像的生態系。

TASA會以各種形式支持與陪伴產業鏈上的工作者,相信透過眾人的共同努力,定能一起勾勒出未來想像的生態系。(台灣藝文空間連線提供)

眾裝上陣(Re: Load-2022)台灣藝術進駐聯盟年會

活動日期|2022.09.17(Sat.)-18 (Sun.)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角落沙龍 National Taichung Theater Corner Solan
相關訊息|台灣藝文空間連線

陳思宇(Sih-Yu Chen)( 97篇 )

藝術書寫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表演藝術、電影與當代影像,以及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等,現任典藏雜誌社企畫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