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不只是藝術顧問,而是收藏的路上有伴:DWA於陳氏老宅策展「城中客廳」邀你來坐坐

不只是藝術顧問,而是收藏的路上有伴:DWA於陳氏老宅策展「城中客廳」邀你來坐坐

DWA創辦人Caitlin,以藝術顧問的身分策劃這場展覽,背後的動機來自她長年參與、觀察藏家與藝術品之間的互動關係。「城中客廳」是一場希望能打破傳統展覽的框架,創造一個無距離、無壓力的沙龍體驗,展覽的靈感取自過往Caitlin與藏家、藝術家、畫廊主、策展人的互動,「我們總是會在彼此的客廳中交流資訊、汲取知識、分享對藝術及生活的熱愛及故事 ,我們想分享這些美好的體驗,讓藝術不只是白盒子展廳中的展品,而是生活美學及回憶的賞析和對話。 」Caitlin指出,觀看作品不只是閱讀它在展場牆上的樣貌,它所創造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痕跡也非常珍貴。

除了白盒子的展覽空間,藝術還能被如何觀看與體驗?由藝術顧問公司双木林(Doublewoods Art,以下縮寫「DWA」)策劃的展覽計畫「城中客廳」,近期在臺北大稻埕的陳氏老宅悄然展開。展覽將各個藏家珍藏的藝術品從家中或倉庫中取出,在古蹟建築內進行交流與展示,呈現收藏背後的獨特故事與意涵。展覽沒有嚴肅的策展口號、複雜的藝術論述,而是選擇一個具溫暖調性的生活場域,讓參觀觀眾像是來到朋友家做客般,與作品和收藏的故事不期而遇。

DWA創辦人Caitlin,以藝術顧問的身分策劃這場展覽,背後的動機來自她長年參與、觀察藏家與藝術品之間的互動關係。「城中客廳」是一場希望能打破傳統展覽的框架,創造一個無距離、無壓力的沙龍體驗,展覽的靈感取自過往Caitlin與藏家、藝術家、畫廊主、策展人的互動,「我們總是會在彼此的客廳中交流資訊、汲取知識、分享對藝術及生活的熱愛及故事 ,我們想分享這些美好的體驗,讓藝術不只是白盒子展廳中的展品,而是生活美學及回憶的賞析和對話。 」Caitlin指出,觀看作品不只是閱讀它在展場牆上的樣貌,它所創造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痕跡也非常珍貴。

Yukimasa Ida作品《Face》於「城中客廳」展出現場。双木林藝術顧問DWA提供;攝影/張國耀

「客廳」作為經驗模板:藝術走進日常的原型實驗

展覽期間,DWA不僅展出藝術作品,也安排了一系列講座與聚會活動,從收藏分享、藝術行旅、收藏的樂趣、到簡明藝術史講座,邀請觀眾與藝術家、藏家、策展人一起對話。「我們的初衷是讓藝術不只是展品,而是生活美學的延伸,」Caitlin表示,「希望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像我們一樣,享受在客廳裡看到的作品、聽到的故事,甚至是遇見志同道合的朋友。」

這樣的展覽方式,某種程度也回應了Caitlin對藝術顧問角色的重新定義。她不是單純引薦作品或提供市場建議,而是透過知識策展與長期陪伴,建立與藏家之間更細膩且充滿信任的連結。

顧問的專業,從學術研究到文化關懷

會開啟藝術顧問的職涯,Caitlin表示是在巴黎唸書時,因緣際會下協助朋友的母親購藏作品。當時的她還在畫廊實習,有許多接觸到歐洲當代藝術的機會,除了培養自己的眼界之外,也當起歐洲藝術與亞洲藏家之間的橋聊。

双木林藝術顧問DWA創辦人Caitlin Lin,她主要關注的題材是二戰後的女性藝術家以及移民藝術家,她認為這類創作既反映全球文化流動的複雜性。攝影/張國耀

談起藝術顧問應該要累積什麼樣的專業知識,她認為每個藝術顧問都會有自己的「守備範圍」,因為這個職業不僅需要藝術史的專業知識,也要能快速的吸收國際展覽資訊,並洞悉藝術市場的風向,才能提供給藏家最快速且精準的購藏建議。而她自己主要關注的題材,是二戰後的女性藝術家,特別是抽象藝術領域中女性藝術家如何運用視覺語言來重塑自我敘事。

Caitlin認為「女性藝術家的未來發展潛力不容小覷,不論是從學術還是市場來看。」不僅如此,DWA也持續觀察移民藝術家、尤其是亞裔創作者如何在當代文化脈絡中融合並認同自身身分,她認為這類創作既反映全球文化流動的複雜性,也吸引越來越多年輕藏家的注意。「我們不僅關注雙年展常客或市場排行榜上的大名單,」Caitlin說,「而是以研究為出發點,理解藝術家背後的文化脈絡與創作動力。」這樣的視野,也讓DWA得以為藏家規劃更具長期價值與知識深度的收藏策略。

顧問作為陪伴者,而非操盤者

在顧問實務中,她的工作方法也能提供藏家不只是市場的引導,更是進入藝術史脈絡的鑰匙。Caitlin分享,許多藏家起初並不熟悉藝術市場,但他們充滿好奇,願意學習,而她也會針對藏家有興趣的方向,提供參考資料,像是定期提供特定主題的研究報告、全球藝術新聞等。「每個藏家的心態不一樣,所以試著去理解他們想要收藏的動力與邏輯很重要。我一直認為好的顧問不只是單純幫你買畫,而是讓你更理解你自己為什麼被這件作品吸引。」她形容這份工作像是藝術旅程的陪伴者,從第一件作品開始,慢慢建立一個藏家自己的視覺語言與偏好輪廓。

這也是為什麼她不以「作品清單」或「市場數據」作為第一步,而是邀請藏家參與工作坊、參觀畫廊、與藝術家對話,在過程中建立對藝術的感知與信任,也能彼此分享知識和資訊。「城中客廳」正是這樣方法的延伸。

在顧問實務中,Caitlin的工作方法也能提供藏家不只是市場的引導,更是進入藝術史脈絡的鑰匙。圖為「城中客廳」展出現場。双木林藝術顧問DWA提供;攝影/張國耀

聚焦城中客廳:從女性視角到身體語言

本次展覽延續DWA的研究視野與策展邏輯,精選多位藝術家,從女性藝術史視角、身體的表達到符號社會化三個面向,構成「客廳」的藝術風景。

首先在女性藝術史視角中,展出藝術家瑪麗・韋瑟福(Mary Weatherford)作品。她1963年出生於加州,早期作品風格簡約,顏色明快且輪廓分明;在2012年開始將霓虹燈引入創作,將燈光視為繪畫的延伸,突破傳統視覺界限。霓虹燈不僅代表美國現代化與加州的夜生活,也為作品帶來豐富的視覺變化和層次感,創造出獨特的視覺語言來表達她所感知的世界。

Mary Weatherford作品於「城中客廳」展出現場。双木林藝術顧問DWA提供;攝影/張國耀

另一位藝術家塞西莉.布朗(Cecily Brown),1969年出生於倫敦,她的創作融合具象與抽象繪畫,筆觸奔放中隱約可見人體、風景與場景的輪廓。她的作品延續並調侃男性主導的抽象表現主義傳統,將欲望、性與身體作為創作主題,呈現女性主體如何重新奪回觀看與表達的權力。這些作品吸引觀者的視覺注意的同時,也巧妙地與觀眾保持距離,特別是在一些大膽的性愛畫面中,創造出當代情色與古典西洋油畫之間的視覺對話。

第二部分是身體的表達,藝術家廣直高(Naotaka Hiro)1972年出生於大阪,曾為村上隆(Murakami Takashi)和保羅.麥卡錫(Paul McCarthy)擔任助手,作品橫跨繪畫、雕塑、行為與錄像等媒材,他以自身看不見、無法確認的身體部位為起點,透過包裹畫布、覆蓋矽膠等限制性行為,進行存在的思考,並將這過程稱為「邂逅」(meeting)。他的創作記錄了身體的痕跡、動作與位置,展限制則與自由的平衡。

廣植高與Rachel Maclean作品於「城中客廳」展出現場。双木林藝術顧問DWA提供;攝影/張國耀

享譽國際的丹尼爾.李希特(Daniel Richter)也是參展藝術家之一,他1962年出生於西德奧伊亭,在冷戰背景下成長,以強烈戲劇感與色彩張力著稱,並持續思辨「抽象」與「具象」的議題。他畫面中人物猶如舞台上的演員,被旋渦般的筆觸與色塊環繞,使畫面充滿衝突與力量。

Brian Rochefort、Raphaela Simon、Daniel Richter作品於「城中客廳」展出現場。双木林藝術顧問DWA提供;攝影/張國耀

第三部分符號社會化的表現,則展出馬斯・巴斯(Math Bass)作品,他1981年出生於紐約,受後極簡與語言學影響,是一位以將表演與繪畫和雕塑相融合而聞名的藝術家。他的創作中會使用大量重複符號與幾何圖案,如階梯、嘴唇、火焰等,將它們在畫布上重新組合,模糊語意與功能的邊界,讓觀者在觀看過程中不斷翻譯、猜測與重建意義。

作為共享、對話與感知交織的空間,「城中客廳」不僅展出了國際級藝術家的精彩作品,更讓藝術走出市場指標與白盒子語境,進入日常生活的溫度與記憶之中。

圖為Math Bass和Ad Minoliti作品於「城中客廳」展出現場。双木林藝術顧問DWA提供;攝影/張國耀

城中客廳

展期:2025.05.06-2025.05.18

地點:陳氏老宅(台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29/31號)

展出藝術家:艾德.米諾里提(Ad Minoliti)、六角彩子(Ayako Rokkaku)、布萊恩.羅什福爾(Brian Rochefort)、許鶴溪(Brook Hsu)、卡蜜兒.安侯(Camille Henrot)、塞西莉.布朗(Cecily Brown)、丹尼爾.李希特(Daniel Richter)、馬思.巴斯(Math Bass)、瑪麗.韋瑟福德(Mary Weatherford)、廣直高(Naotaka Hiro)、瑞秋.麥克林(Rachel Maclean)、拉斐拉.西蒙(Raphaela Simon)、藤原西芒(Simon Fujiwara)、塔蒂安娜.杜薇(Tatiana Trouvé)、塔烏.路易士(Tau Lewis)、西村有(Yu Nishimura)、張雲堯(Zhang Yunyao)、今津景(Kei Imazu)、卡塔琳娜.格羅斯(Katharina Grosse)等。

展覽預約:https://doublewoodsart.simplybook.net/v2/

*本文與DWA合作

陳思宇(Sih-Yu Chen)( 113篇 )

藝術研究者。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近期正嘗試藝文內容的另類編輯。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現任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周書毅與鄭志忠,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企劃編輯、《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E-mail: sihyu0322@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