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觀眾是我們美術館運營的首要考量」 專訪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館長齊亞拉.芭利希

「觀眾是我們美術館運營的首要考量」 專訪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館長齊亞拉.芭利希

Audience is Our Museum‘s Top Priority Interview with Chiara Parisi, Director of Centre Pompidou-Metz

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自2019年12月上任的現任館長齊亞拉.芭利希,出生於羅馬,兼具藝術史家和策展人雙重背景,策展和機構行政資歷豐富。在歐洲社會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值此充滿不確定的時刻,美術館如何回應時代浪潮所帶來的各式各樣的壓力和考驗,重新定義和明確其角色、定位、運營方向和策略,形塑機構創新和永續的契機和線索?筆者特別走訪了歐洲數家美術館,邀請館長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想法。

新冠疫情引發的全球發展困境,俄烏戰爭和重新引爆的以巴衝突和中東紛亂導致地緣政治、移民、經濟、能源、民主等種種危機,全球暖化所加劇的天然災害和生態破壞,極右翼思潮和民粹主義在歐洲各地捲土重來,西方社會所崇尚的自由、平等、人權等價值觀和信念正在發生動搖。冠疫情引發的全球發展困境,俄烏戰爭和重新引爆的以巴衝突和中東紛亂導致地緣政治、移民、經濟、能源、民主等種種危機,全球暖化所加劇的天然災害和生態破壞,極右翼思潮和民粹主義在歐洲各地捲土重來,西方社會所崇尚的自由、平等、人權等價值觀和信念正在發生動搖⋯⋯。

歐洲社會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除此之外,全球資本主義席捲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嚴重的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公,加劇了社會矛盾;藝術品的金融化趨勢,不斷擴大的市場影響力,財力雄厚的大畫廊和私人藏家,都對預算不斷縮減的美術館掌握專業知識的權威角色產生了威脅……。值此充滿不確定的時刻,美術館如何回應時代浪潮所帶來的各式各樣的壓力和考驗,重新定義和明確其角色、定位、運營方向和策略,形塑機構創新和永續的契機和線索?筆者特別走訪了歐洲數家美術館,邀請館長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想法。   

拍攝於2010年的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計畫構思/Philip Gumuchdjian / Metz Métropole / Centre Pompidou-Metz,攝影/Philippe Gisselbrecht, ©Shigeru Ban Architects Europe & Jean de Gastines Architectes 圖|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 Centre Pompidou-Metz     ) 

巴黎龐畢度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第一座分館選址於法國東部,比鄰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的大東部大區所轄的摩澤爾省省會,人口約12萬的梅茲市。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Centre Pompidou-Metz,以下簡稱「梅茲龐畢度」)於2010年正式落成開放,由日本建築師坂茂(Shigeru Ban)所設計,造型宛如東方斗笠的白色屋頂建築,迅速成為建築界與藝術界的地標,並以一系列串連視覺藝術與文學、音樂、科技、生物科學、流行文化等不同學科和領域的新穎策展概念,具藝術史視野和學術厚度的嚴謹展覽,以及深扣當代社會、文化重要議題的展覽和活動規劃,迅速在法國、甚至歐洲藝術圈打造出一個鮮明的品牌形象。   

自2019年12月上任的現任館長齊亞拉.芭利希(Chiara Parisi),出生於羅馬,兼具藝術史家和策展人雙重背景,策展和機構行政資歷豐富。2004至2011年執掌法國瓦希維耶爾島國際藝術和景觀中心(Centre international d’Art et du Paysage – Île de Vassivière),組織中生代藝術家的大型個展(例如早於2006年即舉辦已故華人藝術家黃永砅的重要個展),2011至2016年則擔任巴黎鑄幣廠的藝術總監,推出保羅.麥卡錫(Paul McCarthy)、馬塞爾.布洛塔斯(Marcel Broodthaers)、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揚尼斯.庫內里斯(Jannis Kounellis)、毛里齊奧.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等藝術家個展。2017年擔任羅馬法國學院美第奇莊園(Villa Médicis)策展人,推出一系列女性藝術家個展,如安妮特.梅薩熱(Annette Messager)、克萊爾.塔布雷(Claire Tabouret)、小野洋子(Yoko Ono)、塔蒂安娜.特魯韋(Tatiana Trouvé)、卡塔琳娜.格羅斯(Katharina Grosse)。    

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現任館長齊亞拉.芭利希。(© Philippe Levy)   

芭利希一接掌「梅茲龐畢度」不久,即遇上了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以及各國紛紛採取的封城防疫措施,緊接著是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和通貨膨脹,以巴衝突導致社會緊張關係升溫。儘管如此,根據美術館2023年度報告,梅茲龐畢度參觀人數未減反增,達30萬人次,較2022年增加35%,其中77%來自法國東部地區,其餘包括大巴黎地區、法國其他地區以及鄰近荷、比、盧、德和瑞士。

余小蕙(以下簡稱余):請問您如何定位「梅茲龐畢度」? 

齊亞拉.芭利希(以下簡稱芭利希):有鑑於「梅茲龐畢度」的身份屬性——這是位於巴黎龐畢度中心、一座國家公共機構第一次的地方分權(décentralisation)試驗——我們將自己定位為一座國際藝術中心暨美術館。「梅茲龐畢度」在地理位置上鄰近德國、比利時、盧森堡及瑞士,自然吸引了主要來自歐洲北部的外國觀眾。儘管如此,我們作為國際美術館的定位更多是體現在和著名機構(如奧塞美術館、羅浮宮、紐約現代美術館等)及國際知名策展人的合作上。   

余:您自上任以來,如何制定「梅茲龐畢度」的展覽規劃?    

芭利希:基於我先前所提的「梅茲龐畢度」的特性,我們的展覽包括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我在統籌和制定展覽規劃時主要依據「創新」和「高標準」兩大準則,並希望通過一些雄心勃勃、從來沒有人做過的展覽令眾人驚訝。我很高興我們策劃的一些展覽,例如2023年的瓦拉東(Suzanne Valadon, 1865-1938)個展,在梅茲龐畢度之後於法國、歐洲和亞洲其他地方繼續巡展(註1)。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範疇,「可能之門:藝術與科幻小說」(Les Portes du Possible : Art & science-fiction, 2022-23)、「世界建構:電子遊戲和數位時代的藝術」(Construire des Mondes : Jeux vidéo et art à l’ère numérique,  2023-24))、藝術家阿納多爾(Refik Anadol)的NFT加密藝術裝置(2022),或北歐藝術家雙人組埃爾姆格林和德拉格塞特(Elmgreen & Dragset)的「祝好運」(Bonne Chance, 2023-2024)等展覽,都大幅地降低了觀眾的平均年齡(從2018年的47歲到2023年的38歲)。如何讓觀眾群年輕化是今天所有文化機構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毛里齊奧.卡特蘭的作品《無題》(2007)於「拉岡,展覽。當藝術遇上精神分析」展出。(© Marc Domage)      

余:「梅茲龐畢度」的參觀人數不斷增加,即便在遭遇新冠疫情之後,依然成長35%,在您看來,「梅茲龐畢度」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芭利希:這要歸功於「梅茲龐畢度」自成立以來所採取的野心勃勃、具創新精神的文化策略。我們的展覽規劃秉持兼容並蓄、開放包容,以及追求原創,並能隨時調整和變化策略。我們的展覽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包括現當代藝術、電子遊戲、加密藝術NFT裝置,以及和其他機構合作組織的展覽。兼容並蓄的展覽策略得以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梅茲龐畢度」的成功也在於它能對不斷變遷的社會即時做出回應,將美術館打造成一個充滿活力、具當代性和促進文化探索與交流的空間。當然,由日本建築師坂茂和法國建築師加斯汀(Jean de Gastines)聯手打造的這棟前衛建築也吸引了許多觀眾。除此之外,我們在針對觀眾的接待和導覽上格外用心;從一般導覽、專題導覽到針對兒童或家庭親子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參觀活動,或是小小導覽員的培訓,以及每項展覽針對孩童設計的參觀手冊等豐富的設施和服務,所有的推廣活動都有助於不同觀眾群更多地了解展覽。觀眾是我們美術館運營的首要考量。       

「梅茲龐畢度」鄰近德國、比利時、盧森堡及瑞士,吸引北歐觀眾,同時通過與奧塞美術館、羅浮宮、紐約現代美術館等機構及國際策展人合作,彰顯國際定位。圖為塞里斯.溫.埃文斯(Cerith Wyn Evans)的作品《Neon after Stella (Arundel Castle)》(局部,2022)、《Starstarstar/Steer (Transphoton) V & VI》(2019)以及《phase shifts (after David Tudor) III》(2023)於其個展展出一景。(攝影/Lewis Ronald, © Cerith Wyn Evans)  

余:永續發展成為今天許多文化機構所重視的議題,請問您在「梅茲龐畢度」的運營上針對綠色環保和節能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芭利希:有效控制能源消耗的確是一個重要課題。我們除了將照明設備一律改用節能的LED燈泡,採取調控展廳溫度等措施之外,也重視布展設備和材料的回收和重複使用,並與梅茲本地的第三方機構或場所合作,進行回收利用。此外,我們也邀請著名園藝家克萊芒(Gilles Clément)重新設計我們的庭園,讓大自然恢復其應有的地位。

芭利希以「創新」和「高標準」為展覽規劃準則,致力於打造前所未有、令人驚嘆的展覽。圖為卡拉瓦喬(Caravage)的作品《那西瑟斯》(1597-1599)於「拉岡,展覽。當藝術遇上精神分析」展出。(© Photo SCALA, Florence, Dist. RMN-Grand Palais / image Scala) 

余:請問您如何看待在地與全球的問題?又是如何在「梅茲龐畢度」的日常運營上實踐在地和全球之間的動能關係?

芭利希:「梅茲龐畢度」是法國文化地方分權政策下的產物,因此必須與其所在的地域、觀眾和行動者共生共存。儘管如此,「梅茲龐畢度」在法國和國際上的能見度和知名度取決於它吸引來自大巴黎地區、全法國及國際觀眾的能力。因此我們的展覽規劃以具有國際視野為目標,展出的作品來自世界重要機構和著名藏家的收藏;客座策展人經常是各自領域的頂尖專家;邀請展出的也總是出類拔萃的藝術家。我們與在地的連結更多是在表演藝術領域,通過和地區性的文化行事者的結盟及合作。

瑪麗.羅蘭珊(Marie Laurencin)的作品《重複》(1936)於「重複」展出。(Courtesy of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rand Palais / image Centre Pompidou, MNAM-. CC. © Fondation Foujita / Adagp, Paris, 2022)      

余:近年國際間發生的政治衝突影響了許多機構的活動規劃,甚至導致某些展覽被取消,最引人注目的包括卡塞爾文件展(Kassel Documenta)因評審團的集體辭職而前途未卜。請問在這個問題上,「梅茲龐畢度」採取什麼立場? 

芭利希:地緣政治衝突的問題並不會改變我們的展覽規劃,但確實會產生一些間接後果和影響,例如運營成本的大幅增加(能源、運輸等等), 這也使得我們必須一切更加用心和嚴謹。

余:您認為像「梅茲龐畢度」這樣的美術館在21世紀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芭利希:「梅茲龐畢度」是一個獨特有別的地方, 一個強調開放、交流,向所有人敞開的跨域空間。它標榜創造力、活力、互動性、趣味性、前瞻性、與世界連結,同時肩負社會和文化責任。它通過以專題特展和表演藝術為核心的節目規劃來介紹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邀請大眾參與,學習共同生活,凝聚共通的文化價值和理念,克服彼此之間的差異,認識和理解世界的不同樣貌等等。例如,我們通過阿爾欽伯特(Arcimboldo,1526-1593)、瓦拉東等個展,讓大家更加全面地認識一位優秀的藝術家;另一方面,「擬態,有生命的設計」(Mimétisme : le design vivant,2022-2023)、「科幻」、「世界建構」等專題特展則旨在邀請觀眾探究我們和世界之間的關係。此外,「梅茲龐畢度」之所以獨樹一幟,也在於它有機會讓觀眾發現(巴黎)龐畢度中心典藏的大師傑作。這些都是構成「梅茲龐畢度」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

梅茲龐畢度的展覽涵蓋現當代藝術、電子遊戲、加密藝術NFT裝置及跨機構合作展覽,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圖為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的作品《男子與板凳》(1962-1980)於「拉岡,展覽。當藝術遇上精神分析」展出。(© Centre Pompidou-Metz / Marc Domage / 2023)  

余:身為「梅茲龐畢度」的館長,您認為今天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為何?

芭利希:確保符合高標要求、具高質量的展覽規劃,同時在參觀人數和針對觀眾的公平性上具有雄心壯志。


 此展將於2025年1月15日至5月26日於巴黎龐畢度中心展出。詳見:Le Centre Pompidou. Exposition Suzanne Valadon. 15 janvier – 26 mai 2025. Consulté le

余小蕙( 3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