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天人共癒:考艾藝術森林開幕

天人共癒:考艾藝術森林開幕

2月甫正式對外開放的考艾藝術森林(Khao Yai Art Forest),是瑪麗莎.切拉瓦儂(Marisa Chearavanont)以藝術同時療癒觀者與自然環境為宗旨,從歐洲禮聘專業策展人史特凡諾.拉博利.潘塞拉(Stefano Rabolli Pansera)共創的藝術新局,不僅在大自然中精心佈設時髦酒肆《K Bar》,開啟建築與自然的對話。同時推崇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創作崇敬自然之初心,重新編織人與環境的關係。

2025年2月泰國考艾藝術森林(Khao Yai Art Forest)正式對外開放,它是泰國正大集團長媳瑪麗莎.切拉瓦儂(Marisa Chearavanont,原韓名姜秀亨,1964-)另一個回饋社會的重大項目。誰是瑪麗莎?她不僅是一位重量級藏家,還是當代藝術的重要推動者。透過曼谷藝術館 (Bangkok Kunsthalle)及考艾藝術(Khao Yai Art)為當地社區注入藝術活力。

瑪麗莎.切拉瓦儂(Marisa Chearavanont,1964-)(攝影/Samatcha Apaisuwan)

疫情居家隔離期間,她以藝術具療癒力量的中心思想希望能回饋社會、回歸人性,寄託大自然。以藝術讓泰國與國際結緣;她尊重專業,引進人才,適才適所,有機壯大她的藝術理想國:讓藝術根苗成長,開枝散葉,蔚為森林,影響深遠。考艾藝術森林不僅僅是當代藝術的地標,更是一項致力於「療癒」自然的計劃,將藝術與生態保護相結合,鼓勵人們重新回歸自然,建立與環境的連結。

雙城佈局,藝術生根

瑪麗莎在泰國的藝術佈局有二:一是在曼谷市區,由數棟陳舊閒置工業廠房組成的曼谷藝術館;另一是考艾藝術森林園區,考艾國家公園,位於泰國巴真府、那空那育府、呵叻府、北標府交界處,鄰近考艾國家公園,是度假旅遊勝地,距離曼谷市區車程約3小時。永續性、健康和社區參與,是瑪麗莎此項目的核心價值,她相信「藝術不應該只是高高在上的收藏品,藝術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應該要觸手可及。」

敦聘專才.運籌帷幄

瑪麗莎作為靈魂操盤人,果然明察暗訪、鴨子划水中,她從歐洲禮聘了義大利藉專業策展人史特凡諾.拉博利.潘塞拉(Stefano Rabolli Pansera,1980–),跨出安穩的第一步。身高194公分的史特凡諾,相貌斯文,畢業於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他曾與赫爾佐格.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於巴塞爾合作,並在建築協會學院任教。他創立策展機構「Beyond Entropy Ltd」,並於2013年以安哥拉館獲得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金獅獎最佳國家館榮譽。此外,他曾在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倫敦分部任職(2017-2022),協助開設豪瑟沃斯瑞士聖莫里茲藝術空間(Hauser & Wirth St. Moritz)。自2021年起,他擔任聖莫里茲藝術電影節(St. Moritz Art Film Festival)藝術總監,至今仍續任該職。他是一位跨學科、跨領域、跨國界的傑出人才。

義大利藉專業策展人史特凡諾.拉博利.潘塞拉(Stefano Rabolli Pansera,1980–)(攝影/Andrea Rossetti)

經典大師.藝光閃爍

日裔美籍多媒體藝術家小野洋子(Yoko Ono),身兼音樂家、電影創作者、社會運動者等多重身分。作為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第二任妻子,她的前衛藝術極具哲思與獨特性。瑪麗莎十分珍視她的創作理念,尤其認同其作品所傳遞的哲理:「用智慧修補、用愛修補,甚至修復你我的脆弱心靈,以及整個世界。」她特別引介小野洋子的作品《補片》(Mend Piece)至曼谷展出,與當地觀眾激盪出各種奇思妙想,開展無限可能。

又如艾默格林(Elmgreen)與德拉塞特(Dragset) 雙人組建築師,設計的《K Bar》,向已故德國藝術家馬丁.基彭見格爾(Martin Kippenberger,1953-1997)致敬,該藝術家生前以挑釁、幽默,嗜酒如命的公眾形象聞名,畫作置於《K Bar》的亭閣藝術建築內,每次舉辦活動時,當地調酒師也會加入提供雞尾酒,參觀者與背後藏品形成了巧妙對話。從1995年開始,艾默格林與德拉塞特,就以雙人組形式,開展藝術創作,探討藝術、建築與設計關係,以敏銳視角,在創作中顛覆常理,借作品傳達對社會文化的關注。

藝術家Elmgreen & Dragset稱《K Bar》為流離失所於大自然中(Displacement in Nature),令人會心。(攝影/Andrea Rossetti)© Khao Yai Art Forest
《K Bar》向已故德國藝術家馬丁.基彭見格爾(Martin Kippenberger,1953-1997)致敬,該藝術家生前以挑釁、幽默,但喜歡酗酒的公眾形象聞名。(攝影/Andrea Rossetti)© Khao Yai Art Forest

蜘蛛媽媽.守護蒼生

法裔美國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1911-2010)的代表作《媽媽》(Maman)創作於1996年,描繪龐大而氣勢恢宏的蜘蛛形象。這系列作品象徵著母親的聰慧與耐心。在泰國曼谷考艾藝術森林中,《媽媽》的裝置藝術作品預示著修復與療癒。面對當前天災人禍頻傳的時代,人類應向蜘蛛媽媽學習,懂得順應變化、勇敢迎接挑戰。藏家在考艾藝術森林蜘蛛的大長腳之下,享受一頓以蒼天為幕、大地為舞台的藝術盛宴,令人嘖嘖稱奇,回味無窮。

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1911-2010)的代表作《媽媽》(Maman)(攝影/Andrea Rossetti)© Khao Yai Art Forest

延伸閱讀|「我從地獄歸來,並告訴你那裡十分精彩。」路易絲.布爾喬亞世界巡迴展於東京現正開催

藝術森林,生生不息

考艾藝術森林的藝術家名單星光熠熠,美國後極簡主義雕塑家理查德.諾納斯(Richard Nonas,1936-2021)的作品《名詞變動詞》(Like Nouns Slipping Into Verbs),在自我包容和永恆的覺察之間,展現其極簡美學的哲學思維;英國藝術家理查德.隆恩(Richard Long,1945–)則以石塊拼組大圈圈,可以行走其間。源於藝術家本人在散步時,隨時收集的自然元素,也許是枯枝落葉,也許是天候侵蝕下的小礫石、建築廢料,他隨心發想,𨍭化為帶有歲月刻痕的作品《行走在自然中》(Walking in Nature)帶入藝術森林。

理查德.隆恩(Richard Long,1945 -)《行走在自然中》(Walking in Nature)(攝影/Andrea Rossetti)© Khao Yai Art Forest

義大利藝術家弗朗西斯科.阿瑞納(Francesco Arena,1978–),喜歡研究探索集體和個人的歷史。在考艾藝術森林的裝置雕塑,以兩個超級大石塊堆疊創作,取名為《上帝》(GOD)。在創作思維上,他把大石塊雕刻成兩部分,各以字母「G」和「D」為本,堆疊時,一件會變成隱形,象徵著它無形的自然。作品中的大石塊,厚重而飽滿,保留了時間和空間的意涵,安置在森林隅角,迎晨曦送落日,與大自然同輝,意涵特殊。

泰國藝術家阿拉亞.拉斯德乍爾姆倫索(Araya Rasdjarmrearnsook,1957–)號稱是東南亞最受尊敬的藝術工作者之一。30多年來,她的錄像、裝置和圖形作品,已在全球展出。早期的蝕刻畫和凹版畫,描繪了幽靈般的景象。身為女性,她關心女性形象,引入了死亡、身體和女性經歷等議題。受到母親早逝的影響,她持續觀察到社會對女性的限制,她的工作重點轉向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身體物理性和雕塑裝置,用心良苦。在考艾藝術森林,阿拉亞以梵谷等名家作品,為創作選材,畫面上莘莘學子聽講,畫面溫馨,頗能啓發普羅大眾,學習美育,把藝術與生活、思想結合。

阿拉亞.拉斯德乍爾姆倫索(Araya Rasdjarmrearnsook,1957–)號稱是東南亞最受尊敬的藝術工作者之一。(攝影/Andrea Rossetti)© Khao Yai Art Forest

法國藝術家米歇爾.奧德(Michel Auder,1945-)的新奇作品《九加五》(Nine Plus Five Works)為實驗電影模糊界限,在藝術、文獻和個人敘述之間游移,日記般夢幻的「電影詩」,深具文學性與歷史意義。

泰國藝術家科拉克裡特.阿魯納諾德柴 (Korakrit Arunanondchai,1986–),以回憶作為創作主軸,他的作品探討了文化的混雜性,融合小說和詩歌。他說:一個夢、一段記憶、一部電影,在人們的回憶之間,存在著強烈的相似性。作品《對團結的懷念》(Nostalgia for Unity),裝置在寬敞的閒置空間,耐人尋味。

泰國藝術家科姆圖.納帕塔隆 (Komtouch Napattaloong,1986–)作品《侵權》(Infringes),極具議題性與時代感。匯集奧拉.薩茲(Aura Satz)、朱拉雅儂.西里蓬(Chulayarnnon Siriphol)、伊日.扎克(Jirí Žák)等多位國際藝術家在泰國拍攝之電影,別具意涵。

讓國際藝術家把泰國考艾藝術森林當作展演舞台,是瑪麗莎重大的貢獻,不只拉近泰國與國際當代藝術之間的距離,也在泛亞洲地區,發揮示範效果。包括中國、香港、韓國、日本等地,藝術的收藏,多為富有企業家的個人私密作為,少見打造藝術森林的大氣魄,直接邀請藝術家在現場創作,不管是市區的閒置空間,抑或大片山野中,手法之大,視野之遼闊,令人由衷感佩,尤其保留每一件藝術作品的有機延伸,讓作品與觀賞者之間,或是作品與大自然之間,共存共榮,生生不息。

謝盈盈( 3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