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巧合、也是一種榮幸,自進入2025年,本刊迄今為止的三期封面藝術家,都是女性,其中包括一位年輕的當代創作者艾瑪.韋伯斯特(Emma Webster),以及兩位大家耳熟能詳的資深藝術家,草間彌生和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
草間彌生和布爾喬亞都經歷了20世紀的大部分歲月、跨過千禧年來到當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這世界的普世經驗和社會價值觀都在這過程中發生過巨大的轉折和變革。身為女性,更身為獨具創造力和獨立思想的藝術家,她們在不同國度、不同文化中生活與創作,也與自身的遭遇和困境共處,如今我們看到的揚名立萬與藝術成就,都是她們在各自的孤獨之中輾轉而來、一路長跑過程中依舊堅持自我的結果。

延伸閱讀 ︳草間彌生的兩次黃金時期,以及她的「軌跡」與「奇跡」
近期,草間彌生和布爾喬亞都有重要展覽在臺灣舉辦,除了可親炙一些不多見的作品,也回顧她們在各自生命經驗中的時代背景和個人境遇,體會藝術家如何在穿越種種自他關係、種種時代洪流的過程中,在藝術與世俗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得以摸索和開闢出忠於自我、不隨波逐流的路。
草間彌生和布爾喬亞努力的時代,社會支持系統無論在哪個國家都稱不上周全,她們都遭受過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不尊重對待。從某種角度而言,她們在20世紀後半葉收穫舉足輕重的藝術成就,相當程度上歸功於她們的天賦和難以想像的努力,也有來自周遭互動圈中的支持,加上足以累積智慧的漫長人生。若是放大至文化界、乃至整個人類社會,天賦秉異卻無法在長跑中抵達終點者,比比皆是;需要面對跨文化生存與發展之考驗的,或許難度更勝一籌。藝術創作者如此,其他領域、普羅大眾中,尤其是包括女性在內的社會弱勢,皆如是。

延伸閱讀 ︳富邦美術館年度鉅獻!巨型蜘蛛雕塑藝術家路易斯・布爾喬亞首次登台,多件經典作品一次看!
或許相較於草間彌生和布爾喬亞,像艾瑪.韋伯斯特這樣的年輕世代女性創作者,已能夠在創作生涯的前期就獲得來自教育系統、商業體系和技術等領域的支持,社會整體價值觀也更接受前衛和創新,加上近年來對女性藝術家的重視大幅提升,與性別差異相關的生涯冷暖,都不再那麼明顯。儘管如此,我們仍然不能忽視創作者在各種層面上的挑戰,這些挑戰來自外部社會、內在世界,也在這個迷戀創新的時代,不斷呼喚創作者找尋和面對新課題。
藝術成就並不能簡單地與順境或逆境掛鉤;而一昧認為「藝術只能從苦難中誕生」,卻也是粗糙的刻板印象。無關性別,藝術家從其本質出發,最大的難題應當是如何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精神世界與創造力表現,如何讓藝術完成其昇華的目標。而社會中結構性的尊重、支持與理解,對於不分性別、不分身分的個體,始終是必要的,值得我們所有人共同去努力。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3月號390期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