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術市場壓力測試】斷鏈型孤島市場:臺灣藝術市場的困境與契機

【藝術市場壓力測試】斷鏈型孤島市場:臺灣藝術市場的困境與契機

【The Art Market Stress Test】Broken Chain Island Marke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aiwan's Art Marke

臺灣藝術市場的停滯並非偶然,而是結構性因素長期累積的結果。表面上看,市場活動不乏熱絡,藝博會辦得熱絡,收藏家在國際間活躍,藝術家創作力持續蓬勃。然而,這些密集的市場活動掩蓋不了深層的結構性矛盾。市場始終未能形成完整的價值鏈,缺乏跨環節的合作與資源流動,更未能融入國際藝術資本體系。這種結構性的斷裂,使臺灣陷入「斷鏈型孤島市場」難以自拔。

日前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 Art & Ideas,以下簡稱台北當代)官方宣布,為了進行全方位的策略性評估,將於2026年暫停舉辦一屆。這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臺灣藝術市場結構問題的必然結果。表面上,臺灣藏家在亞洲聲名遠播,但國內藝術市場卻長期停留在低階的作品交易層次,缺乏上中下游的完整鏈結,也難以與國際市場形成互動。這種「斷鏈型孤島市場」的結構,若不及早突破,不僅會讓臺灣藝術市場持續被邊緣化,也會對國家整體文化戰略與競爭力造成負面影響。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一、從「台北當代」停辦談起

台北當代自2019年創立,曾被寄望成為臺灣與國際藝術資本接軌的重要平台。短短六年間卻走向停辦,說明臺灣市場本身缺乏支撐國際展會的結構條件,這反映出:

1.臺灣收藏家雖然活躍於國際市場,經常直接向紐約、倫敦、香港等地的畫廊與拍賣公司購買作品,但這些交易大多發生在海外,本地市場既未能分享這股能量,也缺乏制度將其轉化為培養藝術家、壯大本地畫廊或建立專業服務的養分。於是,我們看到一種矛盾:收藏家在國際上聲名遠播,但臺灣市場卻在地化、空洞化,甚至日漸邊緣化。

2024巴塞爾香港藝術展會現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2.臺灣的畫廊與拍賣公司,整體專業能力、資源與國際連結都有限。能處理的作品多集中在中低價位市場,且缺乏能長期經營藝術家、打造國際行情、引進高價交易的能量,這也是臺灣藏家資金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3.由於臺灣藝術市場仍停留在中低價位層次,缺乏支撐高端交易的能量,導致臺灣的藝術博覽會缺少建立市場信心與價格標準的作用,無法像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或斐列茲(Frieze)那樣,為區域市場設定標準與建立信任。

4.在缺乏制度性誘因與政策支持的情況下,國際畫廊對臺灣的態度往往只是「短暫參展」而非「長期進駐」。他們來臺,多半是為了在藝博會上銷售作品,結束後便將資源與資金帶離臺灣。相比之下,繼香港之後,新加坡因區域金融地位,首爾則因政府文化戰略,皆成功吸引國際畫廊設立分館或長駐據點,逐漸成為亞洲市場的樞鈕。臺灣卻只能停留在「一次性銷售舞台」,難以累積持續投資與在地深耕的動能。

因此,台北當代的停辦,不只是產業活動的終結,更凸顯出臺灣藝術市場的結構性困境。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二、何謂「斷鏈型孤島市場」?

「斷鏈型孤島市場」顧名思義是指市場價值鏈各環節缺乏系統性連結,無法形成資源與信任的循環,導致產業停滯於初階交易層次,此類藝術市場的特徵包含:

1.價值鏈斷裂:學術、產業、政策、專業服務與收藏端之間缺乏實質合作與知識流動。

2.專業孤立:法律、會計、金融、財富管理等專業領域對藝術市場的理解與介入不足。

3.低信任環境:因缺乏監管、評鑑與背書機制,產業難以獲得其他產業及主管機關的信任。

4.市場侷限:停留在作品買賣的初階階段,缺乏價值塑造、資本運作與品牌升級的能力。

三、臺灣「斷鏈型孤島市場」的現況

臺灣藝術市場的停滯並非偶然,而是結構性因素長期累積的結果。表面上看,市場活動不乏熱絡,藝博會辦得熱絡,收藏家在國際間活躍,藝術家創作力持續蓬勃。然而,這些密集的市場活動掩蓋不了深層的結構性矛盾。市場始終未能形成完整的價值鏈,缺乏跨環節的合作與資源流動,更未能融入國際藝術資本體系。這種結構性的斷裂,使臺灣陷入「斷鏈型孤島市場」難以自拔。

1.價值鏈斷裂:

臺灣的藝術市場並非缺少角色,而是缺少連結。學術界、產業、政策專責部門、專業服務與收藏端雖各自存在,但彼此之間大多各自為政,缺乏實質合作與知識流動。臺灣的藝術研究與評論多停留在展覽評論、學術出版,很少被轉化為市場策略。許多藝術家在學術上受到重視,但未能透過畫廊推廣進入市場價值體系。這使得學術價值與市場價值之間斷裂,缺乏相互支撐。文化部與地方文化局雖投入資源,但多以補助和短期活動為主,缺乏長期市場制度設計。當市場需要的是評鑑標準、稅務誘因與金融工具時,政策仍停留在「補助展覽」或「觀眾數據」的思維。收藏家雖有財力與眼光,多半只是出於個人興趣的收藏,沒有進一步轉化為公共典藏或推動市場制度的力量,市場因此難以累積公共影響力。於是市場看似擁有所有要素,但它們彼此之間缺乏鏈結,無法形成合力推動市場往前的完整價值鏈。

2.專業孤立:

在臺灣,法律、會計、金融、財富管理等,這些領域雖然在其他產業已相當成熟,但對藝術市場的理解非常有限。他們對藝術品的估值、交易流程、稅務處理與資產規劃等議題缺乏經驗,也很少主動介入或設計相關服務。結果是,收藏家或企業在遇到稅務、資產配置、財會揭露問題時,往往缺乏專業幫助。

3.低信任環境:

臺灣藝術市場長期處於「低信任環境」,其根本原因之一在於文化部對市場的角色定位始終模糊不清。文化部雖然是主管機關,但對於是否應該承擔監管與評鑑責任,一直保持模糊與遲疑。這種態度造成市場缺乏透明的規範與權威的評鑑標準,當市場缺乏監管與背書時,其他主管機關自然更加保守,金融機構不敢承接藝術品作為抵押品,財政與金管體系更難以設計出相關的金融商品或稅制優惠。換言之,文化部的猶豫,讓市場長期停留在「無人監管、無人背書」的真空狀態。這不僅削弱了產業的透明度與外部信任,也使藝術市場無法被納入更廣泛的經濟與金融體系,最終只能在小圈子裡自我循環,一再錯過成為區域文化資產管理樞紐的機會。

4.市場侷限:

臺灣的藝術市場大多仍停留在最基本的「作品買賣」層次,交易僅是將作品由藝術家或畫廊售予收藏家。但這樣的市場模式缺乏後續發展,沒有長期經營藝術家、建立市場價值的能力;沒有把藝術品納入金融資本操作(如基金、信託、融資)的工具;也沒有將藝術家與畫廊發展成具有國際辨識度的品牌。

而拍賣公司本應承擔次級市場的功能,為作品提供再流通的舞台,並建立價格指標,但在臺灣卻常流於短線操作。許多拍賣活動集中在快速出清庫存或迎合投機需求,卻無法真正承擔「定價」與「價值支撐」的角色。使得市場長期困在低層次循環,難以真正鏈結國際體系。

四、若臺灣持續無作為的情境預測

當前臺灣藝術市場斷裂的產業鏈與孤立的市場結構,已經造成交易活動侷限於作品初級買賣,缺乏更高階的資本化、金融化與國際化運作。如果沒有決心解決相關問題,這種「斷鏈型孤島市場」的現象不僅會持續存在,還可能逐步惡化,進一步削弱整體產業的韌性與競爭力。

首先,市場邊緣化將不斷惡化。雖然臺灣收藏家在亞洲具有高度聲望與實力,但由於購藏活動多集中於海外,對本地市場缺乏回流效應。相對地,新加坡與首爾正透過制度改革、跨境金融連結與政策誘因,強化其作為國際交易中心的地位。若臺灣仍停留在低階作品交易,缺乏國際能見度與制度支撐,將愈加被排除在亞洲高端藝術金融版圖之外。

其次,產業升級將陷入停滯。畫廊與拍賣公司未能培養高階市場所需的能力,如跨境交易、資產管理、反洗錢(AML)與客戶盡職調查(KYC)、永續治理與品牌推進,市場結構便無法上移。這不僅使藝術市場停留在初階買賣的循環,更使整體生態缺乏人才養成與知識流動,進一步限制了藝術專業服務(法律、會計、金融、家族辦公室)進入市場的動能。結果是,臺灣藝術市場難以與國際金融、資產管理體系接軌,繼續錯失與藝術資產管理和文化金融對接的機會。

第三,政策缺位將削弱跨部會合作的可能。文化部對市場監管與評鑑責任的不確定態度,已使其他主管機關對藝術市場存疑。若缺乏可信任的市場治理框架,金管會、財政部、經濟部等單位更不敢放寬相關規範,也不會將藝術資產納入國家戰略。這將導致藝術市場持續處於「政策真空」,無法借力國家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金融科技與永續金融的推進,而使藝術產業被排除在更廣泛的產業與政策網絡之外。

最後,國家文化與金融戰略的落差將擴大。在全球文化與資產管理趨勢中,藝術市場已不僅是文化活動,更是金融治理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一環。若臺灣持續被邊緣化,不僅藝術家缺乏舞台,收藏家資金無法回流,文化金融機制無法建構,更將使臺灣在國際文化與資產管理競爭中喪失發言權。最終,這將削弱國家在地緣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整體影響力。

五、走出斷鏈型孤島市場的可能路徑

首先,基於過去推動「藝術品交易所得採分離課稅」的立法經驗,當文化部單打獨鬥時,往往無法有效爭取財政部門的支持。但若能掌握國際局勢與配合國家政策方向,成為府院的既定政策,才能跨越跨部門合作的鴻溝。

在此策略之下,金管會推動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正提供了文化部一個切入點。該政策的核心目標,在於吸引境內外資產管理業者與高淨值家族辦公室進駐臺灣,並建構與國際接軌的金融體系。若文化部能將藝術市場納入「資產管理中心」的框架,不僅能把藝術品納入合規的資產配置類別,也能透過制度設計,讓企業收藏、藝術基金、信託與保險等金融工具與藝術市場相互連結。這將使藝術市場從「文化消費」升級為「資產管理」,自然吸引更多專業機構參與,帶來穩定資金與專業服務。

「藝術資產」被視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成果,其中涉及無形資產(如專利權、著作權、智慧財產權)的範疇。(本刊資料室)

再者,藝術市場的跨境發展需要「合法管道」的支撐。當前臺灣畫廊與拍賣公司缺乏應對跨境交易的能力,從進出口許可、關務與稅務到反洗錢盡職調查,幾乎都處於低標準狀態。若能藉由「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規範引入反洗錢(AML)、了解你的客戶(KYC)、合規審查的標準化機制,則臺灣藝術市場將不再是國際交易的灰色地帶,而能轉化為透明、可信且具制度保障的市場環節。

同時,企業角色的引入不可或缺。過去在推動文化政策時,往往以補助與贊助為核心,企業被動參與。但若能將藝術收藏、捐贈與合作納入企業ESG報告與財務架構,就能形成「文化投資 × 財務誘因 × 公共影響」的三重連結。例如,企業收藏若有明確會計準則列帳,並搭配稅賦抵減設計,不僅能促進企業更積極參與藝術市場,也能讓藝術資產成為企業治理與品牌形象的一部分。這樣的制度設計,必須由文化部主導倡議,但同樣需要財政部、金管會及行政院的協調整合。

解決「斷鏈型孤島市場」的關鍵,在於能否將藝術市場重新定位為資產管理的一環,並與國家經濟戰略連結。圖為2023年「TAERC藝術資產講座:如何踏出藝術家資產管理第一步」現場。(本刊資料室)

文化部必須意識到,單靠文化視角無法突破當前困境。藝術市場的發展涉及金融監理、稅務制度、產業投資與國際外交,這些都非文化部一己之力能完成。因此,文化部的角色應轉型為「跨部會政策中介者」,善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政策平台,將藝術市場的制度改革納入國家經濟與金融戰略。如此,藝術市場才能擺脫孤立,走出「斷鏈」的困境,真正進入國際資本與文化流通的循環。

解決「斷鏈型孤島市場」的關鍵,不在於單一補助或活動,而在於能否將藝術市場重新定位為資產管理的一環,並與國家經濟戰略連結。唯有如此,臺灣的藝術市場才能避免停滯或惡化,並在全球藝術資產配置的潮流中找到一席之地,讓藝術不僅是文化象徵,更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戰略資產。

2016年,畫廊協會與產經研究室在藝術品鑑定機制與資料庫先導建置服務計畫之下,建立了「藝術鑑定先導平台」資料庫。(圖片截圖自藝術鑑定先導平台官方網站首頁)

六、在困境中重塑臺灣藝術市場的契機

全球藝術市場已連續兩年陷入萎縮,無論是拍賣成交額下滑、收藏家觀望,還是藝博會縮減規模,整體產業都籠罩在壓力與不確定之中,臺灣市場同樣承受著這股景氣寒流。然而,歷史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市場的低潮,往往也是體質調整與轉型升級的最佳時刻。正因為外部資金收縮、需求降溫,產業界才有可能靜下心來,審視自身的結構問題,並勇敢推動那些在繁榮時期往往被忽視或延宕的改革。

首先,這是一個重新定義價值的時機。當交易量下滑、價格動能不足,產業不能再單純依賴買賣數字來支撐,而應該將焦點放在價值的建構上:如何透過研究、出版、專業評鑑與制度性支持,讓藝術品在市場之外也具備可持續的文化與社會影響力。若能建立起透明的價值評估機制,不僅能協助藏家與企業做出理性決策,更能讓藝術在經濟循環中擁有長期的正當性,而不是被視為短線投機的工具。

其次,這是提升專業能力的時刻。景氣低迷時,許多國際市場的案例顯示,最終能夠逆勢突圍的單位,往往是那些在制度、人才與合規上不斷投資的組織。臺灣畫廊與拍賣公司若能趁此機會補上過去的不足,將為未來市場回暖之時奠定穩固基礎。這些專業能力或許短期內無法直接帶來收入,但長遠而言,卻是臺灣能否躋身國際藝術市場體系的關鍵。

2023年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藝術品鑑定鑑價作業準則》公告發佈現場,期透過制定相關規範,讓藝術資產的會計處理與國際USPAP完全接軌。(本刊資料室)

另外,這也是凝聚產業共識的重要關鍵點。市場繁榮的時候,各自爭奪買家資源,難以坐下來討論共同問題;但當景氣低潮來臨,大家才真正意識到,如果沒有健康的產業生態,再強的個體也難以獨自存活。正如同過去推動藝術品交易分離課稅立法的經驗,唯有在產業界、文化部、財金部會、甚至行政院層級的跨域合作下,政策才能真正落地。今天我們同樣需要這樣的合作精神,才能解決「斷鏈型孤島市場」的困境。

最後,這更是一個心態轉換的契合時機。市場低迷時,人心容易悲觀,藝術從業者甚至可能陷入焦慮與倦怠。但如果我們將這段時期視為「耐力考驗」而非「末日審判」,那麼每一次的堅持、每一項小小的制度改革,都是為未來打基礎。市場終將復甦,而當復甦來臨時,那些在寒冬裡持續鍛鍊體質、強化結構的個體與機構,必然會成為率先迎向春天的領先者。

因此,我們不應只是消極地撙節開支、被動等待市場回暖,而是要把握當下,推動產業轉型。若臺灣能以此刻為起點,補足專業缺口、建立制度基礎、提升國際接軌能力,那麼低迷的市場將不再只是壓力。當前的挑戰,雖然嚴峻,卻也蘊含著重塑未來的力量。希望臺灣的藝術市場,不因「斷鏈型孤島」的困境而自我設限,而能在全球市場的起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走出一條既專業又具國際性的道路。這不僅是對產業的期許,也是對每一位仍在努力的藝術家、畫廊、拍賣公司、從業人員與藏家的鼓勵。因為唯有共同相信並推動改革,我們才能讓這個市場在谷底之後,迎來真正的蛻變與重生。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9月號396期

石隆盛( 16篇 )

從事當代藝術環境及市場領域的觀察研究、長年推動國內多項文化與藝術政策調查研究與法令修訂。 曾任 : 畫廊協會秘書長、畫廊協會附設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 、 帝圖科技文化公司附設亞洲藝術經濟研究中心執行長 、 兼任畫廊協會策略長。現任藝科智庫執行長,從事數位科技在視覺藝術領域應用工具的開發與基礎研究。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