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立美術館主題展「Practice and Practice:李錦繡、謝貽娟與我」,源自對女性藝術家社會角色與多重身分的關注,以及去年展開的「戰後嘉義女性藝術家探尋計畫」,聚焦於李錦繡(1953-2003)與謝貽娟(1967-2017)這兩位極具辨識度的藝術家,追尋她們所處的時代,以及突破性別框架的發展。

相隔一個世代的李錦繡與謝貽娟皆出生嘉義、遠赴歐洲深造卻驟然於50歲病逝,雖然在人生軌跡的起點與終點巧合地有著相同的註記,但過程中則分別開展出沉斂卻昂然的創作脈絡。而本展亦邀請三位臺灣當代藝術家:蔡志賢、康雅筑與王怡婷,透過實地訪查與現地創作,以各自擅長的材料特性搭建起跨世代的回應。從命題「Practice and Practice」意指的「實踐」與「練習」,揭示藝術家在日常生活當中仍為創作投注大量心力,與作品在完成前歷經的發想構思與各種嘗試。至於「我」為何人?也是本次展覽頗耐人尋味的思考,從熟識藝術家的親友、與會的當代藝術家,乃至一般觀眾,無論親疏,每個人都能從她們投映於作品當中的生命經驗找到與之對話的切口。

過程的必要與重要
展覽以「我與我們」、「加與減」與「方圓之間」三大子題鋪展開來,展出近200件作品與相關文物,包括:油畫、水彩、版畫、攝影、複合媒材、手稿與速寫等,以及紀錄片。除了鋪展出藝術家在不同階段的創作特色之外,也凸顯「過程」的必要與重要;除了天賦之外,更奠基於無數練習的累積,饒富私密感的習作與草圖也讓觀眾窺見她們長年累積的思考脈絡,看見她們是如何探索試驗、逐步形塑成鮮明的風格。

「我與我們」展區以兩位藝術家的自畫像作為破題,呈現藝術家如何處理自我與人群的關係。迥異於當時臺灣藝壇風行的照相寫實主義,李錦繡在人物的描繪援用負片的概念,所呈現的朦朧形象與陰鬱色調已然奠定日後創作的基調。她在1970年代中期展開長達七年的家族照片系列,如1978年的《婚禮》以常見的親友群像為構圖,卻難以識別面容加之灰階色彩,而讓喜慶氛圍反轉為幽微隱晦,流露出獨到的創作語言與前衛性。
謝貽娟在臺灣從事設計工作一段時間後毅然出國深造,陸續在1998年取得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碩士、2002年取得費爾茅斯藝術學院(Falmouth University)藝術哲學博士。她在1993至1999年間每天描繪一張自畫像,現存超過1,600件作品可見風格多變、甚至跳脫形象再現,更大程度投映出不同的感知狀態,現場展出創作於1993年的《Dreamland III》版畫可謂首張自畫像,就將自己切分為四種樣態。

「加與減」展區則呈現出她們創作底蘊的基石與極具實驗性質的歷程。李錦繡在1984年赴國立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進修時,發展出以顏料繪製於透明膠片的創作形式,用於詮釋空間的光影與物象的穿透。返國後,除了專注於創作亦投身藝術教育,不僅參與胞弟李英哲夫婦經營的北興幼兒園之空間設計,也親自帶領學童創作,而她為學童設計的教案,將藝術概念與造型予以簡化亦可視為一種減法。展場中也重現李錦繡製作的幼兒園鐵窗意象,亦以她的教案規劃互動區邀請觀眾提筆創作。而李錦繡在學院訓練之外,亦將受教於李仲生的自動技法與陳丁奇的書法予以揉合,以西方的構成概念與東方的書道美學,其流暢有機的線條尤為作品的可觀之處。

謝貽娟則在速寫本當中加入現成物而突破平面維度的構成,尤其在嘗試粉末、纖維等媒材所指涉的身體勞動感,加上龐碩的閱讀筆記與心得,還有被家人悉心保存、使用殆盡的大量鉛筆頭,都能看到她長年不懈地自我學習與反饋。在繪畫之外,謝貽娟亦結合攝影、版畫等複合式創作,反映出以自然元素、幾何結構作為形式語言的興趣與鑽研,而隨著她逐步轉向對內在世界的探索,畫面也漸趨簡練抽象。

「方圓之外」展區更進一步凸顯兩人對空間都有獨到的見解與探索興味。李錦繡自1990年代常以居家空間為創作主題,除了反映出女性往往作為家庭主要照護者的現實觀照,也從自我與物件的對應關係探討存在的意義;誠如她所自述:「我認為我主要的創作心思,在於詮釋由人所佔據的空間之神秘。」而提出「非空間」(None-Space)的謝貽娟曾表示,「我篤信有這麼一個空間的存在,『非空間』是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非空間』是非物質的,就像空氣。」這種融合老莊禪學、西方現象學與心理學的概念可謂一種精神空間,既空無卻也盈滿。她多採徒手推抹礦物粉末以堆積肌理與層次,直接感受身體與媒材的對應,並以藍色為主調營造神秘靜謐的無垠之境。

穿透時空的迴響
三位當代藝術家以李錦繡與謝貽娟為線索,以作品表達出自己深受觸動與意欲回應的面向。同樣生長於嘉義的蔡志賢,以廢鐵的重組探討材質與時間的交互作用,也投射個人的童年記憶與移動經驗於其中。康雅筑的《線延伸出的那些漪》更直接將李錦繡遺留的木製線軸為創作媒材,透過纖維柔軟卻堅韌的特性呼應兩位藝術家的個性,未竟的創作生命仍如漣漪般對外擴延。而王怡婷的《呼吸》以桂竹與銅線為主要結構,不僅扣合兩位藝術家擅於運用線條的特色,也將內蘊的韻律與能量予以立體化。

綜覽展品的發展,從早期對「我」此一形象的描繪,遞進成後來的隱遁無形,「存在」可謂她們面對自我何以安身立命而不間斷地探問與追尋。正如李錦繡所言:「透明的空間,我的存在應也是透明自在的。」而謝貽娟對於全心探索20多年的「非空間」亦有相似的慨歎:「當心靈不再執著於『自我』的觀念,甚至也不執著於任何的時候,那才是最祥和、純淨。」
儘管早逝的際遇不免令人惋惜,但兩位藝術家在有限的創作歷程中以個人生命經驗、哲學思考作為創作的底蘊,並對形象、線條與色彩持續進行廣泛地練習與實踐,而能安然沉潛在自身所關切的一方空間之中,厚積薄發也正是她們在臺灣藝壇不容被忽視的定位。

「Practice and Practice:李錦繡、謝貽娟與我」
展期:2025.06.27–10.12,週二至週日 09:00-17:00
地點:嘉義市立美術館(嘉義市西區廣寧街101號)
參展藝術家:李錦繡、謝貽娟、蔡志賢、康雅筑、王怡婷
(嘉義市立美術館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