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底嘉義市立美術館迎來年度大展「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以寫生和旅行速寫,詩意回顧大師環遊世界的足跡。相較於3月的「懸置的界線」與6月的「天天上演」,針對這兩場當代藝術展覽所進行的小小觀眾養成指南 ,著重於打開孩子以不同感官體驗藝術作品的可能性,而「拾景剪影」這檔展覽既是孩子們熟悉的嘉義前輩藝術家,風景寫生更是他們熟悉的創作題材與創作方式,於是在2024年最後一場的「小小觀眾養成指南」活動中,調整了之前利用學習單引導學童觀察展覽,改以小遊戲的方式貫穿活動。
畫畫暖身|來嘉美館的路上觀察
對大多數的孩子來說,週末一早要起身來美術館參加工作坊,彷彿又要來上課,常常會充滿「媽媽幫我報名的,我也不知道要來幹嘛」的無奈。過往會以繪本故事作為暖身,而這次則請孩子們先製作嘉美館的紙模型,畫紙中央上,請他們回想怎麼從家裡到嘉美館的?路上看到了什麼東西?這個不預期的任務,讓畫畫變得有點難度,不管是高年級的大孩子,或是低年級的小朋友,於是「抗拒」的聲音開始跑出來:
「老師,我來的路上在睡覺,什麼都沒有看到。」
「老師,我不記得路上有什麼。」
真的都不記得嗎?真的都沒有看到嗎?我和分組帶課的小老師們,從更貼近他們來美術館路上的經驗,和孩子們聊起天來。
「那媽媽是開車還是騎車帶你來呢?車子是什麼顏色」
「你從家裡出發的嗎?那你家長什麼樣子?」
「來的路上有經過陸橋嗎?或是在哪裡遇到紅綠燈?」
於是在車上睡著的孩子,畫了夢鄉中想去郊外旅行的場景;搭摩托車來的女孩,注意到市場裡賣包包的店,和買完菜走在路上的阿婆;遲遲不肯下手的高年級的大男孩則把家旁邊空地上的籃球場畫了出來;沒包袱的低年級學童,邊畫邊和旁邊的同學熟了起來,大家像是接龍畫出沿路上的店家、電線竿、小貓小狗⋯⋯畫著畫著,大家開始停不下來,最後請他們幫忙在美術館模型四周,畫上他們觀察到的植物和樹,孩子們才有種「耶!我們到美術館了!」。暖身完畢!準備跟著玉山爺爺一起環遊世界!
打開感官,美感經驗無所不在
第一階段讓孩子們畫出來嘉美館的路上觀察,不只是暖身,也希望讓他們重整腦中記憶,找出路上擦身而過的人事物,藉此回應展覽主題「拾景剪影」,而透過學員們從四面八方到嘉美館的路上觀察,構成了他們與美術館之間的連結,也成為一幅以嘉美館為中心的地圖。
雕塑家羅丹的名言「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成了當代在探討生活美學時最常被引用的一句話,而「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則是直指「觀察」的重要性。在6月號專欄中,介紹「小小觀眾養成指南」時,便提到透過工作坊的引導,讓孩子們的美術館參觀,能夠從「看」(Look)到「理解」(See),而如何觀察?觀察什麼?就成了工作坊的重點。
回到展覽識讀的概念上,對於展覽的理解並不止於作品。而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這檔展覽中,以拼貼手法所設計的主視覺,更是忠實呈現了主題概念與林玉山創作時的手法。坐在主視覺牆前,一起討論配色及構圖,準備開始這次工作坊的「觀察」任務。
以參展作品作為主視覺拼貼元素,是今年在嘉美館「小小觀眾養成指南」中帶4-6年級的孩子們體驗主視覺創作時,最常利用的手法。「拾景剪影」的主視覺設計也不例外,但不同於過去以學習單讓孩子們找出主視覺牆上的資訊露出,這次則希望透過主視覺上的9件作品去貫穿工作坊中的不同任務。於是任務一便是透過觀察,拼出眼前的主視覺牆。畫作的前後排序本身已極富挑戰,再加上提供了不同大小的標準字、展覽資訊,孩子們除了畫面構成,還要思考資訊分級。大家開始熱絡討論起來,因為攸關到任務二「說一口好畫」的選擇權。
有了任務一「主視覺拼圖」對於林玉山展出作品的印象後,在任務二中,孩子們分別從主視覺上的9件作品局部中抽籤,接著每組出發去各自找到他們手中的局部作品。除了要從貫穿三層樓的三個分區共計77件圖像作品中,去找作品外,還得要從速寫與元畫作再去區分,甚至是視覺設計師在主視覺中偷偷水平翻轉了1件作品,也考驗孩子們的觀察力。
找到作品後,他們還要分別扮演「說『畫』的人」、「聽『畫』的人」及「紀錄的人」,三種不同角色。要從畫作的基本資訊、色彩與構圖去介紹畫作給「看不見」的學員,對這次4-6年級參與的學童來說,都覺得十分有趣,也是希望能透過「任務」讓看得到的人觀察畫作中的細節,讓看不到的人試著去想像畫面。因為有組員矇著眼,所以也考驗著團隊默契,這個新的展覽參觀經驗,讓有些學員玩上癮,除了自己任務中的畫作外,懇求帶課小老師多出幾題。但也有學員因為不熟悉在展場中討論,請「說『畫』的人」分享他對於眼前這幅畫作所聯想到的人事物或感受時,遲遲無法進入狀況。
課堂的最後,孩子們分享他們觀察到的畫作。
對於幾幅山景,如〈鐵力士雪山〉、〈喜馬拉雅雪山〉和〈玉山雄峰〉,他們在色彩的觀察上十分細緻,在畫面中的細節的描述上,也會帶著他們自己的感受,來介紹給看不到作品的學員去想像,像是山景中孤單的鳥,或是〈石濤海鳥〉中以很生氣的大海來描繪洶湧的海浪。
在進行工作坊的同時,正好閱讀了Bence Nanay 為牛津通識課系列所撰寫的《美學:打開未知的美感體驗》,貫穿全書的概念即是「美學的特別之處在於我們在美學的經驗中運用的注意力」,因此你的注意力放在哪,對於美術館參觀經驗與對於作品的體驗都有很大的影響。
而在這次的小小觀眾養成指南中,先透過發散思考的方式讓孩子們能盡可能地畫出他們的路上觀察,不管是真實場景或是想像畫面。而在任務一「主視覺拼圖」與任務二「說一口好畫」,在逐步收斂回到展覽主題上,也讓他們知道稍早的畫畫暖身就像是林玉山爺爺在創作時,所做的「拾景剪影」。透過任務遊戲,提供不同的美術館參觀經驗,將他們的注意力拉回展覽裡,也透過他們的觀察發現了畫作中色彩多樣的變化,和這些風景與孩子們的生命連經驗結。
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 地點|嘉義市立美術館 (嘉義市西區廣寧街101號)
- 展期|即日起至202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