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看我大展身手做展覽】給小小觀眾的美術館參觀指南

【專欄│看我大展身手做展覽】給小小觀眾的美術館參觀指南

孩子們對於作品的感受與喜好通常是很直覺的,但透過工作坊,有機會跟他們一起討論作品的什麼部分讓他有這樣的感受,成了最近身的觀眾調查。

仔細回想,愛看展覽的我們,可能都是一路上自己摸索出看展方式的。

也許在美術館的參觀經驗中,除了參觀須知上有很多禁止符號告訴我們不能做什麼外,最常就是來自於志工的溫馨提醒。但,如果這時候「展覽識讀」能派上用場⋯⋯

鼓勵兒童表達觀點與想法的「大展身手做展覽」在課程中,循著識讀能力培養的不同階段,從識別展覽、理解展覽、詮釋展覽到創造展覽,搭配著展覽製作流程,循序漸進體驗策展工作。自2020年開始舉辦過6場兒童策展工作坊,逐漸歸納出目標對象:5-7年級的學童較能理解創造展覽的目的性,在認知發展上也較具有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及類推能力,從展覽企劃到展示設計的整合能力也較為完整。

除了從做中學,年紀小一點的孩子有沒有機會,也能認識「展覽」是什麼呢? 用更輕鬆的方式來「體驗」展覽呢?

從繪本出發,「小小觀眾養成指南」工作坊帶兒童進行美術館的觀察探險!(圖片提供:均勻製作)

因此在2023年於嘉美館首度嘗試將兒童策展工作坊做了分齡,並簡化課程內容,讓3-4年級的學童能先感受到「原來看展覽也可以很好玩」,透過展覽企劃課,鼓勵他們從日常生活的連結出發,發展自己「詮釋」作品的創意;展示設計課則是以視覺觀察與身體感受切入平面設計與空間設計,提供他們參觀展覽的另一種引導。不需要拘泥於「標準答案」的美術館,是進行展覽識讀的最佳場域,在過程中,利用學習單來協助孩子們聚焦觀察重點,但也發現反而讓部分孩子陷入會不會寫錯的緊張情緒中,因此現場助教們的陪伴就顯得格外重要,在「歡迎各種答案」的安全感中,孩子們各式有趣的真誠回應,才是工作坊裡最珍貴的。

「你看到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在美術館裡的討論,每個回答都是100分的答案。(圖片提供:均勻製作)

怎麼看?創造你的最佳觀展經驗!

英文中的Look和See,在中文中都能簡單翻譯為「看」,但層次卻有差別!Look 更像是走馬看花的「看」,而 see則帶著理解的意味。由美國教育學者Lisa F. Smith與Jeffrey K. Smith在2001年於大都會美術館進行的研究發現,觀眾停留在每一件作品的平均時間為27.2秒,中位數為17秒。15年之後,他們於芝加哥藝術學院進行同一研究,發現觀看時間的平均值為28.63秒,中位數為21.00秒(註1)。

性別、年齡和參觀團體的大小,對於觀看時間的影響並不大,從數字上來看,觀看時間似乎有些許增加,但參觀行為卻有了明顯的變化,也就是「藝術自拍」的比例提高了。由此可見,在觀展過程中,我們願意專注在藝術品上的時間之少(因為可能有一部分的時間還得要閱讀展品說明牌),而現在又有更多的外力加入,Look究竟如何才能See呢?

「觀察」是Look到See的連接道,「小小觀眾養成指南」就是這個角色。

從展覽入口主視覺牆的「識讀」開始,思考圖像構成的原因、展覽資訊分級的視覺呈現;進入展覽後,從策展論述與分區說明的文字中,找到策展「提問」,再透過對於展出作品的觀察,找到可能的「答案」。

2023年的「小小觀眾養成指南」帶領學童參觀「當我們在此相遇」特展,搭配當時的策展分區,以「觀看轉向與理解」,規劃讓孩子們能從不同姿態、不同角度來觀看、觀察作品,回應「觀看轉向」,而「理解」的部分,則鼓勵他們從作品來進行人事物聯想。

蹲下來,轉過去,躺著抬頭看。透過工作坊,鼓勵孩子們打破觀展的身體慣性,發現藝術品中的小秘密。(圖片提供:均勻製作)

今年(2024年)則更進一步,預計搭配三檔嘉美館的主題策展,進行「小小觀眾養成指南」,招收對象的年齡層也再下調,分為1-3年級的初階班,及4-6年級的進階班。前者聚焦在引導孩子從認識美術館的不同空間及功能,到展覽裡的大小事觀察;後者則進一步從5W1H分析法,思考策展的不同考量,並加入平面設計課,讓學童製作特展的推薦作品指南。

在3月搭配「懸置的界線」特展所進行的「小小觀眾養成指南」工作坊中,觀察到大多數的學童都有參觀展覽的經驗,在工作坊的開始先以美術館的建築小模型讓他們塗鴉,一方面有助於引導他們從平面圖認識美術館的空間,另一方面也緩解了初次參與課程的生疏。初階班課程,在短短兩小時內,先以廖培恩的繪本《我的美術館》,帶領學童一邊聽故事,一邊進入美術館參觀的情境,繪本內容也與引導學童在美術館中的觀察體驗有關,有助於孩子們對於課程學習單的理解。

1-3年級的學童,由於國字識字量有限,看著他們在學習單上「畫」出觀察的內容,相較於文字,更能發現細節。也從中發現,相較於作品的感受性,身為觀眾的學童,過去鮮少留意到其他的美術館觀眾或是工作人員,因此在「人與人之間的線」這個問題的討論上,讓孩子們將觀展的關注從藝術品暫時轉向美術館的環境中,也獲得了一些有趣的觀察。

搭配6月的「天天上演」,1-3年級的初階班則從「感受」引導他們去找到作品中,好玩、悲傷、神奇的地方,有趣的是,同一件作品,孩子們的感受都很不一樣,像是黃萱的〈小石子電風扇〉,有人覺得很可怕,因為石頭可能會噴出來,有人覺得好好玩,像是對電風扇惡作劇,也有人對於這件作品有很多疑惑,覺得藝術家這樣做很奇怪。

〈小石子電風扇〉引發孩子們不同的感受。(圖片提供:嘉義市立美術館)

孩子們對於作品的感受與喜好通常是很直覺的,但透過工作坊,有機會跟他們一起討論作品的什麼部分讓他有這樣的感受,成了最近身的觀眾調查。

相較於1-3年級的矇矇懂懂(但跟他們一起看展時,也可以得到更多出乎意料的答案),4-6年級的孩子在看展過程中,大多已經會主動找到展覽摺頁來輔助理解作品內容。

透過觀察觀眾,與孩子們討論美術館和展覽的目標觀眾。(圖片提供:均勻製作)

4-6年級學童的進階任務是發展出一份特展的推薦作品指南,因此除了認識美術館、認識展覽外,也希望他們能「詮釋」他們想推薦的作品。以「天天上演」來說,為了要和孩子們討論策展論述中的「客廳」、「公共場域」、「表演」,就花了一些時間引導他們從日常生活出發,去和美術館及展覽做連結,這部分的確對於10-12歲的孩子來說仍有點困難度,但從中也可以發現到這批小小觀眾參觀美術館的經驗,顯然多過於他們看表演的經驗。

不過進到展場參觀時,儘管前面的策展討論被拋到腦後,多元的作品形式讓學童都沈浸其中。以3F展間黃博志的〈二哥的藍色斑鳩〉為例,前置準備時會擔心對於孩子過於沈重,但在最後的討論中,發現孩子們對於這件作品的感受性很強烈,也耐心在展場遊走,仔細聽著故事。

漫步在〈二哥的藍色斑鳩〉展場中,可以聽到不同的故事細節,讓孩子們有不同的觀展感受。(圖片提供:均勻製作)

這裡有奇特的地毯,和一個感動的故事。描述二哥死後,家人很擔心,由於家境窮困,無法上學。走在展場的不同地方,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像是蟲鳴鳥叫,讓我想要更深入入欣賞故事。

邊走邊聽的看展覽方式,也讓我覺得很新奇。你也可以試著用雙手學斑鳩揮動翅膀的樣子,想像自己是一隻藍色斑鳩。

我感覺到藝術家思念家人的濃濃情感,因為班上同事也曾遭遇過類似的事情。也讓我聯想到了水保團隊,有一次我們的成員也在一條河上看到很多斑鳩。

而像是阮英俊的〈生存之樹〉,紅土包著種子在展場地面構成的大樹,十分吸睛,除此之外,也有孩子分享,他認為這件作品很貼近現代生活,藝術家讓民眾可以把展場的種子帶回家種植,這樣這件作品就不只是在美術館裡,也會在我們的生活裡。

撿拾〈生存之樹〉的種子,讓孩子們有藝術貼近生活的感受。(圖片提供:均勻製作)

金範的繪畫〈黃色尖叫〉,雖然又慘又吵,但能將情緒和感受「畫」出來,也成了孩子們印象深刻的地方。

繪畫《黃色尖叫》讓孩子們認識到用繪畫表達情緒與感受。(圖片提供:均勻製作)

還記得在3月份的小小觀眾養成指南中,請學童想一想,如果自己變成了一條線,會是美術館裡的什麼東西?

我是光線,可以為美術館帶來溫暖。
我想變成美術館和人之間的紅線。

這是兩則我最近印象深刻的回答,也是我期待「小小觀眾養成指南」系列工作坊可以扮演的角色:以展覽識讀,讓孩子的生活經驗與美術館相交織,讓每一次的觀展經驗都成為獨一無二的回憶。

透過平面設計課的引導,孩子們認識圖像與資訊在主視覺海報上的重要性。

暑假來嘉義市立美術館看展時,別忘了在大廳停留一下,參考孩子們的推薦亮點作品,循著他們的角度,也許你也會對作品有不同的感受。

天天上演

  • 展覽期程|05.29 – 09.29
  • 展覽場域|嘉美館1-3樓及戶外廣場

延伸閱讀

【專欄│看我大展身手做展覽】Work in progress!如果展覽識讀變成一場展覽⋯⋯

【小典藏|愛閱讀】一起大展身手做展覽吧!——讀《打造一場精彩的展覽》

【專欄│看我大展身手做展覽】動手做才能創造魔法! 國際兒童友善博物館協會(Hands O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ldren in Museums)國際研討會參與後記

 註1 Smith, J. K., & Smith, L. F. (2016). Time spent viewing art and reading labels.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11(1), 1-10.

胡忻儀( 10篇 )

均勻製作總監/「大展身手做展覽」兒童策展計畫發起人

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2017 年 7 月成立均勻製作,以展覽製作轉譯藝術與文史,貼近日常生活,致力於每個專案中實踐恰到好處的創意。透過對展覽製作的實踐與藝術教育研究,持續探索及推廣「展覽識讀」概念,並於2020 年發起「大展身手做展覽」兒童策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