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國際兒童友善博物館協會」(Hands O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ldren in Museums,以下簡稱HO!)成立於1998年。光是聽這個組織的名字,就覺得十分符合近代博物館發展的潮流,組織以「相信博物館應該鼓勵兒童的好奇心與想像力」為宗旨,並持續以兩年一度的國際研討會,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從業人員齊聚討論博物館中的兒童議題,並致力於兒童博物館的「專業化」,不僅是展覽內容與展示設計,也包括財務和營運等。
歷經疫情後,2023年10月底,HO!國際研討會再次回到實體活動,由位在瑞士的保羅・克利藝術中心兒童館(Creaviva, Zentrum Paul Klee)主辦,並以「創造魔法!-為了更好的明天」(CREATE THE MAGIC!- for a better tomorrow)為主題,三天議題與時事、趨勢緊扣:
- 第一天:如何在危機與戰爭的時代中創造魔法?
- 第二天:如何為更好的明天搭起橋樑?
- 第三天:創業也能成為我們的魔法嗎?
在有限篇幅中,本文就第一天與第二天參與過程,分享有感之處。
戰爭下的近在眼前的故事
第一天的開幕專題演講,原訂要前來分享的南非講者因簽證關係無法與會。研討會舉辦的當下,正值以哈戰爭開打2週,主辦單位改邀請耶路薩冷以色列博物館(The Israel Museum, Jerusalum)的藝術教育策展人Efrat Klipshtein以實際案例,分享了在戰爭期間博物館所扮演的積極角色,主動以前進社區提供材料包、在庇護所舉行故事時間、利用線上活動與課程等方式,「安撫」從小到大,不同年齡層的國民。
身處在亞洲的我們,面對對岸的挑釁似乎習以為常,隔著臺灣海峽也消弭了部分緊張。但在研討會的第一個下午,滿滿的兩個小時,卻可感受到身處歐陸,各國之間因為戰爭而彼此牽動的關係。特別是在後續討論中,因烏俄戰爭而衍生的難民收容,中東歐國家,如捷克、奧地利等地博物館也因應舉辦教育推廣活動來減緩這些難民離鄉背井之苦,然而以「故事時間」為例,烏克蘭的從業人員觀察到能以此讓當地孩童暫時忘卻戰爭的恐怖,而在其他國家,則面對當聚集在一起,難民孩童卻更希望外界知道他們經歷過的創傷。當全球都處於非常時期,博物館如何從過去保存有形與無形人類遺產的角色,更積極實踐其社會責任,在這個下午令人有了更多的省思。
讓兒童當主角
第二天以分組沙龍的方式,進行「如何為更好的明天搭起橋樑」的主題討論,共有8場沙龍,從如何創造適合兒童觀眾的內容、如何互動及如何建立信任及賦權等,顯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正積極嘗試與「未來觀眾」共同創造更多可能!
自2020年起,筆者便以「大展身手做展覽–兒童策展計畫」與國內機構合作,以兒童策展工作坊作為展覽識讀推廣的途徑之一。因此對於由保羅・克利藝術中心策展人Martin Waldmeier與澳洲昆士蘭藝術之家(HOTA Home of Arts Queensland, Australia)的教育推廣組員Carla Spano主持的「兒童作為策展人-如果我們認真看待會發生什麼事?」(Children as curators-what happens if we really take them seriously)這場沙龍討論,特別有興趣。
Spano提到新冠疫情的影響,讓HOTA所在地,原是度假勝地的黃金海岸十分蕭條。作為複合式文化場館,藉著遊客減少的契機,反而重新思考定位,並積極向在地社區招手。他們發現,多數觀眾對於機構與藝術家工作並不了解,因此規劃了一系列「HOTA幕後開箱」的活動,帶領兒童與青少年認識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職業」。
兒童藝術展廳也嘗試邀請兒童「策展」,與藝術家共同發展展覽內容,由藝術家實踐。Spano也解釋,現階段的嘗試並非真的「兒童策展」,更接近「共創」(co-creation),由館方的策展團隊設定主題與藝術家後,以兒童參與的方式,了解孩童對於主題的詮釋與展覽想像,作為藝術家創作的參考基礎。
兒童策展(child curating)、兒童共創(co-create with children)及兒童協同設計(co-design with children)是近年國內外熱烈探討的主題,其名詞定義與作法在業界的認知也不一,但從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角度來看「策展」(curate)須具備發展主題與選件的能力,因此HOTA的兒童藝術展廳更像是釋出「詮釋」的權力,讓在地學童有機會參與展覽設計,提供藝術家更多屬於兒童觀眾的觀點。HOTA的兒童藝術展廳也自2021年11月推出第一檔兒童共創的展覽後,持續每半年更換展題與內容,截至筆者參與這場國際研討會時,已經累積4檔特展。
接著,主辦單位保羅・克利藝術中心策展人Waldmeier分享2022年夏天所舉辦的「兒童策展克利」(Kinder Kuratieren Klee)的展覽計畫。作為以克利作為館藏與研究主體的藝術中心,Waldmeier表示他們持續思考突破目前的展覽題材的方式。在克利充滿童趣的作品背後,藝術家本人也十分好奇孩童觀看世界的想法,也促成了館方轉換角度思考「那兒童會如何看克利的作品呢?」。這個計畫由負責教育推廣的兒童館與藝術中心的策展人共同合作,邀請12位8歲至12歲的在地學童組成策展團隊,透過8個月的兒童策展工作坊,開啟了這段長達一年準備的「兒童策展克利」計畫。
藝術史背景出身的Waldmeier表示,帶領兒童策展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好玩」。
對他來說最大的挑戰則是必須跳脫藝術史的觀點,並讓學童能沈浸在克利館藏中。持續8個月的每週三上課2小時,將策展工作以「單一任務」(single tasks)方式進行,有助於學童對於課程內容的掌握,而兒童館的教育推廣組也會依據學童的上課狀況進行滾動式調整。學童從認識作品、發想主題、選件,並進入典藏庫與作品面對面,展名發想及工作坊的過程紀錄,也與藝術中心的行銷宣傳緊密合作。透過兒童策展計畫,保羅・克利藝術中心期待以年輕世代的觀點詮釋克利雋永的作品。
藝術中心也以一致的規格對待這檔兒童策展,讓展覽內容與呈現都能符合「博物館級」與一般觀眾的期待。而這次展覽的大受好評,也讓原先並不看好兒童策展或是對於美術館展覽沒有興趣的觀眾,因為好奇而走進美術館。
在三天的研討會過程,除了主題演講與沙龍討論外,也穿插許多交流時間。儘管參與者多以歐洲的美術館、科學博物館為主,也有部分來自美國、澳洲、中東與亞洲的新加坡及南韓。筆者作為唯一的台灣代表,也與多位國際博物館友人分享2023年在嘉義市立美術館所實現的「世界在變」藝術教育區常設展。在筆者說明,展覽企劃與展示設計是以2022年兒童策展工作坊的策展企劃與展覽模型為基礎進行優化,並隔年具體實現,都十分驚訝於嘉義市立美術館的開放性,也認為更能忠實呈現兒童觀點。
此外,筆者也發現,多位首次來參加的業界人員,正著手於規劃自己國內的兒童博物館中,顯示少子與高齡化社會下,「兒童」角色的重要性更甚以往,機構更積極透過教育推廣等方式,讓館藏的經典作品與新世代進行對話,提出新的觀看、理解方式。
「動手做」不再只是被動地從做中學,如同HO!國際研討會主題所提出的,更是讓孩子創造「魔法」的積極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