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機器可以看見自己,是否也意味著它正進入「擁有主體性」的邊界?」美國藝術家平達・范・阿爾曼(Pindar Van Arman)致力於探索人工智慧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不僅視AI為工具,更進一步思考機器是否具備「反思性創造力」。自2005年起,他開始研發繪畫機器人平台「CloudPainter」,透過感知畫布變化、調整筆觸與色彩,使AI能模擬人類藝術家「觀察—修正—再創作」的過程。這不只是繪畫的自動化,而是讓機器學會觀看與思考。其代表作《自畫像2024:回饋》中,阿爾曼更以自畫像形式探問AI是否能擁有主體性。創作過程中融合了量子隨機生成、GAN演算與實體繪畫,並設計多個AI代理角色進行協作與審美決策,展現AI從工具向創作主體轉變的潛力與挑戰。
在人工智慧逐漸進入藝術創作領域的今日,創作者不再只是使用AI作為工具,而是進一步思考:如果機器也能「創作」,那麼創作本身是否也需要被重新定義?來自美國的平達.范.阿爾曼(Pindar Van Arman)正是此一轉變的實踐者。他擁有古典繪畫背景,卻選擇從科技中重構創作的本質,結合程式語言、神經網絡與物理畫布,探索人與機器之間的創造關係。
回饋系統的誕生:讓機器反思第一步─「CloudPain...
您已經是會員?登入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Tags
agency
AI art
AI藝術
AI訓練
CloudPainter
Expressive Painter
GA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IBM quantum computer
IBM量子電腦
painting robot
perceptual feedback loop
Pindar Van Arman
Precise Drawer
reflective creativity
Self-Portrait 2024 – Feedback
virtual agents
主體性
今藝術&投資
今藝術&投資2025年5月號
今藝術&投資392期
今藝術&投資專題
反思性創造力
平達・范・阿爾曼
感知迴路
數位藝術
機器學習
演算法的靈光
演算法的靈光:在AI浪潮中重探藝術的邊界
生成對抗網絡
精準繪圖者
繪畫機器人
自畫像2024:回饋
虛擬代理
表現型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