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8春之當代夜】專訪「春之當代夜」講座策畫人蔣伯欣,談「1970-1980年代的韓國藝術」

【2018春之當代夜】專訪「春之當代夜」講座策畫人蔣伯欣,談「1970-1980年代的韓國藝術」

長期關注藝術史檔案保存與研究的蔣伯欣,此次講座也可以說是此一議題的延伸,因而本文特地專訪,請他談談台灣藝術檔案的保存,以及這次「春之當代夜」講座的背景。
蔣伯欣老師籌劃此次「1970-1980年代的韓國藝術:互動與衝突」講座。(攝影/李孟學)
早在2011年文建會升格文化部之際,蔣伯欣即在雜誌發表文章,呼籲政府藉由組織改造的機會,設立國家級的藝術檔案中心。當年度,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也舉辦了以「美術館的文獻保存與再利用」為主題的圓桌座談,邀請國外對藝術檔案有豐富經驗的相關館舍來台分享,並集結文章出書。2013年,借台南市美術館開始籌辦的契機,蔣伯欣更進一步建言以「檔案作為方法」,提出結合檔案的研究、展示、修復與創作等面向,將檔案館與圖書館納入,成為台灣新世代美術館的核心。與此同時,春之文化基金會也主動與蔣伯欣接觸,希望針對台灣1960至1980年代的藝術發展,蒐集相關的檔案。事實上,春之文化基金會的前身,也就是春之藝廊在1978年到1987年的營運期間,參與台灣藝術轉變的重要時期,本身亦扮演相當關鍵性的角色,畫廊過去營運時所留下的檔案紀錄,即有相當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侯王淑昭女士、嚴家淦副總統於林壽宇(中)春之藝廊個展會場實況。(春之文化基金會提供)
林壽宇與異度空間參展藝術家策展實況。(春之文化基金會提供)
在這樣的契機下,蔣伯欣以此段時期為切入點,對過去少有整理的錄像藝術、當代性議題等進行相關的研究,並以專刊或研討會的形式規劃學術活動。最近期的成果,即是2017年由春之文化基金會與在北美館共同舉辦的「檔案轉向:東亞當代藝術與台灣(1960-1989)」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內外重要學者與策展人以檔案的角度,探討東亞地區的當代藝術發展與轉型(論文集已由北美館以中英文分冊出版)。其中,蔣伯欣發表「材質的當代性:以『新漢城畫派大展』為中心的考察」一題,透過春之文化基金會所保留的展覽資料,回溯1970至1980年代台灣的國際處境與時代氛圍下,曾有過的一段密集引介韓國現代藝術時期,這篇主題也可說是此次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講座的先聲。
蔣伯欣主編「檔案轉向:東亞當代藝術與台灣(1960-1989)」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封面。(春之文化基金會提供)
當年,台灣引介的韓國現代藝術,自有其時代的特殊意義。就韓國戰後藝術自身的發展來看,今日在台灣重新提及1970至1980年代的韓國藝術,我們要從何種方式來理解?蔣伯欣回應,此一議題的提出,仍是希望從「當代性」出發。韓國與台灣在戰後有著類似的發展歷程,台灣在韓戰之後,與南韓同時成為圍堵共產世界的重要據點,在文化上也同樣深受美國的影響,在相近的時間點發展出抽象的現代藝術。因而同在冷戰東亞格局下的韓國藝術,也可以與台灣的戰後藝術發展相互對照討論。有趣之處在於,此一時期兩國藝術家雖然都強調自身的民族性,然而自1970年代起台灣的抽象藝術家,多離開台灣到了國外,國內藝壇未能持續提出新的論述,而韓國的藝術家卻展開進一步創作與思維上的擴展,而形成了今日國際知名的首爾畫派與單色畫。在現代藝術上有著相似背景與起步的兩個國家,卻朝向不同的方向發展,這點是蔣伯欣認為最值得玩味之處。特別是在1980年代台灣成立公立美術館的時期,也面臨現代主義過渡到當代性的情況,此時所引介的韓國現代藝術,便有著重要的參照意義。
此外,有鑑於國際間對東亞地區的現當代藝術發展日趨重視,然而,台灣在這波潮流中卻較少被提及。因而蔣伯欣也希望透過研究台灣與周邊地區的現代藝術互動,理解自己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定位,也讓國際間更關注到台灣戰後現當代藝術的成果。
「檔案轉向:東亞當代藝術與台灣(1960-1989)」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春之文化基金會提供)
回到台灣藝術檔案目前的情況,雖然台南藝術大學已經設立台灣藝術檔案中心,但蔣伯欣認為,藝術檔案還是需要一個以國家層級整合軟硬體的機構規模,來支持完整的典藏設備與學術研究人員,才能真正發揮最大的功能。國內的公立美術館,近兩年已開始重視藝術檔案的籌備與建置,但若要追求更大的效益,仍須跳脫各單位內部的本位思考,以國家級的上位規畫加以整合,方能產生系統性與延續性的成果累積。就理想的狀態而言,蔣伯欣認為學術研究應是藝術檔案中心的核心,透過研究、修復、策展等多種切入角度,期許能補足現有台灣藝術史在認識與方法上的侷限,替未來的研究者提供更豐沛的資源與可能性。
最後,問及政府之前所推動的數位典藏計畫與藝術檔案中心之間的區隔,蔣伯欣提到,學科需求上的區別仍是基礎的分野。因應藝術相關研究的需要,必然要依其學門發展建置相應的建構方式與資訊內容。藝術檔案與數位典藏中的文獻資料,仍有定義上的差距,檔案的思維及運用範圍更為廣泛。蔣伯欣期望能藉由藝術圈對檔案課題的關心,以及文化部的「重建台灣藝術史」政策,公部門與民間力量的共同推動,一起來努力建立藝術檔案的健全機制。

1970-1980年代的韓國藝術:互動與衝突
時間|2018.12.09,14:00-16:30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主持人|蔣伯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台灣藝術檔案中心主任)
主講人|鄭然心(2018光州雙年展共同策展人、韓國弘益大學藝術理論及評論研究所副教授)
回應人|文貞姬(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副教授)
報名連結|https://goo.gl/forms/FiMchQ8lCXmlM9Am2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春之文化基金會、台北當代藝術館

延伸閱讀
【2018春之當代夜】春之當代夜「1970-1980年代的韓國藝術:互動與衝突」講座彙整
春之當代夜「1970-1980年代的韓國藝術:互動與衝突」主視覺。(春之文化基金會提供)
12月9日將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的「春之當代夜」系列講座「1970-1980年代的韓國藝術:互動與衝突」,係由春之文化基金會和台北當代藝術館主辦,邀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台灣藝術檔案中心主任蔣伯欣老師所籌劃。蔣伯欣長期關注藝術史的檔案保存與研究,這次的講座也可以說是此一議題的延伸,因而本文特地專訪蔣伯欣,請他談談台灣藝術檔案的保存,以及這次「春之當代夜」講座的背景。
李孟學(Li Meng-Hsueh)( 95篇 )

嘉義市立美術館專案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