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首屆 Voices 現場一覽:它如何推進臺灣藝博會的收藏與展示水平?

首屆 Voices 現場一覽:它如何推進臺灣藝博會的收藏與展示水平?

在首屆「Voices」展出的畫廊與藝術家名單中,除了具有豐沛創作能量的年輕藝術家以外,亦有「巴塞爾級別」的國際藝術家與畫廊,帶來成熟而完整的solo show。有畫廊主也表示,來到展場詢問作品的受眾「跟以往藝博會不太一樣」,專業的觀眾和藏家出現的比例較以往高。

隨著新加坡藝術週甫於上週結束,本週於台北開展的「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簡稱「OAT藝博」)與首屆「Voices」展會隨即接棒,在如今亞洲藝術市場充滿不確定的氣氛中,繼續炒熱本地市場氣氛。在今日的展會現場中,有畫廊主也表示,來到展場詢問作品的受眾「跟以往藝博會不太一樣」,專業的觀眾和藏家出現的比例較以往高。

在寬敞的空間感受藝術家的大型創作,是首日許多參觀「Voices」的藏家與專業觀眾表示鮮少在藝博會中擁有的體驗。不論對勤跑國內藝博會的觀眾與藏家,又或是對畫廊而言,「Voices」都是一次新穎的嘗試。

對勤跑國內藝博會的觀眾與藏家,又或是對畫廊而言,「Voices」都是一次新穎的嘗試。圖為「Voices」展場藝術家董承濂展區一隅。(攝影/陳晞)

【ARTbience藝術環境音】EP67|編輯部臨時動議|「Voices」藝術台北新展會:藝博會辦得好好的,「Voices」策展為了什麼?

在首屆「Voices」展出的畫廊與藝術家名單中,除了具有豐沛創作能量的年輕藝術家以外,亦有「巴塞爾級別」的國際藝術家與畫廊,帶來成熟而完整的solo show。

在展出名單中,國外有日本帝塚山畫廊(TEZUKAYAMA GALLERY)帶來加藤智大、前波畫廊(CHAMBERS FINE ART)帶來董承濂。國內則有朝代畫廊帶來日本藝術家水谷篤司(Atsushi MIZUTANI)與洪郁雯、Avocado帶來黃贊倫、就在藝術空間帶來王仲堃、也趣藝廊帶來吳建興與義大利藝術家威利‧維傑納(Willy VERGINER),伊日藝術計劃帶來謝榕蔚、琢璞藝術中心帶來張騰遠、德鴻畫廊帶來陳昱榮與林書楷等藝術家。

此次主辦方以邀請制邀請展出的九間畫廊,都是對把關展覽品質具有相當經驗、合作藝術家作品也足以「撐起」中型場館的成熟畫廊。然而,這些中大型的作品與藝術家的創作語言,往往難以在人聲鼎沸的展版型藝博會或飯店型藝博會中,被感受和理解創作脈絡的特殊性。也因此,在國內既有的藝博會形式中,總是令專業藏家與收藏機構因感受不到「格局」而感到惋惜。

這也是OAT團隊之所以決定響應近年來在瑞士Art Basel 「Unlimited」與大阪藝博(Art Osaka)「Expanded」等國際項目,並打造「Voices」的原因。首屆會長陳世彬表示,「Voices」聚焦在大型雕塑、裝置藝術、聲音表演和跨領域等類型,藉由本次策展人王焜生協調場地與論述書寫,也牽起「Voices」的觀看軸線。在本篇報導中,將為你介紹首屆「Voices」在五棟展場中帶來的12組藝術家作品。

A2棟|洪郁雯、水谷篤司、黃贊倫

A2棟位址於「Voices」展區之平面示意圖。(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提供)
洪郁雯作品於「Voices」展場一隅。(攝影/陳晞)

進入A2展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臺灣藝術家洪郁雯(b.1986)的彩漆銅線裝置系列作品。藝術家以細膩的編織技法,將髮絲般的彩漆銅線織就一縷縷如靈魂般的輕煙。在這千絲萬縷之間中,她營造出的氛圍得以令觀者聯想到自然、有機且充滿生命力的波動。作品《21克》發想自靈魂重量的寓意,洪郁雯將這個意象化為作品輕盈而繁密的造形感知。

洪郁雯具有瑞士日內瓦高等藝術設計學院美術系 – 當代藝術家實作碩士學位,曾獲得「2020屏東美展」第二類優選,作品曾被瑞士指標性藝廊ARTVERA‵ S 收藏,亦曾於2019年臺灣燈會的藝術燈區中展出裝置作品。

水谷篤司大型雕塑組件《幻影風景》於展場一隅。(攝影/陳晞)

自日本藝術家水谷篤司(b.1975 )於2001年首次於臺灣舉辦個展至今,已經在國內累積了一定程度的收藏基底,除此之外亦多次獲得日本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公共作品亦數次被國際美術館如Rostock美術館(德國)及CAMP TALGANIE artistic farm(日本)典藏。

近年來,水谷篤司在三種關於風景的系列雕塑(《似曾相識的風景》、《被奪走的風景》以及《記憶中的風景》)中,逐漸從過往的具象雕塑,藉由「似曾相識」發展到了抽象化的雕塑造形語彙。此次在展場中帶來的大型雕塑組件《幻影風景》(2022),是藝術家以擅長的木頭、日本畫顏料與壓克力顏料,製作出一塊一塊如同模組化的地貌、又如同礦物紋理的雕塑作品。

黃贊倫作品於展場一隅。(攝影/陳晞)

擅長將3C廢料重新組裝並賦予材料賽博龐克新生命的臺灣藝術家黃贊倫(b.1979),此次在A2棟帶來了數件在創作脈絡中具指標性的作品。他的聚焦於透過生物與機械合體/混種的議題,也擅長賦予這些他親手打造的混種身體不同的科幻敘事,以此展開自我認知與外在環境、未來與現實等面向的多重辯證。

其中一件大型作品《搖搖馬》,命名上令人聯想到兒童乘坐的遊樂設施,其姿態卻充滿攻擊、進發的意味,讓你不難聯想到各式各樣的機器人科幻文本,這件耗時最久的作品,也強烈表現出黃贊倫創作中一種戲謔的諷喻特質以及混種機械美學。

B棟|王仲堃、加藤智大

B棟位址於「Voices」展區之平面示意圖。(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提供)
臺灣藝術家王仲堃作品《場》於展場一隅。(攝影/陳晞)

臺灣藝術家王仲堃(b.1982)此次帶來的複合動力裝置作品《場》,以簡潔的裝置打造了一組細膩的物理系統之美學。《場》的組成元素為藝術家打造的上百隻風向桿所組成,這一支支風向桿由具有透光性的化纖紙、吊著秤錘的風向指針,以及電路和燈光所組成。

室內看不見的空氣流動,是這些風向桿的核心動力,當風向桿反映空氣流動而轉動時,燈光會隨著秤錘對底座的敲擊通電而明滅,而敲擊的同時,黃銅材質也發出清脆的聲響。當上百組風向桿各自反映出不同的運動時,那些看不見的物理力(引力與風力)之美學,便以宏大卻細緻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的感官之間。

加藤智大作品《anonymous-human#46》於展場一隅。(攝影/陳晞)

日本藝術家加藤智大(b.1981)是一位近年來在國內藝博會中備受矚目的日本藝術家,而這次是帝塚山畫廊首次於臺灣帶來藝術家作品最豐富的一次展陳。加藤智大以氧化鐵結合顏料為主要媒材、創作一系列關於人類與罪人形象之創作而聞名。

在雕塑作品中,加藤智大時常藉由組構連續性的幾何結構,打造莫列波紋般的視覺感官。而繪畫則時常塗繪重複性的點或線鐵鏽,描繪網路上的低畫素罪人影像,以此引人思考關於人性道德、現實律法與形象之間的命題。畫廊表示,此次特別帶來了呼應藝術家著名繪畫作品《iron-oxide painting “J.F./w****13”》的雕塑新作——《anonymous-human#46》,其雕塑姿態與畫中女子的形象相互輝映。

G棟|張騰遠

G棟位址於「Voices」展區之平面示意圖。(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提供)
張騰遠作品於展場一隅。(攝影/陳晞)

臺灣藝術家張騰遠(b.1983)此次在大型支架裝置的四周,組構了他對於圖像與繪畫的豐富實踐。包含噴彩塗鴉、壓克力繪畫、玻璃纖維立體作品。在這些創作中,都有著他獨創的著名角色「鸚鵡人」的身影,在創作中,這個形象穿梭於各式各樣的敘事裡,以觀察者的角度旁觀世界的變化。

張騰遠可說是在台灣當代藝術家當中,最能將單一角色圖標化的創作者。但這並非是因為他大量產製鸚鵡人的形象,反而是他為了這個角色所創造的各種敘事宇宙。在反敘事性的藝術與自我增生的潮流藝術之間,取得了獨特的當代美學位置。

F棟|謝榕蔚、吳建興、威利‧維傑納

F棟位址於「Voices」展區之平面示意圖。(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提供)
謝榕蔚裝置作品《晦映》於展場一隅。(攝影/陳晞)

進入F棟時,首先會看見臺灣年輕藝術家謝榕蔚(b.1991)偌大的色光繪畫裝置作品《晦映》,藝術家以藻井建築結構打造一組規律秩序的建築性裝置空間,並視木材的材料為作品的「正面」,塗上顏色的表面則為「背面」。

在此次展出的幾件作品中,可以看見他著迷於藉由反光產生的顏色以感知到一種空間性。謝榕蔚以此費工的結構,試圖打造一扇一扇得以接近陰翳美學的光景,在空間中映照出的色彩變化,以及龐大而繁複的物體結構之間,有著耐人尋思的美學張力。藝術家曾獲得2022年臺南新藝獎與2021年高雄獎入圍。

吳建興作品《鐵殼蟬響》於展場一隅。(攝影/陳晞)

臺灣藝術家吳建興(b.1987)在展場中帶來了《黑手鍊金術》的系列創作,該系列源自於藝術家開始關注自身家族修車業在當代文明與社會轉變之中的興衰,並以再造的觀念出發,與黑手師傅展開了合作生產的創作關係。

在展場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藝術家解構車體引琴蓋,並以輸出影像的玻璃、鏡面和自動敲擊器組成的《鐵殼蟬響》。藝術家巧妙地以家族置身的工業文化,組構成一種具有後現代情境的複合媒材雕塑,其試圖翻轉的不只是凋零的修車技藝,更是雕塑在當代依然殘存的現代性美學。

威利‧維傑納作品於展場一隅。(攝影/陳晞)

2022年首次於臺灣舉辦個展的義大利資深藝術家威利‧維傑納(b.1957)的每一件雕塑作品,都猶如充滿詩意與人文關懷的現實主義獨角戲。自八十年代開始,維傑納憑著自學脫離學院派的創作方法,並於九十年代與沃爾特·莫羅德(Walter Moroder.b.1963)和 布魯諾·瓦爾波特(Bruno Walpoth, b.1959)共同創立藝術團體「Trisma」。 

在藝術家思考雕塑與繪畫相互結合的方法上,他以壓克力顏料在立體雕塑上創造簡潔而具平面化的單色色域,包裹雕塑的局部,以單純的色彩區隔物自身的材質性,藉此將兩種空間性的內涵精神與感性引發共鳴。精湛的雕塑技法與呼應心理感性的色彩,關照的形象卻是具普世性象徵的人與物。

M棟|陳昱榮、董承濂、林書楷

M棟位址於「Voices」展區之平面示意圖。(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提供)
陳昱榮現場表演畫面。(攝影/陳晞)

新媒體藝術家陳昱榮(b.1989)的作品聚焦於當代作曲、實驗即興與混合媒體裝置,實屬難得能在藝博會的環境中見得他的現場表演與創作。此次藝術家帶來的《跨越虛幻之海》,結合了雙頻道影像、現地製作裝置與現場表演,該作以3D雲點掃描與AI演算技術,反復提取和儲存關於臺灣與荷蘭的建築遺跡圖像以、輿圖和貿易數據,將其重新轉化為現場即興演奏與即時聲響影像的表演。

陳昱榮的獲獎與國際駐村經驗豐富,此次展出的部分裝置作品,去年也曾於美國華府重要的當代藝術展館希利爾藝廊(International Arts & Artists and the Hillyer Gallery )展出,亦曾於2022年高雄市立美術館「《泛‧南‧島藝術祭》海外展」展出。這樣的藝術家在既有的藝術市場難有機會,或許也正反映出「Voices」展會的獨特價值。

董承濂作品於展場一隅。(攝影/陳晞)

董承濂(b.1973)這次於「Voices」重磅發表了將於2024年至2028年間完成的《八十八吉祥》計劃首個階段的系列創作,藝術家以家族中的藏傳佛教信仰為創作繆思,回應自身於生命經驗中面對的十一個人生課題。在每一件作品中,都可感受到藝術家將信仰與思想的崇高性,自私人感性和生命難題中開枝散葉的深刻觀念。

在此次展出的諸多作品中,董承濂結合了繪畫、金工技藝、雙面鏡與古典和經典家飾物件等跨媒材,讓作品在光線、空間、聲響乃至於形而上的能量等層面上,得以無限延伸其效果。不僅如此,以古老物件進行再製的創作方法,也令人得以感受到藝術家扭轉了物件本身乘載的時間維度,幻化為一種超越時間性的美學。

林書楷作品於展場一隅。(攝影/陳晞)

林書楷(b.1983)長期發展的《陽台城市文明系列》,結合了藝術家思考個人家族乘載「傳統手工模具鑄造廠」夕陽傳產史,以及個人生活環境中自陽台望向城市的生命記憶,輔以一種近乎童趣般的積木堆疊手法,將特定的現成物組建,拼裝成一系列的模具城市。

林書楷在此次於M棟展場尾端展出的作品《陽台城市文明系列—承載的重量》中,藝術家將這些組建以一種城市規劃般的思維放置於地面,並且在窗戶上打造了呼應展場外城市風景的立體作品,讓作品與城市、造型與空間之間,產生了令人會心一笑的聯想。

2024 Voices 展會

售票詳情請點擊此處
展會地點|南港瓶蓋工廠 台北製造所(全區)(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二段13號)
展覽日期|2024/01/26(五)——01/29(一)13:00 – 21:00

2024 Voices 展會入口處。(攝影/陳晞)
陳晞(Sid Chen)( 125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