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

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

插圖│劉致宏 她可能叫史蒂芬妮、雪莉或艾瑞絲,永遠都有一個洋派甜美的名字,導致我常常忘記她們真實的本名,這種對…
插圖│劉致宏
她可能叫史蒂芬妮、雪莉或艾瑞絲,永遠都有一個洋派甜美的名字,導致我常常忘記她們真實的本名,這種對於她們特質的遺忘,也是因為她們實在長得太像。剛認識她們的第一印象都是姣好的外貌、優雅的應對、永遠恰好的微笑、絕對的雙聲道,再熟識點後,你會聽到她們光鮮背後的血汗,應對藏家的卑躬、佈展爬上爬下和搬運畫作的外傷,以及藝術家延遲進度壓縮她們工作時間的爆肝等,她們要會寫新聞稿、簡易的會計、即時翻譯、座談主持,既要有當酒會交際花的能耐,也要有掃地阿桑的覺悟,如此包山包海、能歌善舞、充滿彈性到瘋狂的工作,我常常在得知她們的月薪後感到震驚萬分!
當然最後不意外的,幾乎每季編輯們的信箱,都會收到某單位負責媒體連繫藝術行政的離職通知:
我是OO藝文空間的OO,本人即將離開OO藝文空間的崗位,謝謝各位這段日子來的支持與指教,接下來所有工作相關已交接給OO的同仁……
信件的最後常常還留下揪心的祝福「祝福您 平安順心」。她們被各藝文單位視為替代性的花瓶,即便一個離去了,我們仍有另一個新鮮的花瓶可供使用。但事實是即便是媒體聯絡如此簡易的行政工作,光是約訪、供圖與新聞稿等,也幾乎要和新行政磨合大約半年才有默契,不須事事提醒,然而一年半載後資深的行政又拂袖而去,所有的行政流程與行規又要重新被建立,何況還擴及到與藝術家合作、佈展、藝術博覽會等更縝密的行政工作中,這種藝術行政任用的消費化,同樣不斷輪迴虛耗藝術界的能量,藝術行政難道只是個依存在藝術界可有可無的職業選擇?
《典藏.今藝術》年度的畢業季專題,試圖將目光聚焦在藝術產業最廣泛的職業類別──藝術行政身上,這個職業別是整體藝術界包括機構、藝術家個人、產業最為廣泛的工作項目,卻是藝文政策補助與態度尊重上最容易隱身與被邊緣化的族群。常被視為藝術生產末端工具人的配合執行,或在中小型藝術單位因人力分層結構的單一,使得資深經驗的藝術行政難有升遷機會,而在消費化的展演輪迴中出現人才流失與斷層現象,資深與新進藝術行政人員間的經驗的不銜接等,各類型藝術行政人員普遍面對更是薪資停滯、工作過勞、專業不受重視等工作環境劣化處境。面對「群M」(群體被虐)現象普遍化的藝術行政職場,專題內容畫分產、官、學、民間等四大方向梳理藝術行政困境現況,與解題可能的未來性建言,企圖從藝術行政專業與教育現場重探藝術行政的專業性,或以即將實踐的藝術行政工會與藝術行政共學平台凸顯民間自救行動,以及從藝術行政薪資結構與總體經濟和政策互為探討低薪的癥結,更試圖訪查目前較有規模的藝文單位尋覓如何創造藝術行政就業結構的立面。最後的最後,將此專題獻給選擇留在藝文產業廣泛的藝術行政們,他們往往念及藝術理想與機構、藝術家間的內在情誼,掩蓋勞動過程實質的剝削,望上述專文無論是工會結盟、勞動意識與產業經濟體等議題探討,能成為他們勞動權益與環境改善真實的建言。(企劃|張玉音.插圖|劉致宏)
註 完全理解藝術產業仍有大量男性藝術行政存在,文中指涉名字以女性名為主,為撰文需求並非歧視與偏見,尚請見諒。
(本專內容題感謝吳介祥、陳韋臻、吳牧青、蔡雨辰與眾多藝術行政工作者無私的協助與討論。)

延伸閱讀

1.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
2.【學院篇】美術系的藝術家夢與藝術行政
3.【民間篇】憤起!拒絕自憐的自救編修方案
4.【政策篇】杯水何以車薪?
5.【產業篇】藝術行政的勞動單位配置實況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