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一個美術館的初始與成長,一位館長的退休心得

一個美術館的初始與成長,一位館長的退休心得

今年1月,館長曲德益退休,而他也是從創建之初至近期,皆有參與美術館重大決策的人物之一,在卸下館長職務之際,我們也試著透過他的描述,重新探訪關渡美術館最初的輪廓藍圖,一位館長的退休心得,亦見證了一間美術館的初始與成長。
1991年,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北藝大」)教授張子隆擔任召集人的「美術館規劃小組」成立,在他的主導與號召之下,一個屬於北藝大的美術館開始有了想像與規劃。其後歷經建築破土動工,2001年由時任校長邱坤良成立,曲德益擔任召集人的「美術館籌建小組」開始運作,並與國立台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合辦開幕展覽。從初建以來,這個「校內單位」一直以專業美術館的定位在台灣立足,亦是本地重要的藝術機構之一。今年1月,館長曲德益退休,而他也是從創建之初至近期,皆有參與美術館重大決策的人物之一,在卸下館長職務之際,我們也試著透過他的描述,重新探訪關渡美術館(以下簡稱「關美館」)最初的輪廓藍圖,一位館長的退休心得,亦見證了一間美術館的初始與成長。
關渡美術館館長曲德益(右四),在館內舉行退休派對。圖片提供: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非學校藝文中心的關渡美術館
籌建美術館初期,首先必須確立的想必是館舍的發展方向以及整體定位,這時就會有非常多的討論跟想像。談起籌備初期,曲德益表示,當時對於這個美術館的想像,其實每個參與的規劃委員,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舉例來說具有日本留學背景的張子隆參考了日本藝術大學校內美術館的作法,希望這是個輔助教學並且服務校園師生為主要訴求的藝文場域;不過,留學歐美的曲德益則是借鏡美國芝加哥大學,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校內美術館的經驗,將校內教學成果展演的功能以其他空間替代,將自身定位成專業型的美術館空間,雖不直接服務師生,但是館內與校外藝術機構同等水平的展出,可以直接成為學校的教學素材,專業的空間管理制度亦是另一個可供學生實習的場域。
在不同的意見交換與分享討論後,最終決定將這座北藝大的美術館,定調為專業型的美術館。曲德益表示,從被命名為「關渡美術館」的當下,就可以了解這個藝文設施與其他校內單位不一樣的地方;如音樂廳與舞蹈廳等,都沒有特定的名字,只有以視覺藝術為主的美術館以彰顯北藝大所在地「關渡」而命名。而與國美館合作的開幕大展,也極具眼界地將題目訂為:「千濤拍岸—台灣美術一百年展」,這個展覽由廖仁義、胡永芬策劃,以宏觀的歷史觀點,梳理台灣美術脈絡。有趣的是,展覽開幕於2001年,恰巧是千禧年後新世紀到來的同時,藉由重新回首20世紀的台灣美術,某種程度亦宣告此美術館皆以台灣為主體思考出發的策展架構與運作方向。
關美館開幕展「千濤拍岸——台灣美術一百年展」之畫冊,針對台灣百年美術發展做出梳理。攝影:陳飛豪
以台灣為主體的雙年展與展演平台
每逢西元雙數年的關渡雙年展(以下簡稱「關雙」),以及單數年的年度策劃大展,皆是關美館的年度重頭戲,亦是台灣當代藝術重要的國際交流平台之一。曲德益表示,當初會有關渡雙年展的構想,其實很大的資源來自於教育部的卓越計畫補助,而這個跟台北雙年展(以下簡稱「北雙」)通常是同年度發生的展覽,要如何做出區別,也考驗著關美館的策展團隊。首先在交流地區的選擇上,相較於北雙定調的國際性與總策展人制度,關雙則將焦點放置在亞洲,由遴選委員會提名藝術家後由他們選擇自己的策展人。相較於北雙透過主策展人定義主題,關雙則是期待讓十組不同國家的藝術家與策展人在展場中互相切磋、交流,激盪出不同於由上而下主題式策展的可能性。而關雙過去邀請的策展人近年也都有優異表現,如2010年應邀來台的森美術館(Mori Museum)策展人片岡真實(Mami Kataoka),即擔任了今年雪梨雙年展的藝術總監。 單數年的年度策劃大展通常就不太有制式化的運作模式,但曲德益指出,這些展覽都有一個思考重點:如何將台灣藝術家推廣至國際舞台?以去年的「熱帶氣旋」為例,該展邀請東南亞地區如新加坡、菲律賓與孟加拉的機構策展人以及一名台灣策展人,限定他們以台灣藝術家為策展對象;透過這樣「強迫」做功課的方式,讓這些策展人的心中對本地創作者留下印象,進而成為他們腦內資料庫的一部分。
2010關渡雙年展暨亞洲當代藝術論壇之開幕實況。圖片提供: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郭挹芬於「啟視錄」展出的復刻版《做夢中夢.悟身外身》、《宴席》、《角落》、《大寂之音》。圖片提供: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關美館的策劃大展中,另外值得一提的即是於2015年由孫松榮策劃的「啟視錄:台灣錄像藝術創世紀」,除了爬梳了台灣錄像創作的緣起與發展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次的展呈與整理,讓國際社會了解台灣錄像藝術的全貌,引起了亞洲各地的迴響。許多國際性機構的錄像展演需要研究資料或邀請作品展出時,通常也會諮詢關美館提供協助,美術館亦透過自身的資料庫與典藏系統讓外地機構迅速地了解台灣美術,進而讓創作者們能有更多國際連結的機會,而這也是曲德益在規劃美術館方向時,訂定的目標之一。
在退休的前夕,回想從最初參與規劃,到現今細數關美館的規模與成果,當我們問起是否有最自傲和遺憾的地方?曲德益則是自在地說,人生迄今並沒有什麼遺憾的地方,但「自傲」或者應該說是最「引以為傲」的部分應該是從擔任美術館重要決策者迄今,背後一直有非常完美的館員與工作團隊鼎力相助,畢竟在藝術行政的領域當中,如果沒有對藝術的熱情,很難維持下去。在卸下館長職務之時,曲德益也以充滿敬意與感恩的心情,謝謝每一位支持過他的館員們,期待大家持續為台灣的當代藝術打拼!
2013年的關渡美術館策劃大展:「亞洲巡弋」。圖片提供: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陳飛豪( 113篇 )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2019年台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