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推動國際研究量能:日本森美術館首次展出80-90年代的臺灣影像藝術

推動國際研究量能:日本森美術館首次展出80-90年代的臺灣影像藝術

Driving the Capacity f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apan’s Mori Art Museum Presents 1980-90s Taiwanese Video Art for the First Time

「啟視錄」9年前在臺灣舉辦的時候,對於研究臺灣錄像藝術歷史有很大的意義,而此次移地展出,孫松榮也希望能引起日本研究者的興趣,更何況臺灣錄像藝術在日本藝術界是更加陌生的。展覽目前也正規劃出版專書(日英版本),就如同當初近藤健一看到「啟視錄」的專書才決定策劃這檔展覽一樣,專書能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擴及更多的觀眾與研究者,對於臺灣錄像藝術研究有推進作用,也能變成是一個國際上重要的歷史文獻。

森美術館首次臺灣影像藝術展

日本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的「MAM研究」(MAM Research)計畫關注亞洲各地的藝術家、策展人、藝術運動、機構等,認為亞洲當代藝術誕生於多層次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背景,並試圖嘗試與釐清現有的亞洲論述與佈局。展覽多與世界各地檔案館、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合作,展出作品也不只是當代藝術,也包含紀錄片、照片、文獻、材料等。

此次「MAM研究」首度將眼光聚焦於80-90年代的臺灣錄像藝術,由森美術館資深策展人近藤健一(Kondo Kenichi)與臺灣策展人孫松榮共同策劃「MAM研究010:1980-1990年代臺灣影像藝術的黎明」(簡稱「MAM研究010」,MAM Research 010: The Dawn of Taiwanese Video Art in the 1980s-1990s),並在關渡美術館(簡稱「關美館」)的企劃協力下,展出郭挹芬、陳界仁、高重黎、盧明德、洪素珍、袁廣鳴、王俊傑、陳正才、林俊吉、李光暐,共10位藝術家之作品;另外再規劃放映單元「MAM放映019:1980-1990年代臺灣影像藝術的黎明」(簡稱「MAM放映019」,MAM Screen 019: The Dawn of Taiwanese Video Art in the 1980s-1990s),從中選擇洪素珍《東/WEST》、袁廣鳴《關於回家的路上》、王俊傑《奪命妖姬第三代奧狄塞》、陳正才《鐘聲》、林俊吉《酒杯二》5位藝術家的經典作品進行放映。

此次「MAM研究」首度將眼光聚焦於80-90年代的臺灣錄像藝術。圖為「MAM研究010:1980-1990年代臺灣影像藝術的黎明」森美術館(東京)展覽現場,2024年。攝影/古川裕也(Furukawa Yuya),森美術館提供

回訪歷史並重新評估

若長期關注臺灣藝術展演的觀眾應該並不陌生,此次展覽是奠基於孫松榮於2015年在關渡美術館策劃的展覽「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簡稱「啟視錄」),它最早源自孫松榮與王柏偉在《藝術觀點ACT》的田調與研究成果,爾後展覽由時任關渡美術館館長曲德義大力促成,並在王德瑜與葉人瑜協助下成形。該展呈現臺灣1980-1990年代影像藝術,彙整了臺灣早期錄像藝術作品,將之檔案化與歷史化。而這些創作者在臺灣當代藝術圈也具有高度影響力,如郭挹芬、盧明德、高重黎、林俊吉、陳正才等人進入學院任教、王俊傑擔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袁廣鳴代表臺灣館參加今年(2024)威尼斯雙年展。藉著展覽回訪歷史,除了能在今日重新評估這些藝術家們的影響外,也能更清晰地勾勒臺灣錄像藝術發展的進程。

這次是在近藤健一的邀請下,將「啟視錄」重新規劃於日本森美術館展出,近藤健一表示自己和眾多日本人一樣,對於1980-90年代臺灣的錄像藝術非常陌生。過去他曾在2016年策劃一MAM研究「Video Hiroba-重新檢視1970年代實驗影像藝術團體」(Video Hiroba – Reexamining the 1970s Experimental Video Art Group),Video Hiroba是1972年在日本成立的實驗性影像藝術團體,他們利用當時最新的媒體技術作為溝通工具,且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創造另類的新媒體形式。展覽在約40年後推出,也具有重新評估Video Hiroba的藝術行動之意義。

這促使近藤健一對臺灣錄像藝術的開始產生好奇,在研究過程看到「啟視錄」的展覽專書,發現原來當時有多位臺灣錄像藝術家到日本求學,也意識到自己對於臺日之間的許多小型聯繫和交流並不了解。他表示「我非常驚訝得知臺灣錄像藝術先鋒郭挹芬曾在筑波大學求學,且師從山口勝弘(Katsuhiro Yamaguchi),甚至製作了她第一部錄像藝術作品。」對他個人而言,策劃這個展覽恰好提供自己一個機會來探索和檢視不熟悉的歷史,同時也能向日本觀眾介紹臺灣的錄像藝術。

「MAM研究010」展覽奠基於孫松榮於2015年在關渡美術館策劃的展覽「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圖為「MAM研究010:1980-1990年代臺灣影像藝術的黎明」森美術館(東京)展覽現場,2024年。攝影/古川裕也(Furukawa Yuya),森美術館提供

看待臺灣錄像藝術的新角度

此次的「MAM研究010」定調為一研究型展覽,以檔案、文獻等資料展出為主,從原本「啟視錄」的17個藝術家、55件作品中,根據他們在臺灣影像藝術的歷史、美學和形式上的差異,特別選出10個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展出形式是每個藝術家皆有一個「檔案櫃」,並將蒐集來的歷史文件於設計的展臺上展示,同時展出一件代表其創作主題和精神的影像作品。

策展人孫松榮表示「過去『啟視錄』強調這些藝術家作為影像藝術家在不同時代的歸屬,當時尤其凸顯作品的復刻狀態,這次在森美術館則定調為歷史文件展,我們打算突出每件作品的時間性和檔案性質,所以特別為每個藝術家設計一個完整的展示區塊,展出的檔案也比『啟視錄』來得豐富和完整。」

此次展覽也特意加強了臺日之間的對照與差異,比如在展覽的牆面上標示了一條1980-1999年的時間軸,分別對照了臺灣與日本之間、或影響東亞政經局勢重要的史事,也包含藝術家就學和參與重要展覽的時間,同時也呈現影響兩地的流行文化。觀眾從時間軸即可清晰看到臺日之間從歷史、創作到展演的關係。對孫松榮來說,這也是以一個新的路線、或是從雙邊角度重新看待臺灣錄像藝術。

至於「MAM放映019」,孫松榮表示相較於展覽包含復刻影像裝置等設計,放映則以單頻道錄像的作品播映為主,除了有與展覽互相補充跟增加價值的意味外,也凸顯了作為動態影像(moving image)的錄像藝術的不同展示形式和語法。

此次展覽也特意加強了臺日之間的對照與差異。圖為「MAM研究010:1980-1990年代臺灣影像藝術的黎明」森美術館(東京)展覽現場,2024年。攝影/古川裕也(Furukawa Yuya),森美術館提供

政治局勢與個人經驗的混合體

展覽大致上呈現了幾個架構,首先是進入日本教育體系的影像藝術先驅盧明德和郭挹芬,他們於1980年代初旅居日本,受到當時日本先進藝術思潮的影響,作品體現了單頻道錄像、裝置、雕塑和表演等多種形式。同時他們也都在完成學業後返回臺灣任教,推動臺灣影像藝術的教育。

同一時期另一層面,策展人對比了臺灣當時正值戒嚴時期的社會情狀,此時期藝術家的影像藝術與反政治意識的精神密切相關,例如陳界仁的《閃光》(大約1983-1984)藝術家戴著頭巾,表演了一個被槍擊、倒下,然後復活的連續循環;洪素珍《東/WEST》(1984/1987)呈現左右雙唇分別以中文和英文發聲的影像,象徵著她調和兩種不同文化的掙扎;高重黎《整肅儀容》(1983/2023)則揭示了觀眾一直處於監視之下的日常狀態。

相較李光暐是另位赴日留學的藝術家,王俊傑、袁廣鳴、陳正才和林俊吉四位年輕藝術家則從1989年到1990年代期間遠赴德國尋求新的藝術知識。當時德國正值蘇聯解體和東歐民主化之際,臺灣也剛解除戒嚴,面對變動中的社會,藝術家也發揮實驗和探索的精神,創作了許多獨樹一格的影像作品,並屢屢在金穗獎得獎與國際展會中曝光。

80年代的影像藝術:日本vs臺灣

在談到當時臺灣與日本影像藝術家的差異,近藤健一認為比較明顯的是技術發展上的差異。在1988年6月,臺中的臺灣美術館(現為國立臺灣美術館)首次舉辦「尖端科技藝術展」,其中郭挹芬、盧明德和洪素珍皆展出他們的影像作品,當時的「尖端科技」還只是昂貴、巨大且沉重的影像設備。同年10月,又展出「日本尖端科技藝術展覽」,帶來日本當時著名的尖端科技藝術家代表作,就包含雷射、全像攝影、動力、錄影(含裝置)等新興技術(註1)。

日本的影音公司(如索尼、JVC等)在1980年代就開始大力投資和支持日本的影像藝術活動,並時常進行影像設備銷售促銷,這也反映了日本的影像藝術發展的現象。例如在1985年日本筑波國際科學技術博覽會,坂本龍一(Ryuichi Sakamoto)、RADICAL TV、日本哲學家淺田彰(Akira Asada)共同製作《TV EV Live: TV War》在索尼的大型屏幕上播放。JVC自1978年也開始發起並組織東京影像節,舉辦公開的影像作品競賽。1980年東京也成立了影像藝廊SCAN,企圖建立東京的影像藝術社群,以及連結國際影像/媒體藝術家網絡。

不過到了1990年代末期,近藤健一認為日本和臺灣的影像藝術在技術發展上已經沒有太大的差異。臺灣影像藝術開始出現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包含大型投影作品和由多個銀幕組成的多頻道裝置,表示臺灣在解嚴後,輸入影像設備與技術發展的速度是非常迅速地。此外,各種實驗性的藝術創作與打破傳統的思維,也紛紛在許多藝術家的毛細孔中擴散,再加上眾多的留學生如王俊傑、袁廣鳴等人都回到臺灣繼續創作、策展以及教育,科技藝術系所也相繼成立,都為臺灣影像藝術發展奠定不可忽略的基礎。

在談到80年代臺灣與日本影像藝術家的差異,近藤健一認為比較明顯的是技術發展上的差異。圖為「MAM研究010:1980-1990年代臺灣影像藝術的黎明」森美術館(東京)展覽現場,2024年。攝影/古川裕也(Furukawa Yuya),森美術館提供

展覽檔案化:專書出版

「啟視錄」9年前在臺灣舉辦的時候,對於研究臺灣錄像藝術歷史有很大的意義,而此次移地展出,孫松榮也希望能引起日本研究者的興趣,更何況臺灣錄像藝術在日本藝術界是更加陌生的。展覽目前也正規劃出版專書(日英版本),就如同當初近藤健一看到「啟視錄」的專書才決定策劃這檔展覽一樣,專書能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擴及更多的觀眾與研究者,對於臺灣錄像藝術研究有推進作用,也能變成是一個國際上重要的歷史文獻。


註1 參考自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收存系統「日本尖端科技藝術展」簡介。(2024年5月16日瀏覽)


MAM研究010:1980-1990年代臺灣影像藝術的黎明

MAM放映019:1980-1990年代臺灣影像藝術的黎明

地點|日本森美術館 Mori Art Museum
時間|2024年4月24日-9月1日,10:00-22:00
*星期二時間 10:00-17:00,2024年8月13日(星期二)營業至22:00。
*最後入場時間:閉館前30分鐘。
*持「Theaster Gates: Afro-Mingei」門票的參觀者可進入MAM Screen 019和MAM Research 010。

陳思宇(Sih-Yu Chen)( 74篇 )

藝術報導、研究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表演藝術、電影與當代影像,以及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曾任《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藝術很有事》專案企畫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