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第20屆台新藝術獎揭曉:《感傷旅行》奪年度大獎,李亦凡、《王子.哈姆雷特》拿下視覺、表演藝術獎
第20屆台新藝術獎從110件被提名並同意參選的作品中,合議選出17組入圍作品,競逐「表演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獎金各...
向一切說不:對舞蹈的否定與身體的叛變
早期現代舞的主體化過程,是藉由主體經驗,將身體與動作關聯起來,並確保動作勢必是時時刻刻存在於一個想動且想表達內在情感的身...
行政法人與藝術的距離:機構化的現代考驗
縱使在法制上,行政法人機構內設監督、課責的機制,但它雖能夠檢驗行政管理,藝術與思想的公共性則不可能仰賴於此,而必須建立在...
【metameta專欄】在劇場與展演之間:鄭智源《》中的導演問題
在交換機制透過傑克森的資訊傳遞模型轉化之後,「導演在『後戲劇劇場』之後的角色為何?」這個問題,或許已經變成這樣的問題:作...
《當金蓮成熟時》:啟蒙式民族起源神話的陽具崇拜
全劇的核心在於翻轉「蕩婦」的積極意義,然而卻弔詭地對於「偉人」毫不懷疑。在開場宏大的音樂,以及整齊的身體秩序中,即使批判...
共創及媒介轉換下的作品生命延續與再造:專訪「返回:第二章」參展藝術家河床劇團與蔡佳葳
河床劇團的《事物的重量》,去年即首先於「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中實體亮相。當該作來到「返回:第二章」時,除了是劇團參...
暴力的歷史,無縫的劇場:評《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
真實性之所以是以白色恐怖為主題的劇場的重要審美準則,並不意味著劇場就應該再現真實,乃至於成為真實本身。正因為劇場始終是和...
【評論的「挑戰」】我們真有(需)要培育評論人嗎?劇評人養成與高等教育
「戲劇顧問」組這樣的設置是否造成劇評人的挑戰?是,也不是。但這個事件發生的偶然,以及尚未對焦的想像,突顯的是:劇評人自身...
【評論的「挑戰」】中間的位置:表演藝術機構化生產下的評論
若有朝一日評論真進入機構、面對機構化,是否就會轉換生產位置,成為機構的代言?或是轉換另一個問法:戲劇顧問是否是一種評論?...
【專題】評論的「挑戰」
評論行為從一種寫作、紀錄,到成為對話的開端,甚至在不同層面與程度上,回頭賦予作品意義、重新定義了創作與社會的公共關係。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