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瑪悧

【編輯讀書會】讓——作為奇幻之詩的場所:從女性藝術探究性別意識的另類光譜
筆者提到「讓」是一種主體態度原因在於此,採取這種對於生命帶有情感、同理心、浪漫自由感的看待方式,導致三石想要泯除作者主觀...
空間檔案再探詢:「空間作為一種回應:1980後的臺灣經驗」講談側記
「臺灣獨立藝術空間檔案計劃」是亞洲藝術文獻庫在臺所推動之研究計劃,以1980年代至21世紀初臺灣獨立藝術空間為對象,進行...
斑斕中抹上一筆綠意,她始終在那裡!念我記得與重新憶起的蕭麗虹
來自香港,1976年舉家遷台定居,在90年代末期取得台灣身分證,遷徙與身分的轉變沒能影響和撼動她為「家園」認同的努力。雖...
回顧「台灣館」參展13屆歷程,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不可能的夢」即將啟航
本次展覽計畫中,「文獻展示」由北美館策劃,展出1995至2019年台灣館的檔案與作品回顧,將包含數件曾參展之作品;「國際...
二二八事件理論性的重新檢視:國家,國族主義和消失的女性
或許男性移民將他們開墾的土地加以女性化與性別化是一脈相承的。然而,我希望指出某些不容忽視的事情:二二八論述與當代台灣國族...
蕭麗虹43件藏品捐贈北美館:長期以「買菜錢」購藏作品,實際行動支持臺灣當代藝術發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蕭麗虹捐贈記者會」,首度曝光蕭麗虹女士(1946-2021)生前最後一支紀錄短片。蕭麗虹去(2020...
【策展人的新手村】非「純藝術」的策展想像:跨領域的師生合作,創造未來工作
策展人所需的條件除要有研究的能力、作品詮釋的能力、組織的能力(包含空間的安排)到安排觀眾對話的可能性以及現今所需的募款能...
2018台北雙年展搶先問:專訪策展人吳瑪悧、范切斯科.馬納克達
2018年台北雙年展以「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為題,就環境生態議題、美術館與雙年展之間形塑緊密連結的結構。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