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
【吳思鋒專欄】轉型正義的「後」劇場
當我們談論以白色恐怖、轉型正義為主題、意旨的劇場作品時,實際上倒不如說是在談論「後到者」如何觀看那段幽微、複雜、非僅本土...
用創作在生活劃出舞台 ―― 談前進進x程展緯「真實劇場探索計劃」
程展緯引導眾人從「真」與「假」的角度分析體驗,討論中漸漸發現現實的制度原來並非牢不可破。凡事總有缺口漏洞,可以因應需要調...
時光の手箱:台語、日語、女語、男語和無語
台日混血作家一青妙家族故事所改編的舞台劇「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台日語混用的表演情境,這並非...
【metameta專欄】在劇場與展演之間:鄭智源《》中的導演問題
在交換機制透過傑克森的資訊傳遞模型轉化之後,「導演在『後戲劇劇場』之後的角色為何?」這個問題,或許已經變成這樣的問題:作...
《當金蓮成熟時》:啟蒙式民族起源神話的陽具崇拜
全劇的核心在於翻轉「蕩婦」的積極意義,然而卻弔詭地對於「偉人」毫不懷疑。在開場宏大的音樂,以及整齊的身體秩序中,即使批判...
暴力的歷史,無縫的劇場:評《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
真實性之所以是以白色恐怖為主題的劇場的重要審美準則,並不意味著劇場就應該再現真實,乃至於成為真實本身。正因為劇場始終是和...
「寫實」的時態變化:《在車上》的內在演練與濱口竜介的亞洲舞台
我認為「召喚契訶夫」在片中的功能可能只是一項渠道,來藉此通往真正被隱藏的關鍵核心——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作為穿透「寫實」...
【專題】評論的「挑戰」
評論行為從一種寫作、紀錄,到成為對話的開端,甚至在不同層面與程度上,回頭賦予作品意義、重新定義了創作與社會的公共關係。這...
河床劇團《被遺忘的》:活裝置與(超)現實美學(?)
意象的應用策略變得至關重要,「改編事件」也成為了意象劇場的雙面刃——即能有效切斷與現實事件糾纏不清的「追溯真實」究責關係...
【小典藏|愛閱讀】03. 時空修復師X《會說話的畫》
這是一系列當劇場遇上繪本的故事。
文章導覽
1
2
3
4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