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藝術&投資
劉小東:遶境的藝術家
追隨大甲媽祖遶境,彷彿是透過民間信仰的濾鏡,在不斷的行動中搭建移動的工作室。行程中,他經常會提前一小時到某個定點等候遶境...
【場景次世代】Live jam 新場景——Melting Part專訪
在採訪時,活動當天擔任整天主持的WADE DAO聲音其實已經開始沙啞了,卻難掩興奮,星期天晚上的感動意猶未盡。他眼睛發著...
十全藝術家劉國松:飲水思源、落葉歸根
今年92歲的劉國松所累積的十全能量,分別是:失怙童年、隻身隨遺族學校來臺,際遇感人。立志當藝術家,集眾成立「五月畫會」,...
陰性力量的未來,還在到來的路上
淺談關於閱讀韓江後的感觸,其實恍然大悟的是,無論我們當前所身處的時代和社會看起來多麼多元開放、多麼具有轉型的力道,有關陰...
田邊俊夫:「家」的拼圖
田邊俊夫本籍廣島,在臺北一中(今建國中學)時期就是辯論部高手;高中畢業後,1938年入臺北高等學校(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當紀念碑化為幽靈海洋:從「沉浸」到「暗湧」體驗
裝置化的沉浸展演,原本是消解藝術紀念碑化權威的距離感,但在今天品牌操作下搖身一變成新型態的「沉浸產品紀念碑」。然而,另一...
餘響之圖—第15屆光州雙年展「盤索里:21世紀的音景」
「盤索里」一詞源自韓語中「pan」(公共場所)和「sori」(聲音或噪音),其形式起源於17世紀末的薩滿儀式,並逐漸成為...
捐畫.答謝.託孤,海外傳佳音:郭雪湖《殘荷》醞釀捐南美館
《殘荷》構圖精巧,枯榮分明,畫觸澄澈蒼勁,是郭雪湖經典之作,尺幅達18.4才。同齡的《殘荷》,成為父親的貼心禮物,展現父...
凝視觀音山
人與土地之間的記憶總是互相映照。觀音山這樣的風景,對於臺灣藝術家來說,不僅是眼前景致的紀錄,更是心境的投射。這片山水記錄...
我想做一棵大樹
陳昱清跟我分享他今年十月去參加2024雅加達雙年展(Jakarta Biennale)的心得。他理著大光頭,露出一副童稚...
文章導覽
1
...
3
4
5
6
7
...
35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