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不只是行政,更是文化大使──侯韶宜:擁有把普通牌打成好牌的生命力

不只是行政,更是文化大使──侯韶宜:擁有把普通牌打成好牌的生命力

「對我來說,每天工作都是備戰狀態。」身為德國重磅畫廊Galerie EIGEN+ART Leipzig/Berlin(以下簡稱EIGEN+ART)自1983年開業以來的第一位亞洲員工,目前任職於柏林空間的韶宜語氣興奮地說道。由里布克(Gerd Harry Lybke,藝術圈人稱Judy)創辦,在35年前發跡於德國萊比錫的EIGEN+ART,是萊比錫畫派的重要推手,1992年於柏林成立分點,並在2015年於柏林又成立一處偏重實驗性質的LAB空間,奠基於東德時期,再到兩德統一以後的狂飆年代,屹立不搖的EIGEN+ART已躋身為歐陸的指標畫廊。
侯韶宜小檔案
出生 1989
學歷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 Kunst- und Bildgeschichte (Visual and Art History) Master
現任 德國Galerie EIGEN + ART Leipzig/Berlin Gallery Assistent
經歷 也趣藝廊高級畫廊專員

本篇看點
醉心於古典藝術,目前在德國工作的侯韶宜,面對任何事物都抱持著以正向的態度看待,一位長輩曾對她說道:「韶宜,不是因為妳出色所以我欣賞妳。而是因為妳努力不懈把普通牌打成好牌的生命力。」這種肯定讓她相當開心。這位藝術界的生力軍,將如何在德國建立起與亞洲密切的聯結呢?

「對我來說,每天工作都是備戰狀態。」身為德國重磅畫廊Galerie EIGEN+ART Leipzig/Berlin(以下簡稱EIGEN+ART)自1983年開業以來的第一位亞洲員工,目前任職於柏林空間的韶宜語氣興奮地說道。 由里布克(Gerd Harry Lybke,藝術圈人稱Judy)創辦,在35年前發跡於德國萊比錫的EIGEN+ART,是萊比錫畫派的重要推手,1992年於柏林成立分點,並在2015年於柏林又成立一處偏重實驗性質的LAB空間,奠基於東德時期,再到兩德統一以後的狂飆年代,屹立不搖的EIGEN+ART已躋身為歐陸的指標畫廊。而甫成為生力軍的韶宜,將為EIGEN+ART搭建起與亞洲更緊密合作的連結。
「offen Vol.2」展覽開幕現場,韶宜在介紹藝術家范揚宗作品。(侯韶宜提供)
醉心於古典藝術的韶宜,在就讀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時主修博物館學與西洋藝術史,畢業後進入也趣藝廊工作,主要負責展務與藝術家經紀。而在也趣藝廊負責人王瑞棋(Rick)長年引薦德國當代藝術展覽的經營策略之下,從大學時期為研讀古典藝術史而學習德文的她在工作期間得以發揮所長,持續結識了德國藝術家與策展人,也更加深她對德國藝術的興趣,「我很喜歡古典藝術,而且在很多現代與當代藝術中都能看到古典藝術元素流傳其中。」不過,與EIGEN+ART接觸的契機,卻是後來韶宜日後在德國求學時才由王瑞棋牽成。
在也趣藝廊工作3年之後,韶宜於2015年遠赴德國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攻讀藝術史研究所。而在留學期間,她和美術館與非營利組織的接觸較為頻繁,與當地畫廊則沒有太多交流機會,直到2016年,當時擔任畫協理事長的王瑞棋到德國招商,在拜訪EIGEN+ART時也邀請人在柏林的韶宜同行。由於在德國修讀研究所必須要有實習經驗,EIGEN+ART主動徵詢她是否要實習,而在為期3個月的實習結束後,韶宜仍不時會協助EIGEN+ART和亞洲藝術單位合作的翻譯,或是回答畫廊對亞洲文化的問題,比如他們想在亞洲客戶過節慶時致上祝福的心意,就讓她感受到EIGEN+ART相當重視與珍惜亞洲藝術圈的關係。
2016年11月,當EIGEN+ART首度參加台北藝博會時,恰巧也回台灣的韶宜基於地主之誼,並想感謝畫廊團隊在實習期間的指導與照顧,也希望能讓他們更認識台灣便主動協助翻譯工作與規畫行程等。「我想是經過那次的相處,使畫廊對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她回憶道,相較於實習階段多是處理基本的例行事務,在畫廊團隊造訪台灣的期間也讓她與EIGEN+ART資深合夥人,負責經營柏林空間的Kerstin Wahala變得更加熟識。而在返回德國之後,EIGEN+ART旋即與她連絡並詢問畢業之後的規畫,韶宜才意識到畫廊打算延攬她,甚至希望她能立刻上班。而在此之前,念書期間工讀達2年半的商業攝影畫廊也允諾將給她長期的工作合約。在今年初取得碩士學位後,韶宜選擇了這份更具挑戰度與發展性的工作機會,於3月正式加入EIGEN+ART團隊,目前工作內容為藝博會、銷售等,除此之外,她也負責亞洲地區的合作案,舉凡與美術館、學校的計畫或是規畫受邀至亞洲展覽的藝術家相關業務。在今年底,她將與2位德國藝術家寇斯基(Uwe Kowski)和許曼施(Kai Schiemenz)來也趣藝廊舉辦展覽。
Galerie EIGEN+ART Leipzig/Berlin參加今年香港巴塞爾博現場覽會照,左:藝術家施耐爾(David Schnell)作品、右:藝術家帝格朗尚(Marc Desgrandchamps)作品。(侯韶宜提供)
「基本上,EIGEN+ART做的藝術計畫和藝術家的地緣性很強,我覺得他們很重視本土性。」也因此有9成畫廊員工是德國人,甚至就是當地人。在擁有多達25位經紀藝術家、22位員工的大畫廊工作,韶宜每天都充滿衝勁,「因為有很多藝術家,就有很多可能性,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作為EIGEN+ART首位亞洲員工,如何看待自己在工作崗位的定位?「我覺得自己像是個文化大使。」起初,韶宜還沒有這種體認,但隨著陸續與同事討論工作內容後,她發現自己確實比較能掌握到亞洲同業或客戶表達的意思,這不僅是在表面字句的翻譯,更含有深層文化意涵的傳遞,這也讓她更致力於擔任跨文化交流的橋樑角色。
現任職於德國Galerie EIGEN+ART的韶宜。(私人提供;攝影/Henning Bock, Berlin)
文化上觀察

對於外界普遍認為德國人個性不苟言笑與處事一板一眼的刻板印象,在韶宜看來並非如此,「對事不對人的理性,或許對某些人來說很冷酷,但對我而言,這是對工作專業度上的自我要求,還有對藏家與藝術家負責的態度。」大家是戰友,並肩在藝術市場相互扶持和作戰,「我非常喜歡同事們溝通間的尊重、透明和直接,還有清楚的職責分工與溫暖,這不僅是在畫廊內部,對藏家也是如此。」她也指出德國人的處事態度在大原則之下,其實是很有彈性甚至非常有勇氣地去執行,「而且同事們有一種特別的幽默感,我覺得跟他們很合得來。」她不忘笑著補充。而韶宜在工作過程中也感受到溫馨輕鬆的一面,她分享道,EIGEN+ART以和家人相處的真誠態度對待員工跟藝術家,除了共度滑雪假期外,老闆Judy也在每年夏季舉辦Fest der Freunde (celebration of friends)派對,邀請員工與藝術家一起玩到凌晨。

「我覺得他們能一直保持高度熱情,對員工和藝術家始終充滿溫暖,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就如同Judy常掛在口邊:「Wir sind wie eine Fußballmannschaft !(我們是一支足球隊!)」反映出老闆和員工建立出的深厚信任感與向心力。
Galerie EIGEN+ART Leipzig/Berlin參加今年瑞士巴塞爾博覽會現場照。(侯韶宜提供)
而就韶宜在德國求學與工作的綜合觀察,德國的藝術產業界相當重視與學術圈的連結,而且交流非相當頻繁。好比她在求學時期就在EIGEN+ART實習,也因此正式進入畫廊業,至於走創作的學生也可經由實習機會進入藝術家的工作室見習。這能讓學生日後在求職時,對於工作內容的認知不會是匱乏或不切實際。而且在實習過程中,也可以幫助學生檢視自己在進入藝術產業前需要再做哪些準備。此外,也由於EIGEN+ART經紀的藝術家有很多在學校任教,透過他們的引薦得以接洽到極具潛力的在學藝術家,能在LAB空間呈現實驗性質強烈的展覽。韶宜也指出,台灣在藝術史與藝術教育方面與歐洲仍有一段差距。
在和亞洲同業交流時,彼此都深刻感受到歐洲人在看作品時皆能以自己的觀點切入並講出一番見解,他們對藝術品的鑑賞眼光是很敏銳的;因為藝術史一直都被規劃在學校教育的必修課程,藝術美感是很自然而然地存在於大眾心中。就她的觀察,德國畫廊產業的工作者有9成以上都是念藝術史出身,台灣畫廊界也都期待有具專業知識的人才進入,但回頭看台灣藝術教育的體制能供給畫廊所需的人才在比例上卻是很失衡的。此外,相較於台灣畫廊的從業人員普遍要包辦各項工作,德國畫廊在分工執掌就相當明確,這也反映出他們對每位人員所擁有的專業之尊重。
「我對台灣有很多更深的認識,反而是在我離開台灣後才開始的。」韶宜談起台灣藝術圈的優勢時提出如此比較,歐洲雖然有悠久的藝術史背景,但也因此形成一些既定模式;他們會怎麼辦展覽、怎麼呈現作品,他們會買什麼作品,其實都可以看得出來。「但因為台灣沒有這些所謂的歷史包袱,反而有很多路可以走,這是我覺得很明顯的,台灣藝術家在創作時有很多的自由度,能做出讓人驚喜的作品。」正如柏林空間甫在7月舉辦的「offen Vol. 2」聯展,在與也趣藝廊的結盟策略之下,范揚宗成為第一位於EIGEN+ART展覽的華人藝術家,呈現的作品讓德國人相當驚豔。韶宜在介紹范揚宗的作品時,發現德國人對台灣的認知並不陌生,但是對台灣的藝術面貌為何就沒有太明確的概念,得到的觀展迴響大多是台灣的藝術有一種fresh,媒材的運用上有很高的自由度,再加上用色很熱情、亮麗,這些都是在德國作品中很少見的特色,非常吸引他們。所以,她相當樂見EIGEN+ART與也趣藝廊的結盟,也希望台灣藝術能有更多的國際交流機會。
「offen Vol.2」展覽開幕現場,韶宜在介紹藝術家范揚宗作品。(侯韶宜提供)
對工作的反思
被問及對藝術行政者的身分是否有重新的思考與定位?韶宜表示這個問題讓她思忖許久,「我認為藝術行政者,無論在國內或國外,都是個非常不容易的身分、工作。」她接著分析道,「因為畫廊的工作,有很多層面是跟美術館和博物館非常類似的。可是,美術館和博物館的從業人員都有明確的規章跟計畫可以遵守,也能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的條文,知道自己工作職責的責任與義務是什麼,並從ICOM知道倫理準則而如何去做決定,但是畫廊從業人員並沒有這些。然而,畫廊要對客戶負責、要對藝術家負責,也要負起部分社會責任。所以,我覺得畫廊從業人員的責任和承擔的使命是不輸給美術館和博物館人員的。」韶宜坦言,有時候會因沒有準則而很難做一些決定,甚至感到有點害怕,因為認知到要為其負起責任的對象是很多的。然而,也正是因為沒有這些準則與規範,才造就畫廊產業有這麼多元化的呈現,有各種經營風格的畫廊與從業人員。「我覺得要成立一個畫廊並且一直走下去,需要很大的熱情,除此之外,還要有一股使命感、勇氣,以及一點瘋狂!這真的很不容易。」她笑著說,如果畫廊從業人員能感受到這些,就更能以自己的工作為榮。「這也是我非常敬佩他們的地方,不論是也趣的Rick,或是現在的老闆們,我覺得他們都有點瘋狂。」
目前進入EIGEN+ART半年,「我現階段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把該學的都學起來。因為有太多東西需要學習,所以要做的努力本來就會比別人多、吃的苦也會比別人多,加上從事這個行業本來就不容易。」起初,懷抱著對藝術史的熱愛而毅然前往海外追尋夢想,並在因緣際會下進入德國畫廊產業,而且還是極具分量的大畫廊,看來相當順利的過程確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韶宜慶幸自己在台灣念書與工作時就對德國有一些了解,不過她也直言:「我花了很多時間在了解EIGEN+ART經紀的藝術家。」雖然僅以一句話概括,但可想而知的是,背後付出的努力必然是難以言盡的。「在念研究所時,我就經歷過這些階段,當然難免會有挫折感,覺得好像永遠都追不上他們。」從留學時期就有這種體認,除了藉由努力學習來縮短語言與文化的差距,在心態的調適也相當重要;身為外國人勢必要比當地人下更多工夫。「當你進到一個企業去工作時,那就是個戰場。你要怎麼磨練自己的武器,無論是心智上或是技能上的,都需要投入時間來加強的。」她這般比喻。
每年夏日,Galerie EIGEN + ART Leipzig/Berlin員工與藝術家受邀至老闆家中舉辦派對。(私人提供)
謙稱自己還說不上能提供有志前往海外從事藝術工作的台灣人什麼建議或提醒,不過,韶宜分享一位長輩向她叮囑的話,「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切記一定要帶著真心。」無論在工作或生活,都讓她覺得相當受用。「以這個工作為榮,試著把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跟工作想辦法達到連結,我相信就會做得很快樂。」韶宜肯定地說道。
也趣藝廊工作時期,和畫廊團隊以及藝術家合影。(也趣藝廊提供)
楊椀茹 (Yang, Wan-Ju)( 160篇 )

典藏ARTouch資深採訪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