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等待狀態的,創作者故事
以參展藝術家之姿,剛從「深圳雕塑雙年展」返台的賴志盛,近幾年來雖然經常在各個當代藝術展場出現,但早幾年在這些場所與他的遭遇,卻會見到他領著幾名同事,分別扛著厚重的攝影器材—卻不是為了自己的創作,而是為其他藝術家作品進行紀錄,至少在北台灣的當代藝術圈,賴志盛與其大學同學李基宏在2003年所創立的「複氧國際多媒體」(以下簡稱「複氧」),一直是諸多公私藝術機構十分信賴的「配合廠商」。
雖然賴志盛早在2000年以前便已公開發表創作,但這段從「配合廠商」到後來廣為接受之藝術家身分的過程經歷,對台灣這不算大的藝術體制規模而言,實則寓言了一則注定迂迴並且總是處於某種等待狀態的創作者故事。在這條崎嶇之路上,年輕的藝術家學子,不僅需要習得各種知能技術,亦需透過重重的現實磨練—一方面,我們可以從學習的角度,閱讀賴志盛那具某種觀念傾向的空間性構作;另一方面,在他的藝術家身分確立以前的配合廠商背景,卻也提供了一個不同於主流的藝術家養成過程,在這條未見平坦卻也充滿可能的道路上,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倔強,一種決斷要將現實納入藝術視野的態度。
賴志盛。(攝影/李基宏)
從泥水師傅到設計公司負責人
憶及過往,賴志盛的成長經驗就與一般學生極為不同,他自承,高中時因為愛玩而有高額負債,為了還債,但「那時卻沒有專業能力,只能從事勞力工作,在工地看到掛在半空的師傅可以吆喝別人,就想也來學學砌磚抹壁」,對於這項日後維持了15年的工作,賴志盛說,「面對的是材料、技法與工人間的師徒制,基本上不需要社交能力」,直到進入國立藝術學院就讀期間,賴志盛仍經常帶著工班進出煙塵瀰漫的工地,儘管1998年退伍後,他便與幾位同學成立「國家氧」藝術團體並發表創作,卻直到2001年考取南藝造形所,才中斷了泥水師傅生涯,諸如《飛在八立方米的十二公斤水泥粉末》(2000年),便可視為他回顧這段工人歲月的紀念性創作。
憶及過往,賴志盛的成長經驗就與一般學生極為不同,他自承,高中時因為愛玩而有高額負債,為了還債,但「那時卻沒有專業能力,只能從事勞力工作,在工地看到掛在半空的師傅可以吆喝別人,就想也來學學砌磚抹壁」,對於這項日後維持了15年的工作,賴志盛說,「面對的是材料、技法與工人間的師徒制,基本上不需要社交能力」,直到進入國立藝術學院就讀期間,賴志盛仍經常帶著工班進出煙塵瀰漫的工地,儘管1998年退伍後,他便與幾位同學成立「國家氧」藝術團體並發表創作,卻直到2001年考取南藝造形所,才中斷了泥水師傅生涯,諸如《飛在八立方米的十二公斤水泥粉末》(2000年),便可視為他回顧這段工人歲月的紀念性創作。
在2001年的《飛在八立方米的十二公斤水泥粉末》中,賴志盛待在一間內置12公斤水泥粉末並以電風扇吹動的小屋,直到難以忍受才走出來,他說,泥水師傅一年大概吸入一公斤水泥粉末,而他當時已經做了12年,也反映其生命中曾經的經歷。(簡子傑提供)
1996年在三芝廢棄工廠的《垂直》,是以單個磚頭垂直向上堆砌而成,賴志盛毫無疑問地運用了他的泥水師傅技藝。(賴志盛提供)
就讀研究所期間,賴志盛刻意避開工作,他說那時「希望能找到不同參照」,但也在這段時間耗盡了存款,剛好死黨李基宏留學返台,就決定一起開設計公司,剛開始,「我們什麼案子都接,從公家博物館、學校機關到民間組織」,然而,大學修習的畢竟是純藝術,所以往往都是「先接到案子,再學軟體,不懂技術,就打電話到處問朋友」,賴志盛認為技術問題還算好克服,而學院培養的能力主要是「教我們做判斷」,於是在藝術相關領域累積了幾年口碑後,工作逐漸密集到難以喘息,照常理來說,這表示應該要擴大「複氧」編制,賴志盛卻寧願過濾客戶,最後甚至辭掉公司負責人,轉而專職創作。
賴志盛與李基宏為大學同學,複氧辦公空間的書架上仍放著兩人求學階段的青澀合影。(攝影╱張玉音)
不要分開現實與創作
賴志盛似乎是在工作與創作間做了抉擇,因而割捨了一些讓人欽羨的現實成就,但他卻認為這兩者間並非截然二分,「我一開始就希望創作能夠持續,通常有類似想法的人,可能會把創作視為主要,工作則是打工,但現實剛好相反,工作總是佔掉大部分時間」,在這個情況下,他的建議很另類:「你要更認真面對工作,因為唯有認真才能夠處理掉工作,否則它會一直干擾你,當你把它視為干擾,不好的感受就會很強烈,現實也是一種創作上的鍛鍊,要學著去經營這個現實,並從中獲得」。
賴志盛似乎是在工作與創作間做了抉擇,因而割捨了一些讓人欽羨的現實成就,但他卻認為這兩者間並非截然二分,「我一開始就希望創作能夠持續,通常有類似想法的人,可能會把創作視為主要,工作則是打工,但現實剛好相反,工作總是佔掉大部分時間」,在這個情況下,他的建議很另類:「你要更認真面對工作,因為唯有認真才能夠處理掉工作,否則它會一直干擾你,當你把它視為干擾,不好的感受就會很強烈,現實也是一種創作上的鍛鍊,要學著去經營這個現實,並從中獲得」。
辦公室總是擺著數量龐大的數位器材。(攝影╱崔廣宇)
賴志盛說,從畢業到工作這個階段,關鍵的態度是不要將現實與創作視為分開的兩件事,這種一律視為創作的態度不僅適用於現實,也同樣適用在年輕時代無人聞問的展出經驗,「國家氧剛成立時,我們在八里找了間廢墟做展,當時根本沒什麼人去看,但現在回想起來,好像我們都很容易把創作想得很大、很重要,於是在面對現實時就格外焦慮,但我覺得,沒人看的展覽和在最好的空間、有最多人來看的展覽都是一種鍛鍊,重點是從中累積對話,讓它成為創作經驗」。
過去「複氧」曾在晶華酒店旁,員工皆為清一色男性。(攝影╱崔廣宇)
就是「認真做」
這種將工作上的現實納入藝術視野的觀點,聽來也像一則保守卻也十分重要的職場道德,賴志盛強調,一定要「認真做」,因為也只有認真做才能超越制式要求,他指出,藝大畢業生的職場條件都差不多,但「其他的條件就不是制式要求,而是敬業態度與人格特質」。
這種將工作上的現實納入藝術視野的觀點,聽來也像一則保守卻也十分重要的職場道德,賴志盛強調,一定要「認真做」,因為也只有認真做才能超越制式要求,他指出,藝大畢業生的職場條件都差不多,但「其他的條件就不是制式要求,而是敬業態度與人格特質」。
【藝術展會攝/ 錄影與視覺統合】配合廠商與藝術家之路:賴志盛
相較於合夥人李基宏與人為善的好脾氣,賴志盛說,「我經常扮黑臉,我會糾正客戶的要求,但也是這種態度,讓我獲得信任,真正加入對方的事情,甚至在工作中提出具創造性的建議」,回想起與誠品畫廊的合作經驗,最早是單純做紀錄,後來延伸至空間安排、藝術家協調等核心工作,「這種參與過程是跳躍的,有更多合作經驗之後,狀況就不同,溝通和信任也就不同」。
泰雅族口傳歷史田野採集拍攝。(賴志盛提供)
更瞭解這個圈子
用年輕的俏皮話來說,賴志盛的經歷或許像所謂「人生勝利組」,但這種說法無疑簡化了在台灣要贏得藝術家身分的現實複雜性,身為一個藝術家,「我40歲才第一次賣作品,當初在誠品畫廊製作《原寸素描》,找來幫我畫空間的還包括已經有豐富市場資歷的年輕藝術家,但他那時是去畫廊打工,這個關係想來很微妙」。
用年輕的俏皮話來說,賴志盛的經歷或許像所謂「人生勝利組」,但這種說法無疑簡化了在台灣要贏得藝術家身分的現實複雜性,身為一個藝術家,「我40歲才第一次賣作品,當初在誠品畫廊製作《原寸素描》,找來幫我畫空間的還包括已經有豐富市場資歷的年輕藝術家,但他那時是去畫廊打工,這個關係想來很微妙」。
職業需求能力。
這種關係,其實是一種人脈的相互積累,但與其將之工具化對待,或是將彼此關係簡化為藝術家與配合廠商,或是「拼命去參加開幕變成朋友」,賴志盛認為,「另一種(積累)模式卻是透過更瞭解這個圈子」,這種瞭解才能跨越職場上表面親密實則疏離的人際框架,對於剛從學院的年輕創作者,賴志盛的建議是「姿態是作品上的要求,不是交往的樣子,有一個更內部的東西在裡頭」。
蔡國強華山爆破創作拍攝。(賴志盛提供)
簡子傑( 7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