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志盛
Art Basel in Basel 2024 瑞士巴塞爾藝術展與臺灣藝術的現場身影
有參展畫廊中的臺灣從業者表示,瑞士巴塞爾藝術展是一個殿堂級的藝博會,畫廊參加的展間數量也非常多,展位與藝術作品之間的競爭...
館舍開放與城市失落空間再現—藝術介入下「打開空間」的社會想像
日治時期作為臺灣初識現代性與「摩登生活」的起始,後來歷經政權更,遺留下來的建築資產,則在文資意識慢慢覺醒之際,慢慢地再利...
圍繞AI科技、人權關懷的創意性思維探索:台北當代藝術館公布2024年創新計畫與年度展覽
台北當代藝術館2024年度展覽計畫緊扣全球社會關注議題,從AI科技、人權關懷、青年藝術計畫主題中策劃4檔主題展,以藝術的...
2023台北雙年展盛大開幕,從「小世界」探討疫後時代的共鳴與矛盾交集狀態
策展人周安曼認為「小世界」除了回應臺灣、臺北是屬於小島型的都市,卻包含宏大的議題,從政治、經濟的架構,把「小」跟時間、人...
馬凌畫廊十二載:變與不變
一提起馬凌畫廊,某種「空間感」油然而生。這「空間」既是畫廊本身經歷不同變遷與新生的物理性空間,是畫廊所在地香港所代表的典...
無聲的默會:關於賴志盛個展「It’s a quiet thing」
2023年5月,賴志盛在馬凌畫廊(Kiang Malingue)發表了在香港的首次個展「It’s a quiet thi...
讓紙說話,感受「方寸」間的寧靜:「崎 Heterogeneous」鳳嬌催化室品牌總監李依耘專訪
或許正如本次展名所寓示,「崎」歷經三次提案淬煉、籌備將近一年,找到「紙」之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迴廊空間最合適的展呈形式。以紙...
「2022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首日直擊:疫情改變了哪些藝術家的創作密碼?
在2021年因疫情首度停辦後,台北當代本次的強勢回歸,除了一展藝術博覽會挺過重重考驗的新貌,更讓大眾得以一窺全球各地畫廊...
是體驗式經濟,還是沉浸式藝術?從視覺認知到「情境體驗」
無論是藝術、攝影、電影、時尚、建築、設計、居家風格等,在今天一切都逃不過情境體驗的無孔不入。從生活層面來說,今天我們到咖...
界/線桑拿:「creN/Ature 物.自.造._」創作的內在責任
展場裡勾引出物件與內在唯心的對話,成為一條顯見的途徑。這個展示並不期待提供廉價的娛樂與客觀性,而是透過提供本質讓觀者內在...
文章導覽
1
2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