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內容策進院設置條例》在今年初經總統制定公布,預計今年上半年正式成立行政法人「文化內容策進院」(簡稱文策院)。未來將以「國家隊」概念振興市場,支持影視、流行音樂、圖文出版、數位出版、遊戲、時尚設計、藝術支援及文化科技應用等文化內容產業的產製、傳播及國際化發展。文策院作為連結政府與民間產業的中介組織,如何將創作內容有效的與文化產業對接,其中有許多重要的政策擘劃、細緻的行政,龐雜的整合,與組織和機制設計等工作,文化部政務次長丁曉菁針對文策院發展議題,接受訪談,首先就文策院將會提出第一階段的「五年計畫」是以什麼樣的思維制定規劃?
文化部次長丁曉菁。(文化部提供)
有了國家品牌,產品才可能加值
文策院將提出第一個「五年工作計畫」,以一年整備內容產業支持系統、並建構有效策進機制;三年文化內容產製量提升;五年形塑內容品牌國際化、建置國際市場布局,完善中介組織專業角色為重要目標。文策院並將整合「文化 X 科技 X 經濟」三大面向能量,加速文化內容之跨域、跨平台合作。
丁曉菁談到制定一個清楚的短、中、長期的規劃和各階段目標,即是期望文策院協力業者策進內容產業,能一起快速聚焦並且整隊。而國家品牌為何重要?丁曉菁解釋,有了品牌內容和產品才會加值,例如全世界有許多各國的國產面膜,但哪個品牌在國際上價格高,跟那個國家的文化品牌價值有關,如奢華品牌歷史悠久的法國以及近年價格三級跳的韓國美妝,都跟國家品牌形象的價值有關。「這就是文化和集體生活方式價值的力量,當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蓬勃,整體的品牌形象是進步、時髦、有趣,大家就願意用更高的價格買來自這個國家的內容或商品。」文策院的一、三、五年計畫,就是希望透過具體的策進機制,為政策目標規劃路徑。
日本政府推廣酷日本(Cool Japan)是向海外推銷國際公認的日本文化軟實力所制定的宣傳計劃與政策,也是為國家文化品牌形象包裝的案例。(本刊資料室)
市場性VS.文化性如何擺在同一個天秤?
許多藝文界人士擔心文化部總預算佔比好不容易突破1%,文策院的方向似乎較積極面對投融資走向?擔憂對文化生態的補助與扶植會有所削弱。
丁曉菁對此回應說明,投資與補助的機制採取「雙軌制」,兩者不互相排擠也不衝突。投資是匡列國發基金為內容市場點火,並帶動民間資金進場,並非把既有文化性獎補助預算拿去投資。
另一方面,過往在輔導金與補助作業的評選委員們經常出現一種辯論:到底要優先選擇具備市場性的提案,或是文化性強的提案?丁曉菁指出,文化的影響力在資本主義當代社會中,往往透過市場機制快速擴散,關鍵還是在於故事說得夠不夠好,文化性和市場性不見得互斥,產業生態系中大家努力做出好的作品,也要找得到作品的目標觀眾,形成正向循環。「文化部這兩年對文資保存、藝文扶植性的補助和策進產業性的投融資資源雙軌並進,所爭取的預算也共同成長,尤其跟往年相比都是增加的。」
未來文策院的預算主要由文化部編列再捐助給其組織,和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一樣是行政法人中介組織,都具備清楚的政策任務目標,只是文策院的目標是振興產業有別於藝文扶植,透過這個平台,各部會有助策進文化內容產業的能量以及與國際連結的政府資源也將進一步整合發揮綜效。
未來文策院的預算主要由文化部編列再捐助給其組織,和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一樣是行政法人中介組織,圖為國表藝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交通部觀光局提供)
想像力啟動文化新經濟,讓台灣下一代有更多元的自我實踐和就業選擇
產業發展講求經濟效益,但文化力卻是社會創新與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尤其當代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追求最低成本、最高獲利的製造業勢必面臨發展瓶頸,已開發國家往工資低廉的地方設廠,以他國的天然資源、低廉勞力換取經濟成長,往往以鄰為壑,人難以避免被異化為工具、環境生態造成嚴重破壞,因此許多國家早已積極面對社會與經濟的轉型。丁曉菁更列舉包括日本、韓國、法國、英國等,都積極從「製造業轉型為文化經濟大國」,尋求社會更均衡的發展。
「台灣多年逐步累積創作端與閱聽消費人口,正面臨製造業轉換為文化經濟的關鍵期。」台灣談論文化創意產業多年,鄭部長催生文策院,讓組織和預算到位,展開新的工作方法,養成產業需要的人才也讓經驗可以累積。
台灣的文化生活豐富精彩,文策院的挑戰是如何協助台灣產業界將多元文化獨特價值轉換成價格?在台灣從事創作,身邊的親友總是擔心你是否能養活自己,即便再有天分的人才也可能因為現實考量放棄實踐自我的夢想。丁曉菁感慨說,她希望文策院的成立,能讓更多有志在文化產業發展長才的工作者,不必擔憂溫飽問題。「畢竟每種職業都有它必須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只有真正熱愛你所做的事,才會有很強的能量想要解決問題,當每個人都認真思索當前的困境,就會產生強大的集體力量讓台灣升級。」
文化部次長丁曉菁出席第十屆工藝成就獎頒獎典禮。(文化部提供)
文策院催生內容產業生態系,如何進入台灣產業的脈絡
文化部為何積極推動和協助中介組織發展文化事業?丁曉菁說:因為看到其他國家的發展路徑和相關組織架構與其進展,研究他們如何系統性的將經濟硬實力結合文化軟實力,進一步讓國家品牌為產品價格加值。例如韓國近年透過韓國文化內容振興院(KOCCA)積極振興文化內容產業,其組織也不斷視需要持續變革調整。日本、法國和荷蘭也是中介組織蓬勃的國家,美國則由大企業的基金會成為藝術文化發展的重要贊助者,台灣許多企業也很有經濟實力,或許有朝一日也能夠助攻台灣文化事業發展,進一步讓國家品牌成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助力。而現階段文化部推動文策院的策略比較接近荷蘭、法國和韓國,但實踐上仍必須接地氣,以台灣社會現階段的需求狀態發展適合自己的路徑。丁曉菁也說,文策院雖然今年中才正式成立,但可積極掌握後發優勢,直接面對下一波的5G產業創新挑戰。
另一方面,不管是影視、流行音樂、ACG還是設計等個別產業,創作者經常面臨一些基本的共同問題,像是如何籌措資金、簽訂合約時要如何保障自身合理權益、IP內容開發如何讓產值極大化、又如何取得各國市場的門票等,都是台灣內容升級並且產業化的基本功課,文策院作為連結政府與民間的中介組織,將加強推動「文化內容開發及產製」、「完善文化金融體系」與「拓展國內外通路」等三大方向,8大核心業務包括:文化內容開發與應用、完善文化金融體系、產業人才開發及創新創業、產業產製支持及設施管理、國內外市場及通路拓展、國家品牌國際布局、智慧財產及著作權輔導、文化內容產業趨勢研究,以促進資源整合、跨域合作與資金投入,從「國家隊」概念形成策略聯盟,形塑國家文化品牌,驅動文化內容產業創新。
創作者圓夢與產業化的距離
而在對各國的調研中會發現:台灣政府對文化內容產業扶植補助的各種要點往往是其他國家難望其項背的,丁曉菁舉例說到:日本流行音樂界來台拜會文化部,曾提問台灣政府為何要補助進入市場的製作?台灣政府對內容製作支持補助的現況,從創作的源頭開始一路到產銷,也被大家戲稱「從出生照顧到死亡」。綿密的補助系統也曾經出現反思的聲音:產業怎麼「越輔越倒」?因此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策進產業的新做法,過往經驗證明只是「給錢」補助對產業化的效果很有限,重要的是催生產業生態系。
「政府不能代替民間做生意,做生意這件事必須回到業界,但我們可以建構更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和合作平台。」她另舉日本賣座動畫《你的名字》導演新海誠與長期合作的CoMix Wave Films社長,在新海誠未出名前,他們每次製作都是向銀行貸款,努力讓營虧打平,16年撐了下來,直到去年的《你的名字》票房獲得商業上巨大的成功,大幅減輕財務上的壓力,但之後社長還是跟新海誠約定,接下來的新作仍繼續向銀行貸款取得製作資金,讓導演每一次都直接面對市場挑戰壓力,同時累積借貸的信用紀錄。
「靠各種補助創作比較接近圓夢,若要形成產業化的正循環,並能夠靠創作維生當成職業,就必須很努力的面對市場贏得社會共鳴,觀眾才可能花錢消費支持。」當然有的藝術家並不理會市場邏輯,堅持個人創作理念的純粹性,或選擇低欲求的生活型態,這是人生的選擇與信念的實踐,沒有對錯。
導演新海誠所拍攝的日本賣座動畫《你的名字》票房獲得商業上巨大的成功。(©CoMix Wave Films)
文策院是業界的協力者、產業的加速器
文策院設置條例中明確規範了應建立公民參與機制,丁曉菁提到這個機制的設置就是為了讓組織清楚體認到,自己是產業、民間、政府的重要平台。文策院不可能關起門想像產業需要什麼,因此平台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問題的掌握與國際產業訊息流通,媒合業界並製造多方合作的機會。因此她也強調:文策院與業界的關係與文化部身為主管機關不同,文策院的角色是業界的協力者,產業的加速器。
文策院需發展出新的工作方法,有效策進產業
經過各種問題的盤點,解析內容產業升級的障礙,加上剛剛修正通過的政府採購法,藝文採購可另訂辦法,再加上行政法人不限公務員任用,可選任策進內容產業所需專業,「將來文策院可以把專業的產業經驗和人脈累積在中介組織裏面,並且培養未來所需人才」。
然而新的策進機制如何進行?文化部既有的獎補助多為個案製作支持,接下來對產業生態系的策進機制和資源導入會交由文策院佈局發展。她以近期爆紅的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例,如果一開始並沒設想作品一旦叫好叫座如何接二連三,也就很難接續產製,形成產業化的獲利正循環。「發展第一季時就要想好二、三、四、五⋯季的可能性和發展步驟,美國影集便是以這種邏輯運作,形成好萊塢工業。」
丁曉菁是負責文策院籌備的重要推手之一,被問到從媒體工作轉進公部門工作的轉變?她這麼形容:「公共事務和記者處理每日、即時的挑戰其實有不少雷同處,例如要很迅速地掌握一定程度的全貌,釐清問題關鍵,然後不斷檢視判斷(決策)是否正確,就像記者到了新聞現場,要有敏銳的問題意識,並且仔細求證找答案。此外,這份工作也需要大量跨部會的溝通,以及面對社會大眾的溝通。」過去她擔任記者,必須訓練自己找出有意義的問題,而深入的新聞報導也能促進社會對話,她認為過往的新聞專業磨練,對於把公職做對做好很有幫助。
回顧文策院籌備的過程,她認為事情要有進展,主事者要有強烈的意志想要解決問題,「所有重要的事都不會是容易的,因為不容易,所以大家才一起被困住這麼久。」與鄭麗君部長共事後,解題大有進展,鄭部長有哲學訓練,思考的邏輯性讓政策結構清晰,她制定政策一定「以終為始」做規劃,會先設想終極目標要到哪裏?然後構想第一階段在組織、制度、法律、預算上怎麼展開?如果鄭麗君是制定政策結構的「土木工程師」,丁曉菁比喻自己像「室內設計師」,一起推動政策落地。
文化部次長丁曉菁出席「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開幕式。(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與文策院如何分工?
文化部主責全國各項文化政策,工作量相當吃重與驚人,部內經常花很多時間處理各項執行,文策院成立後將與文化部分工,擔綱不同角色,讓政府文官系統逐步回歸上位思考與政策制定,而不是把大部分力氣消耗在事務型的業務。組織在未來若漸漸發展成熟,社會也會對中介組織常態化更有信心,文化部將回歸政府最核心重要的任務,包括政策制定與法制化的系統優化等工作,跟文策院有效分工,文化部能更集中力氣持續進行文化治理的轉型,處理台灣文化發展當前的關鍵課題。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企劃主編《刺花 Tshiah-hue》、製作《調皮 The Skin Surfing》卡帶專輯,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