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0台北雙年展盛大開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探索七大「主題星球」間的引力

2020台北雙年展盛大開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探索七大「主題星球」間的引力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主辦的第12屆台北雙年展,將於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展出。由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法國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呈獻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共57位參與者及團隊的強勁陣容;並特別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Eva Lin)策劃公眾計畫。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主辦的第12屆台北雙年展,將於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展出。本屆雙年展獲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主力贊助及瑞士盧瑪基金會(LUMA Foundation)贊助,由法國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與法國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呈獻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共57位參與者及團隊的強勁陣容;並特別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Eva Lin)策劃公眾計畫。
2020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左起為:布魯諾.拉圖(Bruno-Latour)、馬汀.圭納(Martin-Guinard)、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公眾計畫策展人林怡華。(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本屆雙年展主題為「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企圖以星球的角度審視人們價值之間的差異及其所帶來的影響,並對當前持續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和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提出詰問。拉圖和圭納指出:「人們對如何讓世界保持宜居的分歧日益擴大,這不僅因為彼此政治意見相左,更關鍵的原因在於我們對地球現況的認知似乎毫無共識。甚至有些人直到今天還認為世界是平的!人們彷彿各自立足於擁有不同特性和負載力的星球上,造成個人在感受、行動,以及預測未來時的歧異。」
蜜卡.羅登伯格《宇宙生成器(AP)》,單頻道錄像裝置,彩色、有聲,26分36秒,2017。(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此次雙年展將美術館視為一個模擬天體運動的「星象廳」,受邀的藝術家、行動者和科學家將探索不同「星球」之間的引力。每個星球都體現了不僅在外觀且在物質上都相異的世界:無視星球極限而堅持實行現代化的「全球化星球」(Planet GLOBALIZATION);感到被全球化背叛而意圖築牆與外界隔絕的「維安星球」(Planet SECURITY);少數特權人士想在火星定居以避開世界末日的「脫逃星球」(Planet ESCAPE);無法負擔昂貴星際旅行轉而安身於形上學信念中、探討存有本質的「另類重力星球」 (Planet with ALTERNATIVE GRAVITY); 以及關心氣候變遷並試圖調和經濟繁榮與星球負載之間平衡的「實地星球」(Planet TERRESTRIAL)。
黃海欣《巴塞爾藝術展後》,鉛筆、紙,193×488cm,2020。(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墨西哥原住民藝術家費南多.帕馬(Fernando Palma)的機械獸裝置為展覽揭開序幕,在大廳中穿梭移動,誘使觀者面對這些由電子材料與現成物所組成,在電力引動下呈現旺盛生命力的納瓦文化(Nahuas,墨西哥最大的原住民族群)塑像,體現納瓦人的傳統觀點:當體認到萬事萬物皆為具自我意識的個體,人類便能與周遭環境建立互惠共生的關係。「全球化星球」由現代化夢想塑造而成,儘管這個世界氣候變化與不平等日益加劇,仍然持續吸引著人們。法國藝術家法蘭克.列布維奇(Franck Leibovici)及法律分析師朱利安.塞胡西(Julien Seroussi)的作品《穆遵古》(muzungu)探究有關國際司法的問題。他們以海牙國際刑事法院仲裁的一宗案件為研究標的,藉檔案陳列裝置展現法院從業人員的實驗方法學。此計畫特別招募導覽員作為現場中介者,引導觀眾重整證據資料、透過圖像創造出新的敘事,從而由其觀點對該案例產生新的論述。
費南多.帕馬.羅迪給茲《士兵(紅)》,木構造、電子電路、感應器與電腦軟體,尺寸視空間而定,2001。(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全球化星球」對那些感到被現行經濟體系背叛的人來說似乎不太具有吸引力,他們反而認為應該於「維安星球」上躲在國家的高牆後方以求自保。星球的出現源自於如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前首席策略長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這樣的人物,他們在眾多紀錄片中操縱部分群眾的恐懼,讓那些希望建立共享世界的人們之間產生分裂。尤拿斯.史塔(Jonas Staal)透過系統性地剖析美國極右翼黨派的宣傳機制,回顧了班農執導的影像作品。在臺灣,「維安」的概念也是一個不斷被審視和討論的熱議題。藝術家秦政德與其協作者以士林及北投的軍事和歷史背景為根據,作品《在冷戰裡生火》由臺灣冷戰時期地下防空洞及防禦設施相關的各種裝置和文物排列組合而成,談論當時國家如何進行監控、維持黨國政權。
尤拿斯.史塔《史蒂夫.班農:宣傳大業的梳理與回顧》,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2018–2019。(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秦政德、李佳泓、林傳凱、陳怡君《在冷戰裡生火》,複合媒材空間裝置,尺寸視場地而定,2020。(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脫逃星球」探索少數特權人士的渴望,他們想要離開地球、殖民火星,或者深入地下建造碉堡以避開氣候變遷的影響。荷蘭藝術家范柯.荷瑞古拉芬(Femke Herregraven)以作品《腐敗的空氣──第六幕》(Corrupted Air–Act VI)邀請我們進入一個生存主義者的地下碉堡,一個假想在發生災難時可供躲避的「安全屋」。透過追蹤有關巨災債券、人類死亡率和生態滅絕的統計數據,藝術家產出可視化數據、地景浮雕、聲音和影像,為末代人類的未來提出預言與想像。
丹尼爾.史帝曼.孟加聶,《⧜》,Kriska鋁製簾、雷射切割、烤漆鋼框,尺寸視空間而定,2020。(藝術家、柏林Esther Schipper畫廊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范柯.荷瑞古拉芬《腐敗的空氣──第六幕》,複合媒材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2019。(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實地星球」無止盡地在地球負載界限內尋找實現人類文明繁榮的方法。臺灣中部太魯閣峽谷因地震、山崩、侵蝕、風化等地理動力格外活躍而設有地質觀測站,藝術家張永達轉化他在當地田野調查的經驗,以裝置作品探索地球臨界區,亦即岩石、空氣和動植物相互作用,創造生命存活條件的地球表層。部分裝置的靈感來自一套模擬侵蝕機制的科學儀器,從而創造出一個塑造「微觀地景」的工廠。由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ephane Verlet-Bottéro)、蕭麗虹及蔡明君共同製作的計畫《儲回大地的藝術》將系統地量繪2020台北雙年展對生態所造成的影響,嘗試從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角度理解展覽的物質性存在。此次行動本著一種集體共識——文化機構必須有所轉化,以多樣生物共榮與基進永續為發展方向。自今年起,北美館將與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進行為期數年的合作計畫,在臺北進行大範圍的多樣生態林地保育工作。
陳瀅如《屠學錶》,MBM素描紙、無酸裱褙、事件占星解讀與其他相關文件、HD影片循環撥放(影像來源:NASA),五張鉛炭素描(每幅125×126cm),尺寸視空間而定,2014。(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由亞梅定.肯內(Hamedine Kane)、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éphane Verlet-Bottéro)及納塔莉.姆什瑪(Nathalie Muchamad)與歐利(Olivia Anani)和莫奴(Lou Mo)共同創作的《變異派學校》(The School of Mutants)探討非洲大陸未來的種種表徵,聚焦非洲後獨立時代的建築和塞內加爾的政治烏托邦理想。受1990年代臺灣與西非一項未完成的跨國合作計畫啟發,這件作品包括文獻資料、三頻道錄像,以及由現成媒體和政治談話剪輯而成,交雜臺灣和塞內加爾方言的聲音片段。
亞梅定.肯內、史帝芬.維列-波特羅、納塔莉.姆什瑪;歐利、莫奴,《變異派學校》,木頭、棉布、蠟、顏料、紙、墨、聲音、HD錄像,片長11分38秒,尺寸視空間而定,2020。(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另類重力星球」表明,如果我們同時生活在不同的星球上,則必須適應這種奇特的地緣政治模式,來感受星球間的縱橫捭闔。雋.巴爾達扎(June Balthazard)與皮耶.保茲(Pierre Pauze)的全新影像裝置作品《Mass(質量/彌撒)》,透過現實中兩位知名物理學家的對話,探索當代物理學有關世界物質性的辯論:空間對於部分人而言是虛空的;然對另一部分人而言虛空並不存在,空間中實則充斥著不可見物質,而它可能是連接宇宙萬物的紐帶。雙年展將以拉圖的劇場式講座影片《顛動地球》(Moving Earths)作為結尾,探討兩種對於運動中的地球所持觀點的相似之處:伽利略大約在1610年的觀點,以及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從蓋婭假說中推衍出的當代見解:地球做為一個生命與環境相互回饋與調控的體系,會受人類行為影響而產生反應。
伊山.貝哈達,《預兆》,錄像裝置,10分11秒,2020。(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雙年展期間,將舉辦一系列回應展覽時空脈絡並從在地出發的公眾計畫,代表不同星球之間碰撞的時刻。公眾計畫以「協商劇場」為開端,即本屆雙年展在「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概念之下的實踐呈現。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的學者及五所大學的學生,藉由爭議中利害關係的角色扮演及代言,如:說客、法官、非政府組織、地方政治家等,以情境模擬討論氣候變遷覺察、核廢料處理、塑化劑究責、離岸風電建置爭議以及助孕科技等臺灣當下社會議題作為探討。其計畫企圖建立一種教育方法學,讓分持不同意見且反對彼此的人們得以有機會共聚一堂,進行協商並尋求可能解方。「羅盤工作坊」引導參與者重新定位自己,探索與他者的依附關係,並於日常生活中尋求轉圜餘地、具體實行改變。「通往世界的獸徑」為由獵人、海洋學家和人類學家領隊的三日徒步工作營,跨學科團隊將帶領參與者運用身體的感知穿越地圖邊界的土地,並共同構想出一條新的路徑。
協商劇場試演場:離岸風電進行式。(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由奎郭利.卡斯特拉(Grégory Castéra)和艾利卡.博森(Erika Balsom)策劃的影片放映計畫將於雙年展期間,分階段播映18部影片。以《濱線運動》(Shoreline Movements)為題,放映計畫探討陸地和水交界之地,既指涉不斷過渡的物質環境,也是對於世俗生存之不確定和衝突的挑釁隱喻。此計劃本身並非「星球」,然而它聚焦一系列與雙年展主題產生共鳴的議題,探索一群似乎不再分享共同世界的人們,如何同時渴求找到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以避免社會更趨墮落。
(濱線運動放映影片 selection of Shoreline Movements ) 卡洛斯.摩塔,《罪惡》(影像截圖),紀錄片,2013。(Carlos Motta提供)
北美館館長林平表示: 「在疫情重創全球之餘,我們意識到人類所能掌控的事物極其稀少,亦不再有權利去忽視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台北雙年展雖順利開幕,然而它不應該只被視為一個事件,而應是一個促使大眾逼視人類現實和生存處境的契機。」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雙年展開幕當日將舉行空氣漫遊者行動展演,以及為期半天的論壇,匯聚國際及本地知名策展人、藝術家及學者就本屆主題發表觀點。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則是首度推出環繞台北雙年展的衛星計畫,將於12月呈獻「第11號衛星—牠它星球」。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2020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布魯諾.拉圖(Bruno-Latour)和馬汀.圭納(Martin-Guinard)、公眾計畫策展人林怡華與參展藝術家合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0台北雙年展參與者及參與團隊名單 
(以作品計畫為單位、依姓氏拼音排列)
麥可.阿米泰吉(Michael Armitage),肯亞、英國
雋.巴爾達扎(June Balthazard)、皮耶.保茲(Pierre Pauze),法國
伊山.貝哈達(Hicham Berrada),法國、摩洛哥
尼可拉.波伊奇(Nikola Bojić)、達米爾.蓋姆林(Damir Gamulin),克羅埃西亞
張懷文、MAS微建築研究室,臺灣
張永達,臺灣
陳瀅如,臺灣
秦政德、李佳泓、林傳凱、陳怡君,臺灣
食事提案(丹尼爾.費南多.巴斯克瓦 & 阿隆.夏貝(Daniel Fernández Pascual & Alon Schwabe)),西班牙/德國
崔潔,中國
動態自造實驗室,臺灣
安-夏洛特.芬內(Anne-Charlotte Finel),法國
讓-米歇.弗東(Jean-Michel Frodon)、拉夏.莎提(Rasha Salti)、COLLECTIVE,法國/黎巴嫩/香港
喬安娜.哈吉托馬斯 & 哈利爾.喬雷吉(Joana Hadjithomas & Khalil Joreige),黎巴嫩
施永德(DJ Hatfield)、希巨.蘇飛(Siki Sufin)、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美國/臺灣
范柯.荷瑞古拉芬(Femke Herregraven),荷蘭
洪子健,臺灣、美國
黃海欣,臺灣、美國
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法國
亞梅定.肯內(Hamedine Kane)、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éphane Verlet-Bottéro)、納塔莉.姆什瑪(Nathalie Muchamad)及歐利(Olivia Anani)、莫奴(Lou Mo),塞內加爾、茅利塔尼亞/法國/法屬新喀里多尼亞、印尼/法國、貝南/加拿大
讓.卡通百伊.姆肯迪(Jean Katambayi Mukendi),剛果民主共和國
武玉玲(Aruwai Kaumakan),臺灣
納薇恩.康-多叟(Navine G. Khan-Dossos),英國、法國
法蘭克.列布維奇 & 朱利安.塞胡西(Franck Leibovici & Julien Seroussi),法國
劉窗,中國
Milliøns建築工作室(澤娜・柯瑞騰 & 約翰・梅(Zeina Koreitem & John May))、基爾・莫(Kiel Moe)、彼得・奧斯伯恩(Peter Osborne),美國、黎巴嫩/加拿大
瑪利安.莫里(Marianne Morild),挪威
尤利.奧羅(Uriel Orlow),瑞士
費南多.帕馬.羅迪給茲(Fernando Palma Rodríguez),墨西哥
蜜卡.羅登伯格(Mika Rottenberg),阿根廷、美國
尤拿斯.史塔(Jonas Staal),荷蘭
丹尼爾.史帝曼.孟加聶(Daniel Steegmann Mangrané),西班牙、巴西
蘇郁心,臺灣
峨塞.達給伐歷得(Cemelesai Takivalet),臺灣
領土仲介所(約翰.帕爾曼西諾 & 安-蘇菲.瑢絲克(John Palmesino & Ann-Sofi Rönnskog)),瑞士/英國
諾梅達 & 吉帝米納斯.烏爾伯納斯(Nomeda & Gediminas Urbonas),立陶宛
安東尼奧.維佳.馬克提拉(Antonio Vega Macotela),墨西哥
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éphane Verlet-Bottéro)、蕭麗虹、蔡明君,法國/臺灣
慕尼.瓦希夫(Munem Wasif),孟加拉
姚瑞中,臺灣

2020 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展期:2020.11.21-2021.03.14
地點:一樓1A~1B、二樓2A-2B、地下樓D-E-F、王大閎建築劇場

 

臺北市立美術館( 1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