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李明學個展「盲點」:揭示者與異化者

李明學個展「盲點」:揭示者與異化者

李明學在紅野畫廊的最新個展以「盲點」為題,以此「不是點的『點』」為線索,緩步開啟其規劃中的「點、線、面」三部曲。某種程度上,他藉此回歸抽象意義之「書寫」的原初狀態,一直以來,李明學都在精巧的美學語言與抽象觀念之間部署張力,這些張力構成其創作中最為引人入勝之處。此次他從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理論中的「呈現/缺席」出發,凸顯我們在「呈現」某物的同時、必然也指涉了「缺席」的他者這一事實。
「你有盲點,於是我有了一個洞見;但我的洞見,又會成為新的盲點。」
——李明學
對於同時也進行寫作實踐的李明學而言,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大量貫穿對「書寫」的反思,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他在紅野畫廊的最新個展以「盲點」為題,以此「不是點的『點』」為線索,緩步開啟其規劃中的「點、線、面」三部曲。某種程度上,他藉此回歸抽象意義之「書寫」的原初狀態——一個出發「點」,揭露的是包含了語言、書寫、思維、見解等在內的人類文明產物所構建出的辯證關係。
紅野畫廊李明學個展「盲點」現場。(紅野畫廊提供)
一直以來,李明學都在精巧的美學語言與抽象觀念之間部署張力,這些張力構成其創作中最為引人入勝之處。此次他從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理論中的「呈現/缺席」出發,凸顯我們在「呈現」某物的同時、必然也指涉了「缺席」的他者這一事實。這兩方面互為主體的特質,在展覽中開門見山地以展示於畫廊臨街櫥窗裡的裝置《劍》揭露出來:筆狀的逼真翻銅小雕塑,定格於牆面上似剛剛書寫下的「Sword」(劍)一字,呼應其對「書寫」之力量與難為的思考,也將呈現之物、缺席之物以及它們之間不斷反轉、交疊的主體在場,藉由作品在文字、媒材、形態之間巧妙設計的關係而表達出來,無異於某種「呈現/缺席」的原型。相似而不同的原型結構也出現在點題之作《盲點》之中:碳芯廢電池製作成煙蒂樣貌,低調地聚集在牆角,既是都會建築外不時出現的角落景象,也以擬人化的意象指向一種於此缺席、卻無限延展的想像層次。
李明學《劍》。(紅野畫廊提供)
李明學《劍》,銅、油彩上色,尺寸依場地而定,2020。(紅野畫廊提供)
與德希達的思維方式有某種類似性,李明學透過不斷藉由各種司空見慣的日常物進行創作,轉化、或者說異化它們固有的意義疆域,製造出各種差異結構。這也與德希達著名的「衍異」(différance)理論產生了關聯。在「衍異」(différance)這個德希達所創造出的新詞中,既蘊藏了法語動詞différer所具有的「延遲」與「具差異性」的雙重含義;也更進一步地,透過製造新詞,而非使用與之讀音一致、拼寫上僅一字母之差的既有詞différence(差異),又在書寫與言語之間作出了區隔。「延遲」所暗示的時空性在此被強調,而正是「蹤跡」(trace)描繪了在製造出差異性的過程中、因距離而產生的運動感。「蹤跡」的概念,也成為李明學在這次展覽中透過不同風格符號所視覺化的重點,鉛筆與M&M巧克力則是此次最明確、也是他曾在過去作品中使用過的物質載體,從媒材上為「蹤跡」的意象布下一條線索。
李明學《盲點》局部,電池、噴漆、油彩上色,尺寸依場地而定,2020。(紅野畫廊提供)
鉛筆是繪畫與書寫基本工具,也是求學階段多年美術班經驗在李明學個人生命史中留下的物質化印記。繪於牆面、八支依長短排列的鉛筆《How _o____ are you》,是將鉛筆的照片作了一番「再現的再現」;布面鉛筆畫系列「OOXX」則同時也在畫框側邊如實地畫上用以作畫的鉛筆本身。兩件作品以同源而異質的結構,巧妙並陳了「呈現」與「缺席」之物——當鉛筆從頭到尾都處於實質「缺席」的狀態時,它的再現物和轉化物在「延異」的道路上各自走了多遠?
李明學《How _o____ are you》。(紅野畫廊提供)
李明學《OOXX》,油彩、壓克力、鉛筆、畫布,60x60cm,2020。(紅野畫廊提供)
李明學《OOXX》局部。(紅野畫廊提供)
以M&M巧克力為核心意象的另一組作品,提供了另一個觀看角度。令這種巧克力家喻戶曉的原因是其高彩度的繽紛外衣,然而作為其真實身分的內容物(巧克力)則處於某種想當然耳、因而被忽略的狀態中。李明學將它們以某種無意義規則排列於牆上,朝它們噴水、讓部分溶解的人工色素自然淌落,使之處於某種朝向真實身分正被揭露、卻反而表現得像是正在異化的過程中。與之呼應的,是藝術家另也蘸取M&M彩色外衣,於紙上繪製另一重異化的外衣,形成從原有脈絡中逃逸而出的新結構。此為「延異」的不同狀態顯現,而它們各自的作品名——「隱形詩篇」與「星塵」,與前述鉛筆有關的兩組作品類似,也加入了不斷擴延的「延異」運動,指向更加不確定的審美與解讀自由。
李明學「星塵」系列之一,糖衣、紙,38x26cm,2019。(紅野畫廊提供)
李明學《隱形詩篇》局部,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19。(紅野畫廊提供)
李明學的許多作品看似具某種互動性,但實際的「互動」卻更多地被引向思辨層面;位於此次展覽動線尾聲處的作品《無名_交換計畫》,則是少數需要真實互動的作品。然而有趣的是,這種真實互動卻是刻意「被缺席化」:展期內每天都會有一杯飲料透過Uber Eats送至畫廊,雕塑被陳列於披上Uber Eats保溫袋外衣的台座上,願意與之合影的觀眾可以取走當日份飲料,而記錄於膠片相機中的膠捲,卻永遠不會被沖洗出來。李明學在整個展覽中談論「呈現/缺席」,也討論「蹤跡」,此處卻以封存的姿態對待整個延異演變的過程。雖然觸及了資本流通與運作的龐大當代網絡,李明學的重點所在卻不在於此,而是在於個體在整個網絡中的無名狀態,及其透露出的當代人的社會境況。個體及其存在意義不斷被取代,與這一系列作品不斷引導我們去發現嬗變路徑的模式之間,具有某種難以言喻的共通性,或許正是藝術家試圖為我們揭示的「盲點」,幫助我們對自身所處的「延異」之路更加有所覺知。
李明學於《無名_交換計畫》裝置現場。(紅野畫廊提供)
李明學《無名_交換計畫》裝置現場。(紅野畫廊提供)

盲點 – 李明學個展

展期:2020.07.11-08.09
地點:紅野畫廊

 

嚴瀟瀟(Yan Xiao-Xiao)( 165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