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稱C-LAB)繼2018年「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作為翻轉基地與啟動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序幕,今年展覽以「城市震盪」為題,思考如何在城市中進行文化實驗的思考,透過研究者見證文獻和行動等多重視野,展開對於過去的歷史進程、當下的社會實踐,和未來發展的觀察和行動。「城市震盪」展覽結構以「複式」、「污痕」與「循環」,作為整體展覽的三個探討面向。
「城市震盪」開展,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致辭。(攝影/嚴瀟瀟)
C-LAB執行長賴香伶表示,C-LAB一直秉持支持實驗創新為最重要的精神,今年的「城市震盪」則是對空總從第一個階段翻轉場域定義,邁入下個階段思考「城市作為時代演進和人類文化發展的縮影和載體,而藝術文化在其中能扮演何種角色?文化實驗的方法論為何?而又如何在一座城市的基地中展開?」策展團隊將空總基地模擬為一個都會中的微型城市與生態,除了匯聚來自臺灣和國際的當代藝術家之外,也了來自臺灣建築學院以及國際都市研究行動團隊、多年來耕耘社會創新實驗的產學社群,以及此刻正進駐C-LAB的「CREATORS駐地計畫」的部分創作者共同參與,透過史料梳理、文化考掘、地方田野、技術研究、實體構築和生活設計,提出對文化實驗和實踐的具體策略,映照當代社會生存可能的樣態。
子題展覽「複式」策展人吳達坤解說導覽。(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複式」:城市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空軸線
此次展覽也強調共策的精神,展覽「複式」由吳達坤所策劃,企圖藉由展示重新思考現代工業化體制與全球資本主義等進步論的論述,對於文化發展的多向影響以及科技媒介對於社會生活所帶來的巨大衝擊。「複式」透過舉辦「參與式的社會創作」與「策展作為方法:形塑城市精神」兩場聚眾談,分別探討不同型態創作與策展作為行動介入城市空間的實踐可能。同時邀請進駐於C-LAB的創作者參與,以實驗為創作核心,豐富整體展覽的內涵與脈絡。展覽以三大視角:「歷史的回訪」、「當代的爬梳」和「未來的想望」分別探究城市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空軸線,從藝術家的細緻觀察到實際行動,新興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如何改變人類行為、文化生產和社會運作的可能。
李承亮《台北Dio駱駝》,Dio機車、生活用品,2019。(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污痕」:擾動主流文化的戰略
由游崴與汪怡君所策劃的展覽「污痕」子題區,透過髒污重新思考與之意義相反的潛臺詞——關於清潔、衛生與秩序,「髒污所代表的,往往不在於其本身的污性,而在於與秩序系統的牴觸。」髒污有其被標籤化與刻板印象,甚至是擾動主流文化的手段。展覽從髒污的文化概念為起點,探討它在日常生活、語言、空間、意識、儀式等不同層面的存在樣貌。刺激觀眾反思髒污如何存在於社會之中?如何成為社會控制的一種修辭?或甚至成為一種挑戰主流價值的文化戰略。
展覽「污痕」子題區由游崴與汪怡君所策劃。(攝影/嚴瀟瀟)
展覽「污痕」子題區現場。(攝影/張玉音)
「循環」:實踐及未來的生活模式
「循環」子題展則由陳幸均策劃,透過對於社會發展、環境關懷與生活永續的多向探研,發想一個永續且共好的生活模式,呈現出循環城市的當下實踐及未來發展。包括展示食農的合作循環、織品的生質研發以及塑膠回收應用等項域,看到臺灣各角落的業界廠商、團隊或社群,以各自的切入點與實踐方法,思考社會生活的創新與變遷,並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和以循環為基礎的生活方式。
「循環」子題展由陳幸均策劃。(攝影/張玉音)
「循環」子題展區現場。(攝影/張玉音)
【「城市震盪」亮點作品導覽】
崔廣宇《超級進化:臺北超級雙峰生態文化園區開發案》
以一個虛構的建案和開發案,思考城市與土地議題的測量行動。透過一個平行於現實的土地開發案,以荒謬虛構的建案,挑起人們對於土地開發與都市更新等議題,重思都市建構的可能性。
崔廣宇《超級進化:臺北超級雙峰生態文化園區開發案》八頻道錄像、複合媒材,2019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妥拉.拉嘉稜索(Torlarp Larpjaroensook)《微不足道的深遠意義》
來自泰國的藝術家拉嘉稜索,將便當盒、保溫瓶、花瓶等日常物件拼組起來,呈現出中國、泰國、印度、馬來西亞等文化來源,這些日常物件在這些連結中也產生深遠的意義,包括訴說其文化與使用者的過去、當下與未來等時序。
妥拉.拉嘉稜索(Torlarp Larpjaroensook)《微不足道的深遠意義》。(攝影/張玉音)
張碩尹《萬靈》
藝術家透過與韓國祭師合作,建造一座生產祭祀用米酒的機器、裝置與寺廟,透過微生物技術等跨域合作,思考藝術、科學與神性間的關聯性。
張碩尹的作品《萬靈》。(藝術家提供)
鄭然斗(Yeondoo Jung)《噪音四重奏》
透過走訪包括高雄、沖繩、光州和香港等四地,藝術家邀請曾在這些國家與地區遭受政治禁聲的人,陪伴來自亞洲各地的參與者進行城市導覽,訴說隱匿在這些城市的創傷記憶。
鄭然斗(Yeondoo Jung)的《噪音四重奏》。(攝影/張玉音)
太認真(郭柏俞、佘文瑛)《入神》
透過博物館入庫的典藏機制,思考典藏物神像在去汙、去神聖化的過程,重新思考典藏物在學術、歷史等維度間,價值與新秩序意義的重新置換。
太認真(郭柏俞、佘文瑛)作品《入神》。(攝影/張玉音)
秦政德,《溫柔魂—冷戰北投仕應生紀念碑》
透過空總基地冷戰時期軍事中樞的意義,藝術家再次延續台灣冷戰的「吧女」主題,復刻當時的「北投浴照」中的磁磚湯池,並將紀念碑放置於池間,讓觀者透過碑體重新思考歷史情境與脈絡。
秦政德的作品《溫柔魂—冷戰北投仕應生紀念碑》。(攝影/張玉音)
李紫彤《帕提斯貨幣》
計畫透過區塊鏈技術發行HIV+貨幣,觀眾能自行選擇性別認同與文化身分,身分的差異也會影響貨幣能換到的資源,透過藝術計畫思考貨幣流通、虛擬介面以及如何感同HIV+感染者的疾病敘事與處境。
李紫彤的《帕提斯貨幣》。(攝影/張玉音)
磯村暖《舞蹈課#1時尚折手舞》
事件結合編舞元素的社會雕塑作品,此次藝術家選取折手舞—這項經常讓舞者能成為稱職變裝皇后的舞蹈風格,思考動作在差異的性別、膚色、階級間,是否同樣的舞步也成為流動的象徵與意義。
磯村暖的《舞蹈課#1時尚折手舞》。(攝影/張玉音)
賴香伶也總結,對C-LAB來說透過這次展覽表達,這個場域不只包含討論當代藝術,更是拓展到科技媒體與社會創新,這次策展人背景除吳達坤與游崴原為視覺藝術領域外,包括陳幸均為城鄉研究相關背景,汪怡君為人類學背景,是場多元學科共同的策展與構思下的大型展覽,也包括有很多項目,以藝術家、文化行動、文化研究者等的視野,扣合到空總基地本身的歷史,立基當下並展望未來,以城市座標作為載體,思考文化創新在「藝術、科技、社會」數個向度下開展何種可能?而這些概念又如何產生可讀與可看性與可思性。
王維薇、蔣慧仙、林暐翔、王韋智、Christopher-ADAMS、Amie-KO《C-LAB園藝:如何做一個永續的展覽》,木構造、紙管、麻布袋、植栽、紙張、鋼索、棚布、錄影裝置,2019。(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顧廣毅,《延遲青春》,複合媒材,2019。(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西蒙.丹尼(Simon-Denny)《真.萬眾創業》,4K錄像,2017。(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郭奕臣《這是人類的一小步,物種的一大步》,複合媒材,2019,展覽合作/林怡秀。(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城市震盪 City Flip-Flop
展期:2019.10.05-12.08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Tags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