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鄭又嘉專欄】敬物者,物亦敬之

【鄭又嘉專欄】敬物者,物亦敬之

跨界雖不無可能,但從來都非易事,要能跨得成功,是需要不同的世界內在本自有其共通之處,如果從藝術門類來說,往往是審美這件事,而這個美是由內而外所散發、呈現出來的,有其深層的哲學思維與精神境界,表面看似主觀非理性,實際上這種直覺的感受力卻自有其一番深刻的道理,而這點也不是讓文物一味降低姿態就能夠辦到的,而是觀眾自己也要下功夫、自我鍛鍊的,方能讓自己與文物所傳達出的美感相互共鳴,不同的美自會召喚其不同的族類。
台中菩薩寺
近來看到一些出於誤解或是別有用心的中國古代藝術推廣活動或文化機構規劃願景,跳脫既有的脈絡,帶來衝擊與震撼,令許多中國古代藝術社群中人需要一番時間消化咀嚼、重新適應與深度思考。
不論是響應地方慶典活動、配合地方產業發展而讓中國古代文物出動、在非精緻藝術文化空間中展出,抑或是應用中國古代藝術元素的流行文化表演,還是讓青少年在本該安靜欣賞文物的空間中蹦蹦跳跳,大抵顛覆了一直以來以文物為主、為尊、為重、為出發的核心思考,而是讓文物放低姿態,去迎合原先並非中國古代文物會出現的場合及受眾的需要,而且是愈大眾愈通俗的愈好,或許認為可以因此去吸引到更多普羅大眾和年輕世代的關注,也解構了原先博物館作為藝術殿堂的神聖性與莊重感,而是把觀眾的位置極度放大、拉高,或許認為如此可以增加博物館和中國古代藝術的親和力。
只是進一步深思,喧囂之後,有多少人因此喜歡上中國古代藝術?有多少人因此願意為了認識這些中國古代文物而踏進與其外向好動、愛熱鬧天性大相逕庭之安寧靜謐的博物館?舉辦這些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是讓大家覺得中國古代文物對他們有用?還是要達到博物館所肩負的藝術文化傳承與推廣的使命與社會教育的責任?還是其他我們所不知道或無法想像的任務?
跨界雖不無可能,但從來都非易事,要能跨得成功,是需要不同的世界內在本自有其共通之處,如果從藝術門類來說,往往是審美這件事,而這個美是由內而外所散發、呈現出來的,有其深層的哲學思維與精神境界,表面看似主觀非理性,實際上這種直覺的感受力卻自有其一番深刻的道理,而這點也不是讓文物一味降低姿態就能夠辦到的,而是觀眾自己也要下功夫、自我鍛鍊的,方能讓自己與文物所傳達出的美感相互共鳴,不同的美自會召喚其不同的族類。中國古代文物藝術雖靜默不語,但卻從來都非高高在上的,而是隨時都展開笑容與溫暖的臂膀、耐心等待你,就看你何時願意走向他,去和他交朋友,去了解他孕育數百上千年的深刻內涵,與說不盡的故事。
棲蘭山莊。
放大來看,要讓中國古代藝術在地化也是一樣的,並非將博物館拆解、收藏四處置放然後改個名稱所能夠辦到的,還是必須要從厚植能夠與中國古代藝術文化相承接的沃土做起,還是必須從家庭生活教育、學校基礎教育和博物館社會教育做起,並且是以謙虛求教的態度,才可能有最大的收穫,畢竟這些古代文物活過的年歲不知長我們多少倍,經歷過多少的風雲變幻、世事變遷。不需要為了藝術文化表面分類名稱的標籤所迷惑,它本質上就是古代人出於不同身分背景於生活中的產物,都是運用各種技巧、媒介在追求美、趨近宇宙自然真理的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表象與物質形式罷了,一點都不可怕,也不遙遠。
日前拜訪一位以沉香結交各方人士、遊走政商藝界的青年文物業者,以其對書畫界的認知與心得,對同行資質甚優且基礎良好的年輕書畫創作者教授其成功術,強調市場最大,對於買不起他作品的書畫同儕、藝術媒體的話不用聽,畫廊老闆的話也不用聽,這些專業領域裡的人只會讓他窮途末路,而是要去觀察那些願意花500萬元買一張當代藝術作品的富二代、三代的生活型態和喜好是什麼,要讓自己的畫看起來很貴,符合他們的心態與生活,並教他捕捉這些富有者的心理去打扮自己,以博取好感好吸引他們來買他的作品。這種忽視藝術創作本質的市場導向思維,與前述中國古代文物和博物館的行銷手法是否頗有異曲同工之處!?
談到藝術市場,想起近日在拜訪一位以文人生活美學空間見長的中國文房家具資深古董商時,所聽到深具啟發性的一番談話,他說道:文物本就具備增值的特質。如果你是因為便宜而去入手一件書畫文物,那這件書畫文物的優點就只有便宜,未來你也只能便宜脫手,但是如果一件書畫文物的美深深打動你,有什麼樣的內涵可以去探索,它在題材、器形、顏色、尺寸等等各方面有什麼樣的特點,能夠在你的生活空間之中如何擺設、搭配,發揮出改變氛圍的效果,能對你的身心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具備多項的優點,便能吸引到看到這件書畫文物不同優點的人前來,它的身價自然高。一切還是要回歸到藝術本身,以及自己是否有程度可以看到這項藝術不同層面的優點。
許久之前曾經讀到一篇名為〈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從不去社交?〉的好文章,揭穿了「人脈就是錢脈」的謊言,並道破了「求人不如求己」的真正內涵,文章寫道:「你自己的層次,決定了你所處的層次。你永遠只能和同一層次的人在一個圈子。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去結交別人,不如努力的提升自己。我們應該從外求變成內求,外求就是求資源、求渠道、求關係、求人脈,到頭來卻發現就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內求是將自己精力都放在該做的事上,將你的特長發揮到極致,自然就會把別人吸引過來,然後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段話也呼應了我們常聽到的「花若盛開,蝴蝶自來」的道理,你同文物的關係也是一樣。
就請拋開所有的雜念,把自己準備好,並以一顆真誠、善意的心去面對中國古代藝術文化、去接近中國古代書畫文物,他們便會以你難以想像的豐富回報你!
鄭又嘉( 5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