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亞洲藝術泰斗斯佩爾曼Jules Speelman登場邦瀚斯,佛教造像藝術珍藏六十載

亞洲藝術泰斗斯佩爾曼Jules Speelman登場邦瀚斯,佛教造像藝術珍藏六十載

Bonhams Features Asian Art Authority Jules Speelman’s Collection of 60 Years of Devotion to Buddhist Sculpture

亞洲藝術泰斗斯佩爾曼(Jules Speelman)私人藏珍在邦瀚斯隆重登場,此次釋出歷一甲子積累而成之珍藏,包羅11至18世紀西藏、尼泊爾與中原佛教銅像及器物精品共28件,此組藏品時間跨度近千年,呈現最頂級之作,重要著錄及展覽紀錄累累,品質臻絕,自去年九月於紐約亞洲藝術周甫一亮相便引起廣泛關注,即將於6月11日巴黎邦瀚斯隆重舉槌,並將在亞洲重要城市巡迴預展,4月12日至13日現身臺北,殊勝歡喜,喜愛造像藝術的藏友們不容錯過。

佛教藝術的重量級國際資深大人物出手了!亞洲藝術泰斗斯佩爾曼(Jules Speelman)私人藏珍在邦瀚斯隆重登場,此次釋出歷一甲子積累而成之珍藏,包羅11至18世紀西藏、尼泊爾與中原佛教銅像及器物精品共28件,此組藏品時間跨度近千年,呈現最頂級之作,重要著錄及展覽紀錄累累,品質臻絕,自去年九月於紐約亞洲藝術周甫一亮相便引起廣泛關注,即將於6月11日巴黎邦瀚斯隆重舉槌,並將在亞洲重要城市巡迴預展,4月12日至13日現身臺北,殊勝歡喜,喜愛造像藝術的藏友們不容錯過。

斯佩爾曼生於古董商世家,家業可追溯至19世紀荷蘭,其曾祖父輩於19至20世紀交接之時擴展業務至英格蘭市場。起初,A&J Speelman公司經營歐洲瓷器、銀器、掛毯、家具,以至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等各式古董為主。1964年,斯佩爾曼始與其父艾弗裡(Alfred)共掌家業,並將業務重心轉至亞洲。如今,A&J Speelman已是公認的亞洲古董藝術商翹楚,專攻古今二千年造像及古董器物,地位舉足輕重。

Jules Speelman珍藏六十載,佛教造像藝術深富學養品味。

對於此次釋出藏品,斯佩爾曼表示:「此藏上拍,讓我甚是百感交集。我極為好奇這些我珍重數十年的藏品,在市場上會帶來怎樣的迴響。拍賣會的英文原名用上『Devotion』(奉獻)一字,所指的不單是藏品本身作為宗教器物、曾讓虔誠信徒世世代代供奉之敬意,也是我作為藏家多年來對其熱誠投入、愛不釋手之情意。」

邦瀚斯中國古董藝術部環球主管Asaph Hyman評述:「放眼全球中國及亞洲古董商,斯佩爾曼是赫赫有名的存在,其過人眼光看出藝術品之精之絕,多年來備受尊崇。此一鉅藏,更是其一生對藝術品豐富經驗、真知灼識,與滿腔熱忱之完美體現。」

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全球負責人Edward Wilkinson說明:「此藏品質精絕,無出其右,工藝與美學水準同樣精彩過人,當中喜馬拉雅重器更是堪稱極品。能為廣大藏家呈獻如斯鉅藏,實與有榮焉。」

藏中約17世紀〈銀局部鎏金及銅鎏金尊勝佛母像〉,高17.2公分,估價60萬至80萬歐元。
藏中約17世紀〈銀局部鎏金及銅鎏金尊勝佛母像〉局部,高17.2公分,估價60萬至80萬歐元。

重點精品琳瑯,以藏中約17世紀銀局部鎏金及銅鎏金尊勝佛母像〉為領銜。

此尊非凡造像出自西藏中部,呈現出尊勝佛母優美的三面八臂之形象。中央面龐的雙眼向下凝視,迎接信徒的目光;右臉寧靜安詳,同樣慈目低垂;左臉忿怒而有力,獠牙外露,怒目圓睜。

在藏傳佛教修行中,人們祈求尊勝佛母以獲得長壽、淨化、累積福報資糧。女神身體為白色,此像即用銀造其主體,華美皎潔。這種冷色金屬與底座、背光和飾物之暖色鎏金,以及嵌飾珠寶的色調明快的綠松石形成鮮明對比,展現出驚豔的美學效果。因銀為更為罕見且昂貴之金屬,故銀製造像於藏地並不尋常可見,此尊造像珍稀可貴。

藝術史學家 Jane Casey介紹:「此斯佩爾曼藏品之特徵與西藏中部日喀則之紮什倫布寺相連之一間著名工坊中得見。事實上,圍繞尊勝佛母之火焰背光和蓮花座,與曾屬克勞德・德・馬圖珍藏之一尊約17世紀勝樂金剛像如出一轍,其上刻有銘文,確認與紮什倫布工坊之關聯。此工坊名為『紮西吉彩』(bkra shis skyid tshal),成立於四世班禪喇嘛洛桑卻吉堅贊(1567–1662)在任時期,毗鄰紮什倫布寺。該工坊旨在培養造像、繪畫、建築、紡織藝術與工藝技術之卓越超凡之士。」

14世紀尼泊爾馬拉王朝早期〈銅鎏金金剛總持像〉,高42.5公分,估價60萬至80萬歐元。

14世紀尼泊爾馬拉王朝早期〈銅鎏金金剛總持像〉。金剛總持居薩迦以及諸派之眾僧侶之上。此像雙手交叉於胸前,握持此神祇之象徵性法器:金剛杵與金剛鈴;雙腿緊密交叉,猶如瑜珈姿勢。

藝術史學家 Gilles Béguin導介:「神祇的面部體現尼泊爾造像的特徵,正如經文所描述,其面部年輕俊美,特徵正為少年人,包括環繞其脖頸的幾道細線所表示的「美麗褶皺」。下巴中央見一道淺痕,嘴角微微上揚,蘊含笑意。雙眉為大弧線,流暢舒朗,下方為小巧的杏眼。前額之白毫為一塊長方形的綠松石,烘托神祇之尊貴。

鑑於其碩大的體量,推此像可能曾供奉於一座小型廟堂。在加德滿都河谷之中,這一類廟堂通常位於寺院庭院的盡頭。豐富的銅礦資源沿河谷蘊藏,數個世紀以來造就了多樣的金屬手工藝的發展,帕坦市幾包含其中。

儘管屬於佛教這一次支,銅藝匠人們卻能夠滿足眾多供養人之不同宗教以及圖像要求。他們精湛非凡的技藝,造就了作品之風靡,其深遠影響遠至西藏,甚至自十三世紀起,達至北京。其無可挑剔的以水銀合金而鎏金的工藝、頻繁而熟練的寶石鑲嵌,給予其作品壯觀而輝煌之觀感。」

藏中丹薩替約1431至1435年〈銅鎏金吉祥天母像〉,高37.5公分,估價60萬至80萬歐元。

藏中丹薩替約1431至1435年〈銅鎏金吉祥天母像〉,底座下緣刻有藏文銘文,意為「修生命吉祥天母像,出自索堅之手」,故推測此像應是出自索南堅贊(活躍於15世紀)之手。

喜馬拉雅和西藏藝術學者Jeff Watt鑑賞:「斯佩爾曼收藏中的此尊吉祥天母像是一件無與倫比的丹薩替寺傑作,無論自其高超的工藝成就還是絕佳的保存狀況看皆如此」,並特為此像撰寫專文論述,摘錄如下。

最古老的吉祥天母西藏造像大多創造於丹薩替寺,自13世紀晚期持續至15世紀中期。丹薩替依帕木竹巴多吉傑布(1110–1170)之修行和最終安息之地而建,其追隨者視其為釋迦牟尼轉世。圍繞其所形成之教派,又因其名而稱帕竹噶舉,成為西藏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早期間最顯赫的教派。隨著丹薩替之財富和政治力量崛起,此教派在其主殿內建造八座令人驚歎的佛塔般的聖所,被稱為紮西戈芒(吉祥多門)。每一吉祥多門塔皆有六層,僅有隨著時間推移而產生的輕微的圖像學變化。佛塔層級按照佛教世界之等級結構佈局,最上層為上師與佛陀,向下四層神祇則對應密宗經典之四類而排列。最低層為護法神、財神以及世俗人物,例如本土的西藏山神與精靈。護法神則有四種形象之大黑天以及四種形象之吉祥天母。根據一篇14世紀時對一座吉祥多門塔神祇所進行的說明性藏文文本,吉祥天母之四種變體分別為北方的「十七首女神」、南方的杜馬瓦蒂、西方的「騎驢天女」和東方的「修生命吉祥天母」——即本尊造像所代表的形式。

修生命吉祥天母為忿怒相形象,一面三眼,神情狂怒。她有四隻手臂,手持劍、屠夫棍、鏡子和一隻吐寶鼠。其佩戴一串新鮮頭顱長煉,坐于人皮及一頭驢子上(驢子與騾子皆為這位女神不同形式之常見坐騎)。吉祥天母之右耳佩戴一枚獅子耳環,左耳則是一隻蛇樣耳環。根據吉祥天母被描述之形態不同,耳環可左右交替,亦被視為解讀其圖像學的重要元素。

吉祥天母為金剛乘佛教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女性護法神。丹薩替造像為佛教圖像學研究在眾多不同主題以及題材上提供了巨大而豐富的知識資訊。此吉祥天母像尤為重要,因其屬於最早期的西藏造像藝術之列,成為罕見的西藏本土藝術之代表。

〈銅鎏金吉祥天母像〉前方底緣所刻銘文。

根據Estournel對丹薩替造像所作的全面風格分析,斯佩爾曼藏吉祥天母與興歸於1431至1432年建造的、八座靈塔中的倒數第二座之造像最為接近。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銅像前方底緣所刻銘文。銘文意為「修生命吉祥天母」,並以「索南堅贊」之縮寫「索堅(Sogyal;bsod rgyal)」結束。儘管在造像底座上銘刻名字並非罕見,然而,丹薩替造像上刻藝術家名字一事卻是罕見的。隨著研究進行,此尊丹薩替吉祥天母像亦出自西藏藝術最偉大的藝術大師之手一點或將愈發明瞭,而其作品正在被愈來愈多之學者、專家以及收藏家認可。

13/14世紀藏中丹薩替〈銅錯銀鎏金直貢噶舉初祖吉天頌恭仁欽貝像〉,高18.1公分,估價10萬至15萬歐元。

13/14世紀藏中丹薩替〈銅錯銀鎏金直貢噶舉初祖吉天頌恭仁欽貝像〉,端坐於華麗寶座之上的是吉天頌恭仁欽貝(1143–1217),意名為「珍寶者、三界怙主」。如其手印所示,其姿態效仿佛陀宣告成道時的坐姿。仁欽貝在聽聞噶舉派大師帕摩竹巴(1110–1170)盛名後,前往偏遠山區希求妙法,此地後稱丹薩替。他後來成為最早且最著名的帕摩竹巴座下修行者之一,並將噶舉派傳遍藏地。仁欽貝身著樸素福田衣,暗示其為佛陀的虔敬弟子;其身下高臺既象徵佛教早期宇宙觀中的須彌山,又暗指這位1179年直貢噶舉派創始人的威嚴法座。

此尊鎏金造像為屈指可數的幾尊仍配有嵌半寶石之階梯式寶座以及華美背板的造像之一。另外兩尊相似造像一則收藏於吉美博物館(編號MA 6032),另一尊現存於布達拉宮。二例以及本拍品或皆出自丹薩替,而非毀於1297年之直貢梯寺。丹薩替寺最富盛名之吉祥多門塔興造,其中一項便為喇嘛肖像,而拍攝於1948年之照片則留下了幾尊安坐於相似寶座上之上師像(見Czaja 及 Proser,《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 2014,頁39,圖15)。隨著吉天頌恭於1217年圓寂,為其所修造之靈塔前架上亦曾安放上師像(同上,頁34,圖14)。作為帕木竹巴兩位座下大弟子之一,吉天頌恭於丹薩替之興建中舉足輕重。其曾擔任丹薩替第二任住持,而在十二世紀晚期到十三世紀大部分時間,丹薩替寺以及直貢梯寺始終被視為緊密相連的兩大法座(參閱Henss,《Cultural Monuments in Tibet》,卷一,頁621)。

藏中約1430至1450年〈銅鎏金毘魯巴像〉,高14.6公分,估價15萬至20萬歐元。

藏中約1430至1450年〈銅鎏金毘魯巴像〉底座下緣有藏文銘文,意為「頂禮毘魯巴!」應為索南堅贊(活躍於15世紀)之作。這尊西藏造像致敬了印度佛教一位傑出人物——九世紀的佛教大師毘魯巴。他聞名於一種被稱為「道果法」的高效冥想修行法,此法後來由印度班智達迦耶達羅(逝於1103)引入西藏,並在薩迦派內部演變為核心密續傳承。毘魯巴曾擔任那爛陀寺住持,在放棄了修行數十年未果的《勝樂金剛密續》之後,從金剛無我佛母處獲得以《喜金剛密續》為基礎的「道」。然而毘魯巴後來飲酒啖肉的行為,觸犯寺院眾怒,遂被逐出那爛陀寺,其後便以瑜伽士外相雲遊四方,呈現諸多奇蹟。

在所有大成就者中,僅有毘魯巴展現出如此多樣化的外觀。此尊銅鎏金毘魯巴像所展示的是一段西藏藝術史上風格精緻化的時期特徵,具有活躍於15世紀約30至50年代間的藝術大師索南堅贊手筆。聖人雙手持說法印,模仿佛陀在鹿野苑初次講法時所持手印。其安坐於鋪有羚羊皮的蓮花座上,為大成就者的造像之常見特徵。他身形飽滿、怒目圓睜,身與眼皆與另外兩尊造像十分相似,形成三聯群像式效果:其一收錄於Heller所著《Tibetan Art》(1999年,頁164,編號89) ,另一尊於2023年6月12日由巴黎邦瀚斯釋出(拍品10)。此三尊造像皆施以華美鎏金,並嵌綠松石,且見一致花卉圖案和裝飾細節。此外,三者皆頸戴花環,此尊造像更將花環斜戴於身上。巴黎邦瀚斯釋出之例以及此拍品腿部見美麗花卉紋樣,為明代風格啟發,展現出中原之宮廷與西藏教派之間的藝術交流。後側所見之清晰蓮花團樣,幾乎可視為中國絲繡品之複刻。


耀采凝輝:Jules Speelman 珍藏六十載

港臺預展
香港邦瀚斯藝廊|香港金鐘太古廣場一座20樓
4月1至7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臺北101購物中心4樓The One獨一文創|台北市信義區市府路45 號
4月12至13日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拍賣時地
6月11日|巴黎邦瀚斯 Cornette de Saint Cyr

古美術編輯部( 24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