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高森信男專欄】白人殖民地、歐洲古典畫、非洲藝術家:大草原上的辛巴威國家畫廊

【高森信男專欄】白人殖民地、歐洲古典畫、非洲藝術家:大草原上的辛巴威國家畫廊

筆者認為南非的藝術發展應該以「獨立特案」的形式來描述。而離開南非之外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在眾多的國家之中,竟然只有辛巴威有專職的公立美術館。和非洲的許多事情一樣,若要討論成立於1957年的辛巴威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Zimbabwe),則我們必須要回到殖民史的脈絡之中。
當我們談及非洲藝術時,通常我們指涉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該地理描述其目的是為了區隔撒哈拉沙漠以北,民族和文化上和中東阿拉伯國家較為近似的北非地區。當然此種用法仍有許多可供商榷的空間,且隱含著種族主義式的黑人非洲(Negro Africa)的語彙,但至今仍不失為一個可大略描述該文化與自然環境圈的地理名詞。而當我們提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現當代藝術時,筆者不少非洲的朋友都會根據經驗法則,將其分為「南非」與「南非以外的非洲」。南非作為撒哈拉以南最為現代化的非洲國家,其發展狀態有其特殊性,自然在現當代藝術的領域,比起其他非洲國家獲得國際上更大的重視。這點從南非藝術家的國際能見度,以及國際文化機構多設點南非作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總部可見一斑。
但若我們過度依賴南非的視角來理解非洲,則會有點像是過度依賴已開發的日本來理解廣大且多元的亞洲,勢必會產生視角上的偏斜。出於以上理由,筆者也認為南非的藝術發展應該以「獨立特案」的形式來描述。而離開南非之外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在眾多的國家之中,竟然只有辛巴威有專職的公立美術館。和非洲的許多事情一樣,若要討論成立於1957年的辛巴威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Zimbabwe),則我們必須要回到殖民史的脈絡之中。譬如說,假如我們理解殖民時期,英國因為氣候的因素,在多個東非殖民地中偏好選擇於烏干達設立高等教育機構,則可理解為何今日在東非諸國中,為何烏干達的當代藝術發展活力,遠勝觀光知名度較高的肯亞及坦尚尼亞。
辛巴威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Zimbabwe)有非常精采的展示空間規劃。(©Trip Advisor)
縱使非洲藝術圈再三強調辛巴威國家畫廊位於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南非之外的少數官方美術館之一,然而,若翻閱該館的創館史,則可以發現辛巴威國家畫廊的創設,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和南非的歷史脈絡十分近似。創建一座公立美術館的提議最早始於1930年代,當時的辛巴威尚屬於受英國殖民的南羅德西亞(Southern Rhodesia),然而二次大戰的爆發讓該提議無疾而終。而後,該提案開始有所轉機是於1942年時,英國殖民優越論信徒暨殖民開拓者塞西爾.羅德斯(Cecil Rhodes,羅德西亞即是以其姓氏命名)的左右手詹姆士.麥當勞爵士(Sir James Gordon McDonald)於1942年逝世時,即捐獻三萬英鎊的遺產作為未來索爾茲伯里(Salisbury,今辛巴威首都哈拉雷的舊稱)美術館的創設基金。1952年,殖民地政府通過成立「國家畫廊」的法律,並於次年設立委員會,負責美術館的設立及尋找開館館長的任務。在最早期的委員會眼中,「羅德斯國家畫廊」(The Rhodes National Gallery)的目的是為了在殖民地弘揚歐洲經典文化。也因此,收購歐洲經典大師作品成為了開館前的首要任務。今日的辛巴威國家畫廊雖然以非洲現當代藝術聞名於世,但其超過六千件的典藏作品中,竟包括了杜勒(Albrecht Dürer)、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哥雅(Francisco Goya)、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雷諾茲(Sir Joshua Reynolds)、羅丹(Auguste Rodin)、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及梵谷(Vincent van Gogh)等人的作品。唯因今日的辛巴威政府著重非洲文化的認同建構,因此該館的歐洲典藏至今依舊罕為人知。
辛巴威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Zimbabwe)有非常精采的展示空間規劃。(©Travel Magma)
1957年開幕時的羅德斯國家畫廊(The Rhodes National Gallery)。(©The Herald, Zimbabwe)
委員會於1954年邀請英國藝術學者法蘭克.麥厄文(Frank McEwen)前往南羅德西亞考察並擔任顧問職。麥厄文於1926年前往巴黎索邦大學( Université Paris-Sorbonne )攻讀藝術史。留學巴黎期間,麥厄文藉機熟識包括畢卡索(Pablo Picasso)在內的巴黎核心藝術圈人士,並曾在羅浮宮擔任過修復員。二戰期間,麥厄文因其流利的法文服務於盟軍內,並於戰後任職於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致力於將英國當代藝術引介至法國,並協助畢卡索於戰後首次於倫敦的大型展覽。麥厄文似乎是因為厭倦了巴黎畫派於1950年代後逐漸停滯的氣氛,才決定前往非洲碰碰運氣。雖然他本人在首次造訪南羅德西亞後,形容當地幾乎毫無藝術活動存在,但麥厄文還是接下了開館館長的職務。當伊莉莎白王太后(Queen Elizabeth The Queen Mother)於1957年7月16日造訪該館並主持開幕典禮時,映入王太后眼裡的,是一座大型的當代建築:麥厄文和兩位來自約翰尼斯堡的建築師密切的合作空間的配置,確保該館具有當代藝術需要的大型開放式空間、大量的自然採光。此外,展場空間可以配合不同檔期的需求,進而分割成幾組小型空間。羅德斯國家畫廊的開幕大展展出歐洲古典至後印象派的典藏作品,長達六週的展覽共吸引了超過三萬名的觀眾參觀。
法蘭克.麥厄文(Frank McEwen)。(©The Patriot, Zimbabwe)
雖然開館的委員會對於藝術的想像就是歐洲古典繪畫,但是麥厄文一方面試圖滿足委員會的需求,但亦透過其曾操作過亨利.摩爾(Henry Spencer Moore)及畢卡索大展的經驗,將羅德斯國家畫廊打造成一座符合當代藝術需求的美術館。該館雖創立於1950年代,但其空間布局已具備1980年代的國際美術館標準。除了展場空間之外,麥厄文因不滿僅只呈現歐洲繪畫史,他將許多對當時而言仍相當前衛的實驗性操作方式帶入南羅德西亞的美術館實踐之中:包括了展出現代設計、應用美術、設置兒童教育活動並規劃分館的設立(辛巴威國家畫廊至今於首都外尚有兩座分館)。麥厄文同時在美術館的地下室設立非正式的「工作坊」,來鼓勵當地藝術家開始從事創作。當時由索爾茲伯里市負責負責營運的國家畫廊規定美術館員工由退休員警擔任,一位擔任清潔員的非洲裔前警員托馬斯.穆卡羅伯瓜(Thomas Mukarobgwa)被麥厄文相中其藝術天分,而成為該「工作坊學校」的最初成員之一。透過麥厄文的國際聯結網絡,這批開館以來就開始跟著國家畫廊一起成長的首批辛巴威當代藝術家(以非裔為主)於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獲得於世界各重要美術館巡迴展出的機會,包括了1968年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為「MoMA」)、1971年於巴黎羅丹美術館及1972年於倫敦當代藝術學會(ICA)舉辦聯展的紀錄。
托馬斯.穆卡羅伯瓜(Thomas Mukarobgwa)1962年的油畫作品,於1963年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為「MoMA」)收藏。(©MoMA)
然而,正當麥厄文的館務推行順暢之時,南羅德西亞的政局卻開始急轉直下。1953年,南羅德西亞被英殖民政府併入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Federation of Rhodesia and Nyasaland),1964年,已脫離聯邦的北羅德西亞獨立,並改名為尚比亞;尼亞薩蘭亦於同年獨立並改名為馬拉威。南羅德西亞的少數白人恐懼他們會面臨和尚比亞及馬拉威一樣的處境,被迫舉行不分種族的普遍選舉而失去政權。在該種族主義的氣氛下,白人專政主義支持者伊恩.史密斯(Ian Smith)在1970年片面宣布脫離英國獨立並成立以白人政府為基礎的羅德西亞共和國。新成立的白人共和國幾乎立即陷入被國際孤立的處境,而從1964年起,各種非洲主義的武裝解放組織發起長期的軍事行動,在此氛圍下,麥厄文於1973年辭職離開南羅德西亞。就在他離開之後,羅德西亞於1980年在英國監管下舉行大選,非裔領袖贏得政權並成立今日的辛巴威。
然而新誕生的辛巴威雖然揮別了白人專政,卻迎來了漫長的穆加貝(Robert Mugabe)統治時期。掌政長達37年的穆加貝,於1980年代涉及屠殺敵隊部落多達兩萬人,並透過沒收白人土地及財產,實際上將少數白人驅離辛巴威。電影《血鑽石》(Blood Diamond)中,李奧納多所飾演的男主角丹尼(Danny)即是一位因家園被毀而淪為傭兵的羅德西亞白人。到了穆加貝2017年垮台的前夕,辛巴威的經濟可以說是已經全盤瓦解,政府至今已全面放棄本國貨幣,改以美金及人民幣等外國貨幣來作為實際上的官方流通貨幣。即便辛巴威已經成為了公認的「失敗國家」之一,但麥厄文所打下的基礎依舊為辛巴威的當代藝術發展奠定重要的根基。原本位於國家畫廊地下室的非正式工作坊,於辛巴威立國後取得正式地位,並於2012年成為視覺藝術暨設計學校(National Gallery School of Visual Art and Design)。辛巴威算是非洲國家中較晚獨立的一員,但卻於2011年起,便透過國家畫廊組織威尼斯國家館的設立,以非洲而言算是非常先進的。即便新成立的辛巴威並不太重視原本的歐洲館藏,但是其非洲現當代藝術館藏亦獲得一定程度的擴充。辛巴威國家畫廊在艱困的經濟形勢下,依舊維持著充滿活力的策展策略及傳統,從威尼斯國家館、當代藝術競賽到主題式展覽的策畫,該館至今依舊是非洲大草原上少數充滿活力的現當代藝術據點之一。
高森信男( 82篇 )

策展人、「奧賽德工廠」廠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