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故宮改制爭議
張乾琦:讓臺灣觀點站上世界頂尖舞臺的攝影詩人
被譽為攝影詩人的張乾琦,從高二首次發現暗房顯影的奇妙就愛上了攝影,東吳大學畢業後在美國攻讀碩士期間為了攝影廢寢忘食,無時...
書寫臺灣當代藝術發展網絡的一種可能
這篇「臺灣當代藝術關鍵字-建置與研究計畫」工作報告,集結了三位研究員各自的反思,希望將邁入第三年的「臺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後疫情時代的地域分離與商業交融──2021年紐約軍械庫藝術展中的亞洲當代藝術
在全球最具權威性的藝術博覽會中,軍械庫雖然不及巴塞爾(Art Basel)的豪門聲譽和財團投資,也並非像弗里茲藝術博覽會...
看不見,不代表沒有: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協會理事長洪秉綺談「看不見的溫柔:2021藝術進駐聯盟年會暨工作坊」
從對內盤點檢討自身對他者的「看不見」出發,今年TASA年會拉出他者「看不見」的多重意涵,擴充實務操作的教戰守則。綜觀眼睛...
收藏與買賣
競拍文物藝術品,通常有兩種人:一是純投資客(當然其中也不乏投機客),一般古董文物或藝術品的經銷商都屬之,他們尋求的無非是...
從李禹煥創下韓國在世藝術家新紀錄,看韓國藝術市場的崛起
作為單色畫派其中的一員,李禹煥因其移居日本發展的背景,更成為日本物派(Mono-ha)的理論奠基者和倡導者,可以說是形塑...
創「新」、私有化與綠色資本主義
這類抗議社會不公的吹哨「表演」,使人想到大善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即是希朵.史戴爾(Hito Steye...
當代策展的地理 —空間轉向
如同社區中的公用穀倉是透過共享的集中管理,Ruangrupa也將這樣的集體互助精神,用來組織與策劃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
藝文活動回溫,但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相對悠閒的現場氛圍與依舊高昂的成交率背後,意味著藝博會商業模式的悄然轉變,無論是展前預售還是遠距離即時線上服務,都是介於...
2022桃美館攜手亞洲文化協會首創亞洲當代藝術收藏、修復與展示線上論壇,打開國際交流窗口
桃園市立美術館以亞洲地區的藝術社群作為主要對象,將於2022年1月5日至8日舉辦「『過去』的未來—亞洲當代藝術之收藏、修...
文章導覽
1
...
17
18
19
20
21
...
43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