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故宮改制爭議
從基因的詩意看生物藝術往文化多元性轉向的可能
2021年的林茲電子藝術節「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Life Art」今年入選的作品中,有一...
以展覽史面對機構史:台北當代藝術館「歷史.當代」的結構與策略
受邀成為當代館20週年展策展人的陳貺怡,儘管具備藝術史研究者的身分,但從一開始就很明確這個展覽將不會成為文獻式的回顧展,...
Beeple,從加密成功到真正的勝利
佳士得於2月25日開始拍賣《每一天:前5000日》(Everydays : The First 5000 Days),3...
淺談巴勒斯坦藝術語彙的家園與抵抗
領土與人權等議題,使巴勒斯坦透過各種抵抗,來爭取於歷史悠久土地上的主權並為自由抗爭,包含巴勒斯坦藝術家,藉由各類創作,如...
偉大藝術家偷盜
我認為利文在翻攝前人的作品時,非常巧妙的避開嚴格意義上的原作,同時她也使用了鑑識性的觀看方式來製作新的影像,這些作品不再...
超以象外:論王雅慧「大象奏鳴曲」的瞬勢影像
時至今日,若論及錄像藝術在台灣的發展,近40年來分別於論題表述、美學技藝乃至媒介轉型等面向上的變革可謂變化多端,面貌多元...
機構如何實驗,「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談跨域合作的方法論
「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今年計畫已邁入第二屆,獲選的進駐藝術家計畫共有四組,包含:黃偉軒《光景考現》、謝...
電影是匯聚情感的行星: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記憶》坎城訪談
我們於坎城影展放映《記憶》後,採訪了阿比查邦。訪談中他談及「遠離泰國」的選擇、本片與舊作的關聯、創作中總是若即若離的佛學...
不可揭露性之揭露:論李亦凡《Rewiring》身體與機器、宗教與科技的互相滲透與模仿
在李亦凡的《Rewiring》中,執行日常的機器生命體成為人存在的隱喻。而隨時隨地都在觀看影像的世界,在這作品中似乎已不...
「混種」會是未來的影展、影展的未來嗎?疫情下的國際影展觀察
疫情帶來的改變,提供影展重新盤點資源、檢視自身定位的機會。這些規畫與取捨,呈現的是對「何謂影展」的思考與態度、希望透過這...
文章導覽
1
...
19
20
21
22
23
...
43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