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故宮改制爭議
【開放文化專題】如何「惠他」又「利己」,談博物館的開放共享
是不是所有的博物館都能接受開放是一種既「惠他」又「利己」的雙贏狀態呢?更重要的是,在開放的相關論述中,博物館的定位大有從...
開車看展不是夢,疫情下催生出的新興觀展模式
全球疫情歷時了8個多月,卻遲遲未見趨緩,大型展覽、藝博會等仍面臨被迫取消或延期的狀態。然而,除了線上展廳的模式,在其他國...
《Screen Talk》:尼爾.貝盧法關於瘟疫與假新聞的荒謬諷刺線上遊戲
瘟疫蔓延時,藝術展演的方式被迫推陳出新,《Screen Talk》調整製作和展示的結構,以更有趣、更扁平的方式與觀眾建立...
以觀眾之名:從近年台新藝術獎談起
當參與式劇場與沉浸式劇場,乃至應用劇場、社會參與型藝術近年大行其道,於焉形構「觀眾主體」的趨向下,促使我們重新討論「觀眾...
超越計算,一種對藝術和生命的狂熱的愛:悼念斯蒂格勒
法國哲學家貝拿爾.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2020年8月6日辭世。作為與其有過數面之緣,其哲學的研究...
解封後的歐洲美術館──防疫、經濟與反思
隨著疫情趨緩,歐洲各國已自五月起逐步「解封」,各大藝文場館也陸續恢復開放。疫情尚未完全解除前,戴口罩、1.5公尺安全距離...
在通往美術館的路上── 疫情中對美術館『靈光』之反思
班雅明提出的靈光-本真,相對藝術而言無非是作品、真跡,而收藏真跡正是所有美術館的職責所在。收藏爾後研究、才有展示、才有推...
公共雕像的互文政治──從「黑人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到雪梨雙年展作品《地上影子》(Shadow On The Land)
美國「黑人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持續,在文化層面,連帶歐洲殖民歷史人物雕像公開展示的(不...
新新政:一個新時代的社會想像
就像提出新政的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在1933年所說:「這個國家需要的,除非我搞錯了它...
振興之前,先升級法理基礎:《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草案預告60日版觀察
部對於藝術界至關重要的法令,已將近30年沒有作結構上的修正,再回顧這30年來藝文界和世界潮流的變化,它逐漸像是一團沒有生...
文章導覽
1
...
18
19
20
21
22
...
29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ARTouch 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V-Touch 藝術影音頻道
ARTbience 藝術環境音
Online Viewing Rooms 線上展廳
小典藏 Artco Kids
Critic Tic-Tac-Toe
更多典藏
Artco Books 典藏藝術出版
Artco De Café 典藏咖啡館
典藏 33 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Line
Apple Store
Googl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