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收藏與買賣

收藏與買賣

Collecting and Trading

競拍文物藝術品,通常有兩種人:一是純投資客(當然其中也不乏投機客),一般古董文物或藝術品的經銷商都屬之,他們尋求的無非是念茲在茲的買賣差價。另一則是基於喜好、出於賞玩而購買藏品的藏家;事實上,因為眼光獨到而收藏到真正的好東西,日後的增值自是不在話下。

九月開始,又到了國際拍賣熱絡的秋拍時節,紐約、香港、倫敦世界三大拍賣重鎮都已積極展開今年秋拍的活動。儘管全球疫情尚未顯著趨緩,但面對林林總總的拍賣圖錄,見獵心喜、躍躍欲試的買家依然大有人在。競拍文物藝術品,通常有兩種人:一是純投資客(當然其中也不乏投機客),一般古董文物或藝術品的經銷商都屬之,他們尋求的無非是念茲在茲的買賣差價。另一則是基於喜好、出於賞玩而購買藏品的藏家;事實上,因為眼光獨到而收藏到真正的好東西,日後的增值自是不在話下。

當代世界聞名的古董經紀人兼收藏家朱賽佩.埃斯肯納奇(Giuseppe Eskenazi),他有幾個收藏理念值得參考,他自稱從來不為投機或者投資而購買藝術品,他說:「我的興趣遠超過商業目的」;「大多數時候,我是出於喜愛而購買一件藏品」;「我的一件藝術品至少要等到七年後才能再釋出市場」。即使作為一項投資,他也說到:「我會選擇長期持有。我覺得一個真正熱愛文物的收藏家,收藏的出發點應該是出於熱愛」。對於許多「現買現賣」甚至「未買先賣」的「商人」而言,他的話語值得深思。

埃斯肯納奇的回憶裡,他1960年在倫敦買了第一件古董乾隆和闐青玉鳧魚壺,立刻拿去米蘭求售卻賣不出去,回到倫敦只好以原價350英鎊賣給了著名的古董商Spink。讓人驚訝的是,2018年這只青玉鳧魚壺在香港蘇富比春拍,以2,172萬港幣(約202萬英鎊)成交。時隔58年,價差之大令人瞠目結舌。寒舍集團創辦人蔡辰洋1987年在紐約蘇富比以美金13萬元(約438萬台幣)拍下了圓明園聞名於世的猴頭,傳頌一時。13年後,2000年的香港佳士得春拍,猴頭以港幣740萬(約3,409萬台幣)落槌拍出,其間價差約八倍。然而蔡辰洋就曾慨然表示,他當初並不是為了要投資而購買猴頭,純係欣賞、喜歡。

圓明園十二生肖的猴首,目前收藏於保利藝術博物館。(攝影/林亞偉)

當你關注到,古董藝術品的買賣之間可以有這麼大的利潤空間時,千萬別以為理所當然,除非你買到的真是至臻極品。想要得到珍稀瑰寶,除了要以熱愛的心作為出發點,還得要有豐富的知識、精深的經驗和超人的眼光相配合,才能得償宿願,但這些都不是一蹴可幾的。常有人問過埃斯肯納奇,買這件文物是不是好的投資?能不能賺到錢?價錢會不會很快上升?面對這種狀況,他不僅不高興,而且還會勸告來者不應該只為買來「投資」。他的這一段話頗富哲理:「你應該買來欣賞享受,如果買了一件藝術品可以賞玩5到10年,即使以同樣價格轉手,當你考慮到每年得到的快樂,就不會為這些錢而後悔了」。這份快樂,正是一代傳奇名家仇焱之所謂「作息生活於菁華雅器之間」。

被稱為世界四大收藏家之一的華人仇焱之,曾經在抗戰期間以800元偽幣收藏了一件宣德灑藍釉大碗。這個藍釉大碗於1980年香港蘇富比的拍賣會上,以370萬港幣高價成交,時隔50年,價格竟翻了四百多倍。1940年代,他在香港用1,000港幣買下的一隻明朝成化鬪彩雞缸杯,2014年蘇富比則以2.8億天價售出。仇焱之買古董有三大原則:「珍奇稀有、品質上乘、品相完美」,而他收藏文物,「只為讓這些藝術品得到更好的對待」。他頂著全球五大中國古陶瓷收藏家之一的名號,卻印證古玩行業中的一句名言:「賣者不發財,藏者發大財」。

香港當代知名古董經紀人兼收藏家張宗憲,在自傳中透露他的收藏哲理「看得懂、買得到、捂得住、賣得掉」。其中「捂得住」比一般人想像的要難得多,那就是:「好東西不是今年買了明年就賣,買了想立即漲價是不行的」;當然「要藏得久,既要有足夠的錢買入,又得沒有變現的財務壓力」。
收藏與買賣之間,究竟如何拿捏分寸,看來真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1年10月號349期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更多今藝術&投資最新消息】

Facebook

洪三雄( 7篇 )

雙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