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後大藝術史時代的品味

後大藝術史時代的品味

Taste in the Post-Big Art History Era

2021年12月初,我們製作了一份名為「我的藝術家願望清單」的問卷,在12月6日至12月13日一個禮拜期間,邀請對藝術有興趣的朋友填寫。除了基本背景資料外,問卷就近一年關注的藝術議題、是否有特別關心的藝術創作年代、關注藝術家的國籍或主要生活區域進行詢問。最後,則請大家簡答「近一年特別關注或想了解的藝術家」,同時分別以日韓、歐美、其它三項,列舉「未來三到五年內,個人最希望在台灣看到其個展的藝術家」,以及「心目中的夢幻藝術家個展」,希望勾勒出現下台灣的藝術喜好與品味。

2021年,台灣最受歡迎的當代藝術家展覽莫過於巡迴關渡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與台南市立美術館的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以及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固然疫情影響下限制了美術館每天每個展間能承載的觀展容量,但兩檔展覽都發生預約席次爆滿,一位難求,甚至瞬間流量過高癱瘓網站的現象。有趣的是,過往,觀察美術館或民間單位引進的海外藝術展覽,我們其實不難聽到「台灣人的藝術品味過不了印象派,頂多到畢卡索」這樣的評價。然而,若觀察拍賣市場,又會發現近兩、三年來市場很明顯地在轉往當代,尤其是45歲以下年輕藝術家的區塊,在2021年更有顯著的成長。數不清的陌生名字,即便是對專業的從業人員而言,都不乏有追不上名單變化的焦慮感。更別提一定會看到超過千名藝術家名字的大型藝術博覽會,更讓很多藏家不知從何選起。凡此種種,都不禁令人好奇起:台灣現下的藝術品味是什麼模樣?究竟大家在看什麼?關注什麼?哪些又是近來特別吸引相關人士注意,期待看見其作品展出的藝術家?因此,2021年12月初,我們製作了一份名為「我的藝術家願望清單」的問卷,在12月6日至12月13日一個禮拜期間,邀請對藝術有興趣的朋友填寫。除了基本背景資料外,問卷就近一年關注的藝術議題、是否有特別關心的藝術創作年代、關注藝術家的國籍或主要生活區域進行詢問。最後,則請大家簡答「近一年特別關注或想了解的藝術家」,同時分別以日韓、歐美、其它三項,列舉「未來三到五年內,個人最希望在台灣看到其個展的藝術家」,以及「心目中的夢幻藝術家個展」,希望勾勒出現下台灣的藝術喜好與品味。

675個藝術家 沒有絕對主流的藝術品味

在為期一個禮拜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總共回收了136份問卷。雖然每個列舉藝術家項目都限制在三位或至多五位以內,總計整份調查出現了675個藝術家的名字,有些則是以YBAs、AI藝術家、各國年輕世代藝術家(厭世代)、魚刺客、白色恐怖威權相關、鏈上的都來一點、日治時期在台灣的原生日籍藝術家等範疇,來說明近來關注或期待看見展出的範疇。然而,也因為必須明確寫下關注或期待看見展出的藝術家名字,這份問卷無可避免地,顯露的是藝術圈或所謂「焦點團體」的品味,而非普羅大眾。若從焦點團體顯露的品味來看,我們可以說,它確實反映了「藝術終結之後」的後大藝術史時代,那不再以傳統的宏大論述主導,「沒有絕對主流的藝術品味」的品味。

欣賞與擁有 超過5成有收藏行為

在身分背景方面,136份問卷中,女性佔62.5%,男性佔37.5%。年齡層上,主要平均分佈在30歲以下(33.1%)、31至40歲(27.9%),以及41至50歲(25.7%)三個區塊,51至60歲佔11.8%,61以上為1.5%。職業與相關身分背景中,以帶有創作者、策展研究人員、產業相關負責人與藝術行政、學生身分的居多。有趣的是,雖然僅有17.6%的人表達自己有收藏者的身分,但我們若看收藏背景(圖1),有超過五成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購買、收藏作品。其中以30件以下為最大範疇(42.6%)。

圖1 收藏背景分布。(朱貽安、嚴瀟瀟整理)

關注議題廣泛 網路無國界

在此次問卷中,我們預設的選項為2021年全球較多在討論的主題,如女性主義、原民議題、性別議題(LGBTQ等)、數位藝術(AR、VR、NFT等)、科技與生物藝術、環境環保議題。其中數位藝術,應當因為2021的NFT熱潮,成為60.4%的人都在關注的議題,其次則為科技、生物藝術。佔比最低的原民議題,也有26.9%。不過在自由填寫的「其它」項目,除了「無設限特定議題」,還出現了古美術、當代水墨、美術館機制、新機構主義、地緣政治、難民議題、城市環境、全球觀念主義(Global Conceptualism)、疫情下的藝術發展、當代總體狀態、實驗電影、行為等近30項。也可看出關注範圍的廣泛。

而在近一年關注藝術家的創作年代與國籍或生活區域方面,2000年以後成為最主要的區段(78.7%)。而在藝術家活動區域方面,台灣、歐美最為主要,日韓也佔大宗。有趣的是,當答題者回應「鏈上無國界(?)」、「Metaverse」時,我們可以知道在數位時代,「地域」的重要性或區隔性將會越來越少。若我們同時觀察答題者在回應不同區域範疇,未來三到五年,最希望看到個展的藝術家名單時,藝術家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顯然令答題者困惑於究竟要把他填寫在出生地比利時的歐美項下,還是近來長年定居駐留的墨西哥(其他區域)。埃利斯是近一年關注排行榜上第2名的藝術家,也是最希望能看到其個展在台灣發生歐美項目的第6位,其他區域第2位。

2021關注藝術家與展覽願望名單

觀察各關注藝術家排行表單,儘管每個藝術家的提及次數均不高,但仍可看見一些微妙的現象。在2021年關注藝術家排行(表1)中,最受關注的藝術家由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德國館代表藝術家安妮.英霍夫(Anne Imhof)與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並列。造成NFT話題潮的Beeple也榜上有名。唯一入榜的台灣藝術家,則為2020年高雄獎得主李亦凡。

表1 2021關注藝術家排行。(朱貽安、嚴瀟瀟整理)

以調查軍事、移民議題等社會政治性作品而聞名,黑特.史德耶爾(Hito Steyerl)是2021年關注排行第二,最希望看到其個展的歐美藝術家第一名(表2)。其作品曾於2020年台北當代藝術館「液態之愛」展覽中展出,2021年因表達拒絕接受德國最高平民榮譽聯邦十字勳章(Federal Cross of Merit)又再次引發新聞關注。

表2 未來三到五年內,個人最希望在台灣看到其個展的藝術家—歐美地區(朱貽安、嚴瀟瀟整理)

曾代表法國參加2001威尼斯雙年展的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其作品常常混淆事實與虛構,藉此觸發、探索幻想與真實之間不確定的界線。「2020台北雙年展」中,便曾展出其作品《深水》,為一個頭部被蜂窩遮蔽的女性塑像。雨格也是年度關注藝術家第二名,最希望看到個展的歐美藝術家第三名。

韓國裝置藝術家徐道成為大家最想看到其個展在台灣發生的日韓藝術家第一位(表3),他獲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使用紗面的材質,建造出建築物的外觀以及內部空間。藉由構造空間,也慢慢構築出自己對「家屋」的探討。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無意外地名列榜單,但有答題者特別表達,希望是紐約時期的作品,而不要再是波卡圓點南瓜。

表3 未來三到五年內,個人最希望在台灣看到其個展的藝術家—日韓。(朱貽安、嚴瀟瀟整理)

在其它區域範疇(表4),若不考量是因判斷困難、不確定抑或填寫錯誤的歐美領域藝術家,拉丁美洲藝術家成為最主要的藝術家類群。而在夢幻逸品清單中(表5),YBA群體代表赫斯特(Damien Hirst)拔得頭籌,2021年過世的法國著名觀念藝術家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終於在2021年實現其包裹凱旋門計畫的已故地景藝術家克里斯多和珍妮克勞德(Christo and Jeanne-Claude)夫婦均榜上有名。除了荷蘭以外,相信不僅是在台灣還是其它地方都很難實現完整個展的維梅爾(Vermeer van Delft),是夢幻逸品前十排序中,唯一一個古典藝術家。不過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在日前宣布,預計將在2023年舉辦有史以來最盛大的維梅爾展覽。荷蘭新銳藝術團體,由Lonneke Gordijn(1980)與Ralph Nauta(1978)組成的二人團體Studio Drift,是夢幻逸品中最年輕的藝術家。成立於2006年,Drift曾斬獲多項國際獎項,作品也在英國V&A博物館、荷蘭國家博物館、威尼斯雙年展等重要機構及群展中展出過。其作品致力於探索人類科技與自然的關係,並透過複雜而精巧的技術創造有生命感的裝置作品。但也因為技術門檻與造價極高,成為不容易實現的夢幻逸品展。

表4 未來三到五年內,個人最希望在台灣看到其個展的藝術家—其他區域。(朱貽安、嚴瀟瀟整理)
表5 即便台灣展出機會可能不大,心目中的夢幻逸品藝術家。(朱貽安、嚴瀟瀟整理)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6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朱貽安(Yian Chu)( 134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