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乾琦:讓臺灣觀點站上世界頂尖舞臺的攝影詩人
被譽為攝影詩人的張乾琦,從高二首次發現暗房顯影的奇妙就愛上了攝影,東吳大學畢業後在美國攻讀碩士期間為了攝影廢寢忘食,無時...
書寫臺灣當代藝術發展網絡的一種可能
這篇「臺灣當代藝術關鍵字-建置與研究計畫」工作報告,集結了三位研究員各自的反思,希望將邁入第三年的「臺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後疫情時代的地域分離與商業交融──2021年紐約軍械庫藝術展中的亞洲當代藝術
在全球最具權威性的藝術博覽會中,軍械庫雖然不及巴塞爾(Art Basel)的豪門聲譽和財團投資,也並非像弗里茲藝術博覽會...
看不見,不代表沒有: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協會理事長洪秉綺談「看不見的溫柔:2021藝術進駐聯盟年會暨工作坊」
從對內盤點檢討自身對他者的「看不見」出發,今年TASA年會拉出他者「看不見」的多重意涵,擴充實務操作的教戰守則。綜觀眼睛...
收藏與買賣
競拍文物藝術品,通常有兩種人:一是純投資客(當然其中也不乏投機客),一般古董文物或藝術品的經銷商都屬之,他們尋求的無非是...
從李禹煥創下韓國在世藝術家新紀錄,看韓國藝術市場的崛起
作為單色畫派其中的一員,李禹煥因其移居日本發展的背景,更成為日本物派(Mono-ha)的理論奠基者和倡導者,可以說是形塑...
創「新」、私有化與綠色資本主義
這類抗議社會不公的吹哨「表演」,使人想到大善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即是希朵.史戴爾(Hito Steye...
當代策展的地理 —空間轉向
如同社區中的公用穀倉是透過共享的集中管理,Ruangrupa也將這樣的集體互助精神,用來組織與策劃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
藝文活動回溫,但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相對悠閒的現場氛圍與依舊高昂的成交率背後,意味著藝博會商業模式的悄然轉變,無論是展前預售還是遠距離即時線上服務,都是介於...
2022桃美館攜手亞洲文化協會首創亞洲當代藝術收藏、修復與展示線上論壇,打開國際交流窗口
桃園市立美術館以亞洲地區的藝術社群作為主要對象,將於2022年1月5日至8日舉辦「『過去』的未來—亞洲當代藝術之收藏、修...